蜂蜜的正确吃法
日期:2011-07-25 浏览:1024次 
蜂蜜的正确吃法

  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经过反复的临床实验证明,蜂蜜对心脏病、肝脏病、高血压、肺病、眼病、糖尿病、痢疾、便秘、贫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关节炎、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烫伤、冻伤等症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蜂蜜又称蜜糖、白蜜、石饴、白沙蜜。根据其采集季节不同有冬蜜、夏蜜、春蜜之分,以冬蜜最好。若根据其采花不同,又可分为枣花蜜、荆条花蜜、槐花蜜、梨花蜜、葵花蜜、荞麦花蜜、紫云英花蜜、荔枝花蜜等等,其中以枣花蜜、紫云英花蜜、荔枝花蜜质量较好,为上等蜜。蜂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副食品,具有“百花之精”的美名,一直被看作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贵重礼物”、“心脏病的良友”、“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药物”。民间很早就广泛用蜂蜜来治疗许多疾病,并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珍品。

   相关文章:蜂蜜是秋季养生的佳品 生吃秋后蜂蜜容易中毒

蜂蜜的各种吃法:

  1、白蜂蜜、威灵仙各50克,每日一剂分早晚服,连服一周,对食道癌有一定疗效。

  2、蜂蜜100克,开水冲服,治误吞水蛭(蚂蝗)。

  3、蜂蜜50克,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治干咳,痢疾,习惯性便秘和老年便秘;若加冰片粉末0.3克同饮,可治声音嘶哑。

  4、蜂蜜500-1000克,顿服,治肠套迭。

  5、 蜂蜜与冬瓜汁各一杯,共调服,治妊娠小便不通。

  6、蜂蜜搽患处,或加生葱白共捣烂外敷患处,治一切水火烫伤和疮疡。

  7、每日早晚服蜂蜜两三次,每次三汤匙。可治高血压,冠心病。

  8、藕粉30克,用滚开水冲搅成糊状,加入蜂蜜30克温服,有清除虚热、润肺止咳作用

  9、鲜藕汁100毫升,蜂蜜30克,拌匀服用,每日一次,连服数天。可治肺热咳嗽,咽干喉痛,血热鼻衄等热性病。

  10、川贝末5克,蜂蜜30克,蒸半小时服用。治经久不愈的肺燥咳嗽,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

  11、金银花30克,用水两碗煎成一碗,去渣取汁,冲入蜂蜜20克,分早晚两次服。可治流感,咽炎,老年人便秘。

  12、黑芝麻15克(捣烂),冲入蜂蜜、牛奶各30克,早晨空腹时服用。可治老年人或妇女产后便秘,亦有美容黑发作用

  13、白芨、百部各12克,瓜蒌仁15克(捣碎),水煎去渣取汁,冲入适量蜂蜜,分作两次服,可治肺结核。

  14、鲜桑椹子不限量,捣烂后用纱布包好取汁,加热浓缩后加入适量蜂蜜,煮成膏状,冷却后装瓶。每天早晚各服两汤匙,开水冲服。可治青年白发,病后气血两虚,神经衰弱等症。

  15、牛奶250克,煮开后加入蜂蜜30克,空腹温服。有滋补健身、美容健肤作用

吃蜂蜜的注意事项:

  1、冲蜂蜜的水应该为温开水。蜂蜜中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其它营养物质,如果水温过高,这些物质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因此,食用蜂蜜既不能煮沸,也不宜用沸水冲饮,可以用60oC以下的温开水冲服,夏季还可用冷开水冲服。

  2、“返砂”的蜂蜜仍然可以食用。在秋冬季,由于蜂蜜中的葡萄糖易结晶,此时的蜂蜜有时会出现“返砂”现象,“返砂”的蜂蜜的营养价值并无明显改变,儿童仍然可以服用。

  3、发酵的蜂蜜不宜食用。含水较多的蜂蜜在较高温度下贮存容易发酵,发酵后的蜂蜜中所含的糖在 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酒精及二氧化碳。酒精遇到氧气则分解为醋酸和水,使蜂蜜失去固有的滋味,产生酒味和酸味,出现气泡,蜂蜜变稀,失去营养价值,食后会引起消化不良,因此不宜饮用发酵的蜂蜜。

  另外,在购买蜂蜜时一定要到正规的商店购买,不要自行去蜂场购蜜,因为有时蜜蜂采集了有毒植物的花粉,所酿之蜜就含有毒素,人吃了是会中毒的。而商店里所卖的蜂蜜一般都是经过加工处理且经过卫生部门检验的。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教你正确的刷牙方法 下一篇女人应该怎么样睡?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绿茶的功效与正确冲泡方法
绿茶是一种健康饮品,高档绿茶通常指的是名优绿茶,鲜叶原料细嫩或肥嫩,含芽率高,一般为一芽一、二叶...
如何正确冲泡普洱茶
普洱茶冲泡水温:100oc沸水。置茶量:茶水比例为(1克:50克),或置茶量为容器容量的2/5左右。如何正确...
老中医:夏季消暑多喝茶水加蜂蜜
炎炎夏日,人们动辄汗水淋漓,因此,既容易疲劳,又容易中暑,老中医向大家推荐一种很好的解暑饮品--茶...
如何正确保藏铁观音
针对铁观音的保存来说,一般都要求低温和密封真空,这样在短的时间内可以保证铁观音的色香味,但是在实...
教您正确选择日用陶瓷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但是因其特殊的气质同样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也因餐饮器具易清洗,耐酸碱...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