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师谈另一种禅修方法:念经(四)
像这样念经,熟练了以后,在念到某句经文的时候,忽然之间会觉得豁然开朗,心灵因为得到了启发而充满了轻松喜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喜。这也是我们的心与佛陀教法最初的一种相应,它非常可贵。从此以后,念经就不再显得那样枯燥乏味了。
遗憾的是,很多人虽然经常念经,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会。究其原因要么是缺乏信心;要么是方法不恰当;或者是牵挂太多,而导致身心不够放松造成的。
必须要说的是,法喜只是一种初步的觉受,不能代表任何成就。而且,法喜通常是不长久的,是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的。
但是没关系,随着我们坚持长期念经修行,法喜就会时常生起。当我们带着念经所产生的法喜,进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比以往要自在很多,从容很多。但是,往往好景不长,随着自己心里面分别、计较等各种习惯性(习气)的逐渐归来,或者一旦遇到了自己非常在意的一些情况,我们又会变得异常烦恼了,甚至会比以前更加烦恼。
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就好比两军对垒一样。佛经所给予我们的,是引导我们的心放弃牵挂和执着,尤其是放弃“自我”的执着,从而趋向于本来的自在解脱。这也正是佛经与其它书籍之间的不共之处,佛陀的教导,能够赋予我们解脱的力量。
我们久远以来的那些分别、执着的习气,则是另一股力量,它试图通过生起各种分别念头而扰乱我们的心,让我们永远随着它烦恼不已。它很善于伪装,它所起的每一个念头,都试图为了“自我”而服务。这极大地迷惑了我们,让我们拼命地随着习气进行分别、执着而乐此不彼。
直到我们开始念经,开始接受佛陀的教导,我们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们被所谓的“自我”欺骗了。于是,我们不再甘心听从于分别习气的蒙蔽,我们开始学习放弃分别和执着。这时,法喜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无形当中,接受了佛陀教导的我们,其实已经开始向烦恼习气宣战了。
然而分别、执着的习气之根还在,它还很有力量,它绝不甘心失败。所以,一有机会,它就会发作起来,甚至比以往分别、计较地更加厉害,也让我们内心觉得异常烦恼不安。
这是内心智慧与无明烦恼之间的战斗。这就是所谓的“佛魔之争”。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坚持,坚持念经修行,坚持接受佛陀的慈悲教导,坚持学习如何放弃分别和执着。
很多修行人都徘徊于此,感慨自己“业障深重”、“根基浅薄”、“不幸生于末法时代”、“无缘遇到大善知识”等等。殊不知,他们其实已经在修行解脱的大道上面了,他们需要的只是坚持,坚持一门深入地修行下去。
只要不懈地坚持,终有柳暗花明的时节。 遗憾的是多数人选择了徘徊和退缩。
随着念经修行的不断深入,它和禅修的共同特质愈加明显。法喜已经不再需要产生,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大体与佛法相应了,这种相应使我们初步安住在了法的自在当中。
这里的安住,就是“静”。在安住的同时,我们的心对于法义会格外明了,这就是“虑”。所以这样的念经就是一种禅修。而这时所体会到的自在就是所谓的“禅悦”,它与法喜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也属于悟道之前的一种“觉受”。
在这个阶段修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应当学会放弃自己所得到的那些禅悦和法喜。所谓放弃,其实就是不要在意它们,不要希望它们出现,让一切都顺其自然。我们只需要顺其自然地继续念经,或者继续我们平常的生活。这样的话,在某个不期而遇的因缘触动之下,我们将会豁然开悟。或者豁然有省。
开悟并不一定发生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它也经常发生在生活里面。但是,它只属于坚韧有素的修行者,它只属于不散乱的心灵。
开悟和开悟也是不同的。
大体来说,真正的开悟有两种:一是解悟;二是证悟,初步的证悟,就是通常所说的“悟道”。如果在开悟以后,只要略加思维,就能够基本通达一切佛经的法义,而不再需要别人开导。道理上极为透彻,除了一些字词需要查阅之外,似乎没有什么障碍了。这就属于典型的“解悟”。
解悟的力量比较小,它是名相概念的执着瓦解以后的一种初步悟境。它还没有能够穿透思维的束缚而明达自性。
已经获得解悟的修行者不应当停步,而应当进一步禅修观察自性。或者去向真正悟道的善知识参学。
通过念经而开悟的人,解悟者居多,这是一条极为稳妥的修行之路。因为有了佛经的指导,修行不太会出偏差;而一旦获得了解悟,就具备了正知见,就不会再误入邪路了。同时,这也是一条相对缓慢的修行之路,因为获得解悟的人,还有少许由于长期念经而形成的思维习惯的束缚,使他们不能够彻底了悟心性。
这时,可以放下佛经和各种文字,进行专注的禅修,如实地观察心性。这也许需要一些时间。
但是,获得解悟的人有足够的耐心,他们与普通修行者毕竟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不经过念经阶段,而直接禅修观察心性,也是一种修行方法,它适合于另外一些人,同时它也是一条较为艰险的修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