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好喝 可炒茶的传人难找
龙井茶好喝 可炒茶的传人难找
手工茶vs机炒茶,这样的对比已不是新鲜事。当数据已呈现出天差地别局面时,机械化挺进传统龙井茶炒制过程,俨然已成不争的事实——机炒茶每个工人每天可以炒制出20斤茶,而手工茶每个工人一天最多只能炒制出2斤。
西湖龙井炒制工艺是否真的会后继无人?手工炒制和机器炒制到底孰优孰劣?年轻能手几乎绝迹的今天,究竟有什么方法能让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从2008年开始,我市试水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茶传统炒制技艺的工作。两年过去了,当2010年第一锅新茶出炉时,我们的目光又再度聚集在那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上,它们熟练地挥洒出抖、搭、捏、荡、挺、抓、抛、压、扣、挪的手势,嫩芽在斑驳的掌纹间舞蹈,就仿佛一门艺术。
而这门艺术,依然面临如何传承的课题。
资格培训开展了三年,拿到证的人,一年比一年少
为提升西湖龙井茶品牌的美誉度,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茶传统炒制技艺,保持西湖龙井茶的主要工艺技术。我市从2008年3月制订实施了“西湖龙井茶炒茶工等级评定标准”。这一标准通过职业培训加资格考试的方式,将炒茶师认定为炒茶技工、炒茶技师、高级炒茶技师。
标准中规定,取得炒茶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专业炒茶工作不少于3年或是连续从事专业炒茶工作20年以上,并有特殊贡献者才能申报高级炒茶师。考试过程非常严格,包括了笔试和现场专家评审诸多环节,但茶农们的参与热情依然高涨,两年共有34名师傅获得了“高级资格”。
但在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会长商建农提供的材料中显示,获得高级证书的茶农基本年龄在40-60岁,40岁以下的基本拿到的是高级以下证书,在参与培训的炒茶工中,也几乎没有20岁左右的年轻人。
“2008年,首次认证有97名青工拿到了炒茶工的证书,到2009年,拿到证书的青工是68人,今年预期是40人。”在商建农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参与认证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