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中国乌龙茶》连载

谢谢分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TOP

——连载之5


乌龙茶指的是制茶分类中的半发酵茶类,其制作特点是茶鲜叶未经杀菁;一面萎凋,一面振动、搅拌,进行有控制的一定程序的发酵即现代称之为“做菁”的工序,然后高温炒揉烘焙而成。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史与品饮技术》中说“迄今我们见到的叙述乌龙茶制作方法的最早文字,以1717年曾任崇安县令陆廷灿《续茶经》(1734)所引王草堂《茶说》最为明确。”忽视了早于《茶说》40年的武夷茶僧释超全《武夷茶歌》(约1685-1700)云:“景泰年间(1450-1456)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渐生。凡茶之产惟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平洲浅渚土膏轻,幽谷高崖烟雨腻。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天气,鼎中笼上炉火红,心闲(一作专)手敏工夫细”概括了乌龙茶的这一条经验:茶叶采制期间,干燥凉爽的气候有利于茶叶形成香多味浓的上乘品质,而气温湿度的“南风天”则难于制作好茶。名僧茶诗中的制作过程,正是如今乌龙茶做菁工艺的前提。王草堂于康熙乙丑
(1711)至武夷,隐居于武夷山庄,整理《武夷志。》阅读了释超全《幔亭诗稿》,见到《武夷茶歌》极为赞誉地说:“释超全《武夷茶歌》‘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可知王草堂是受《武夷茶歌》之启示,于是才写出《茶说》可见乌龙茶做青艺应在《武夷茶歌》所说之前。
古代武夷茶采制特点:陆廷灿在《续茶经》引《随见录》云:“凡茶见日则味夺,唯武夷茶喜日晒。武夷造茶,其岩茶的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又引王草堂《茶说》得到证实。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叶粗味浓,二春、三春叶渐细,味较薄,且带苦味矣。夏末秋初,又采一次,谓之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茶说》论述乌龙茶制焙方法更为详细。“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振动)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老叶及枝蒂,使之一色焙之以烈其气,汰之以存精力。乃盛于篓乃鬻于市”。《随见录》作者把武夷岩茶加工方法简炼的写出,殊为可贵。其制法特点,要经过晒、炒、焙和拣。文中谈到乌龙茶独特的“晒青”工艺(包括摊与摝的工序)及待到茶叶香味发起后即行炒与焙,两者之手法、火候均须恰当掌握,其次将乌龙茶冲泡后的茶叶色泽半青半红的特征都简要备至,由此可见,武夷岩茶的采制与现行乌龙茶各色品种的采制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1671年苏格兰栏人林萨(Auen Ram Say)。《茶歌》云:“称家乡之殊珍兮,而百草之尤,称奇茶兮,武夷之名最优。”当时国际上只有绿茶和红茶两类,故以汤色分武夷茶为红茶。(不能说是今之红茶)由于武夷岩茶名扬四海,声震环球,销量剧增。方圆百十里外茶农(包括江西的“江西乌”)争先把茶运至星村墟市冒充岩茶出售。为适应外销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闽南乌龙茶是最早仿制武夷岩茶。泉州安溪一带茶农先到闽北向寺庙的“闽南人为茶师”学习制茶工艺,这种制茶工艺便从闽北传入闽南。于是“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释超全《安溪茶歌》)。阮旻锡是武夷山茶僧,对武夷岩茶制法有亲身经验,才能理解安溪茶农的仿制。安溪乌龙茶异军突起,达到真伪难辨的地步,形成闽北、闽南两大乌龙茶产区。

武夷岩茶:http://shop33523134.taobao.com/
喜欢武夷岩茶请Q:121115316
联系电话:15105083076

TOP

——连载之6


与乌龙同名之茶的分辨


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茶事杂谈》上说:“乌龙茶是茶叶在制造方法上的分类,称半发酵茶为乌龙茶。福建原来有些产地习惯称半发酵茶类(如武夷岩茶、铁观音等)为“青茶”,后来,为避免与浙江、安徽各省称绿茶为青茶相混淆,故采用国际贸易上“乌龙茶”(Oolong Tea)的名称。但是,福建还有一种乌龙茶树品种,一向作为制乌龙茶原料,成品亦称为乌龙茶。因此乌龙茶有的指制茶种类,有的指茶树品种。

