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该项目为天津市科委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953102911),为临床危重病急救医学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原工作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扩大临床应用范围,围绕严重脓毒症所致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机理、防治药物的筛选以及急救用小型抢救设备研制应用等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1、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证实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和免疫抑制状态是脓毒症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细胞内呼吸损伤是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基础,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展成MODS的关键防治时间窗;免疫功能障碍是患者感染难以控制和易于发生多重感染的主要原因,即祖国医学中“本虚,正衰”的机体变化基础。自拟“益气活血解毒方”及复方氨基酸液可有效的防治细胞损伤和调节免疫失衡,对临床防治脓毒症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对常用具有抗氧自由基作用的7种中药静脉制剂、4种中药汤剂和2种单体药物作用强度的比较研究,对其作用强度进行排序,得出丹参和灯盏花注射液效果最佳、黄连解毒汤总抗氧化力最强、茶多酚抗脂质过氧化优于牛磺酸等结论。利用电子自旋技术证实维生素C针剂在贮存及高浓度条件下可形成维生素C自由基对机体造成损害。为临床根据病情选用抗氧化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连翘及其有效成分破坏内毒素和抗炎作用的研究,为其防治内毒素相关炎症反应疾病提供科学依据。3、研制成功的反向胸腹按压心肺复苏机和床旁血液净化机是有效的急救用工具,后者采用多种血液净化方式形成系列序贯治疗方案,救治患者300余例,疗效显著。该研究成果在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在严重肺感染、腹腔感染、大型创伤后等多种病因所致脓毒症性MODS患者200余例,与常规治疗比较,在28天病死率、APACHE2评分改善、感染控制天数、平均ICU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疗效,进一步提高MODS的综合治疗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