白毛猴:安溪白毛猴茶树品种,用乌龙茶的制法,其成品即称白毛猴,政和大白茶茶树品种,用绿茶制法,其成品亦称白毛猴,所以同为白毛猴,有的是乌龙茶、有的是绿茶,茶树品种也不同。

白牡丹:安溪白牡丹茶树品种所制的乌龙茶即以其茶树品种命名。安溪、政和、建瓯、福鼎等县以大白茶或水仙茶种品种所制的白茶,亦称白牡丹。所以同为白牡丹,有的是指乌龙茶,有的是指白茶。

小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桐木所产特种红茶称小种(正山小种),在印度、锡兰所制的红茶分级茶,其中比白毫较粗的一级亦称小种(Souchong)。武夷岩茶中比奇种品质较次的称名种,名种之下亦称小种,所以同为小种,有的指红茶,有的指乌龙茶。

武夷岩茶:http://shop33523134.taobao.com/
喜欢武夷岩茶请Q:121115316
联系电话:15105083076

TOP

——连载之7


“Black Tea”的词源考



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名振英伦三岛,是中国茶叶输向欧州最早的茶类。欧人称颂:“茶是治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最早记载中国茶叶的文字“Bohea”,(武夷),作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武夷茶订学名为“Tea Bohea”代表中国茶,是Thea Sineusis(∫)变种之一。欧美所用“Thea Bohea”一词,译为我国乌龙茶。从那时以后西欧人还把中国茶称为“武夷”并成习俗。张天福《论武夷茶的声誉》说:“在国外有用‘一杯武夷(Acap of Bohea)’来称这有代表性的中国武夷茶。因此武夷茶誉满全球“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肃然一起敬。”①



茶音“tea”是福建厦门的古方言,而在“tea”前的形容词Black形容“黑”与“乌”两字。据有关茶叶的文字,一是指福建乌龙茶的“乌”字(或乌茶),一是指湖南黑茶的“黑”字。黑茶在古代是用以治边,作为茶马交易,榷茶货。宋以降,各朝对黑茶主要运销西北各省,经营这一行的商人大都是晋商。可是由黑茶运销欧洲,而出现“Black Tea”一词是不可能的事情。



欧洲人开始知道中国茶是16世纪中期,由葡萄牙和荷兰人首先传入,嗣后转往欧美,大部份是由海路传去的。据当时欧洲人传入茶叶的记载:一为绿茶,二为武夷茶,嗣后武夷茶占多数,均系散形茶,可证当时出口的不是湖南出产的黑茶制成茶砖。当时由海路转运往欧洲的主要是福建所产的茶叶,是从厦门出口的。据各种史料记载,最初出口为武夷茶,而较大量出口的却是乌龙茶(当时有称“小种工夫”有人误以为红茶)。



武夷茶率先出口后,刺激了对外贸易的振兴,武夷茶供不应求,一般乌龙茶乘势出口,而商人因有利可乘,便到处去收购改制武夷,乌龙茶改制中又简化了武夷茶的制法,产品又称为工夫茶(Congou Tea)这是采用了武夷茶中的品名。而武夷茶在国外市场上最早译为Bohed Tea或译为“乌龙茶“(Olong Tea),以后国内外市场统称为“Black Tea”。



在20世纪初期,上海市场仍有以乌龙代表红茶。如祁门红茶称为祁门乌龙或称祁门工夫,江西红茶称江西乌龙,淅江西湖红茶称九曲乌龙。可见乌龙茶与红茶在制法上或市场译名上有密切联系。证明(Black Tea)一词是从乌龙茶而来。事实很明显“Black Tea”一词与湖南黑茶无关。“Black Tea”最初是由乌龙茶在国外市场所起的茶名,而且有力地证明武夷乌龙茶在先,红茶是后出,红茶是因初时冒武夷茶混迹其中而沾其意的(武夷桐木小种红茶除外)。



①民国版《崇安县新志》

武夷岩茶:http://shop33523134.taobao.com/
喜欢武夷岩茶请Q:121115316
联系电话:15105083076

TOP

——连载之8

乌龙茶类聚闽、广、台

乌龙茶产地分布于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近年江西、湖南也有少量生产。因产地不同,品种、制茶技术上的差异,可概括地分为福建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台湾乌龙茶。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也是乌龙茶的主产区,由于茶树品种丰富,生态条件优越,采制技术精湛,囊括了包龙茶优质高产(天、地、人)三要素,以致产量最多,品质优异。
武夷岩茶所以深受人们赏识,在于它的品质优异,优良品次的产生,不外乎于得天独厚的生态,有丰富适制茶的品种,最后归功于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等要素。
目前乌龙茶产区扩展到闽北、闽南的很多县,但商品茶生产主要集中在闽北乌龙茶区的武夷山、建瓯、建阳、政和、闽南产区的安溪、永春、平和、漳浦、诏安等县,为外销中国特种茶(乌龙茶)的商品基地。

武夷,乌龙茶的故乡



闽北乌龙茶以武夷岩茶为代表,武夷岩茶顾名思义就是在山岩和岩石上生长的茶,前人对武夷岩茶的颂扬:“臻山川精灵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名山名茶,相得益彰,所以茶以岩名,岩以茶名就不足为奇。
武夷所产的茶叶自罢贡改为散茶后,制法相应改革,一般称为岩茶或酽茶,气味浓厚。因岩峰高低,分为正岩、半岩,它的加工工艺独特,有别于武夷山外的外山茶或山下所产的“洲茶”。从明朝以来,不少古籍均有岩茶生产的详尽记述。

武夷岩茶:http://shop33523134.taobao.com/
喜欢武夷岩茶请Q:121115316
联系电话:15105083076

TOP

——连载之9

武夷岩茶的形成
武夷茶之成名不单是其有特殊的自然环境、精细的制作工艺、优良的品质特征,更有以其众多武夷名丛传闻于世。武夷岩茶驰名环宇与岩茶之王,武夷名丛是分不开的。清咸丰年间(1851-1861)武夷岩茶全盛时期,出现了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水金龟、半天夭、不知春等名丛。武夷肉桂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一跃而起,成为岩茶极品中的新贵;一花独树压倒群芳,成为极品之冠。名丛是从“菜茶”中选育而形成的。武夷菜茶是一个极优良的小叶种资源中有性群体,亦是国际上所公认的“武夷变种”代表,名丛就在这个群体中由茶农及僧道文人墨客近千年的努力选育出来而张扬光大的。

从“菜茶”原始品种的有性群体中,经过反复单株选育,积累了名目繁多的优秀单株。经过单株选择,分别采制,质量鉴定,最后以成品茶质量是否优质为标准;(这是武夷茶区选育技术的独到之处)发现异单株,经过反复评比,依据品质,形状、地点等不同特征命以“花名”。由各种花名中评出“名丛”,在普通名丛中再评出武夷四大名丛。单株选育命名工作,在宋朝就已开始,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提到“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刘靖的《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天游观,观前有老茶,盘根旋绕于水石间,每年发十数株,其叶肥厚稀疏,仅可得茶二三两,名曰洞宾茶。”陆廷灿《续茶经》说:“五曲朱文公书院内,有茶一株,叶有臭虫气,及焙出时,香逾他树,名叫‘臭叶香茶’;又有老树数株,云文公手植,名曰宋树……。”元朝名丛有石乳(周栎园《闽小记》),白鸡冠相传于明朝。见于清朝的有不知春(姚衡《寒秀堂笔记》),肉桂、木瓜、素心兰(蒋蘅《武夷茶歌》)松际,老君眉(《闽产异录》)雪梅、红梅(许赛翱《茶歌》),大红袍以及白桃仁(《福建民生地理志》),民末清初则是“水金龟”以后大都为茶商山主,以名丛奇货可居,加速名丛的出现。公元1921年蒋希召在《蒋叔南游记》中说:“武夷产茶,名闻全球,土杂砂砾,厥脉甚瘠,以其踞于深谷,日光少见,雨露较多,故茶品佳;且其种亦自有特异者。茶之品种,大致为四种,曰小种,其最下者也,高不过尺余,九曲溪畔所见皆是,亦称之曰半岩茶,价每斤一元。曰名种,价不相同,每斤四元。水仙叶大,味清香,乌龙叶细色黑,味浓涩。曰上奇种,则皆百年以上老树,则另立名目,价值奇昂。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岩)不满一斤,天游(岩)亦十数两耳。武夷名岩所产之茶,名有其特殊之品,天心之大红袍,金锁匙;天游之大红袍,人参果,吊金龟,下水龟的毛猴、柳条;马头岩之白牡丹、石菊、铁罗汉、苦瓜霜;慧苑的品石岩的金鸡伴凤凰、狮舌;磊石岩的乌珠,古壁石;止止庵的白鸡冠;蟠龙岩的玉柱、一枝香;皆及名贵。此外有金观音,半天鹞(夭)、不知春、夜来香、拉天吊等等,名目诡异,据统计全山将达千种。”这些都说明武夷茶区选育名丛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自宋朝至明朝数百年之积累,迨到清末武夷茶盛期,产生“四大名丛”以及半天鹞(腰、妖、夭)、不知春、金锁匙、白瑞香、白牡丹等都负盛名,并非偶然的产物。
武夷岩茶:http://shop33523134.taobao.com/
喜欢武夷岩茶请Q:121115316
联系电话:15105083076

TOP

——连载之10

武夷岩茶名丛



从名丛出现的早晚排列应以“铁罗汉”(宋)最早,白鸡冠和半天腰,(明)大红袍(清中叶)水金龟(民国初年)但武夷山习惯排列却是:

大红袍 大红袍茶名,最早的文字记载:1839年郑光祖《一班录杂述》云:“若闽地产‘红袍’、‘建旗’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盛行于世。”文字记述在铁罗汉,白鸡冠之后,属四大名丛后起之秀,盛名之下颇多传闻,以讹传讹。而武夷名丛之命名,均先由有花名而来,皆以地形、树叶、叶色、香型、滋味、发芽期、年代等为依据。高级农艺师姚月明四十年前访天心寺,僧云:“该树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此说比较可靠,但对大红袍产地则所传不一。在蒋叔南《游记》说:“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寺不满一斤。天游(观)亦十数两耳”。说天心、天游二岩皆有大红袍。而九龙窠刻石命名亦“大红袍”,是1927年所刻,系寺僧怕游人乱采真本,而在较难攀登之半崖上,求时任县长吴石仙为之。该树(原三丛,现四丛)实为名丛“奇丹”(见《大红袍传奇》),由于有县官吴石仙题刻,便当大红袍。据林馥泉五十多年前调查称:“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红袍真本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依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癣,树极衰老。姚月明与老茶师陈书省以及叶鸣高等调查有三处之说,一说在九龙窠脚下,已较衰败,二说在火焰峰已衰败不堪;三说在北斗峰也较衰败。60年代姚月明再到三处寻根,希能繁育,剪了十多穗,成活三株,称“北斗一号”。九龙窠称“北斗二号”,后恢复原名大红袍,繁殖300多株。多年试验制作率极高,香气滋味极受赞赏,现已较大面积栽种于各岩。

铁罗汉 铁罗汉是武夷最早之名丛,郭柏苍《闽产录异》记述“别有松际,色浅香淡。老君眉,叶长味郁,然多伪。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一株,年产少许。”是否宋树,无据可考,但成名较早。建国前传该树有三处:一说在慧苑岩内鬼洞内;一说在竹窠岩长窠内;一说在马头岩。前二说较普遍。内鬼洞二边崖壁甚高,茶树在狭长如带地段,树旁有小涧流水,滋润茶树。竹窠岩的,系在长窠西端最后一梯园之北角外面。正位于三仰峰下,靠风化石剥落,以肥沃土质,石旁有涧水,终年流润根部。品质不仅超越内鬼洞之树,且具有特殊香味。两处茶树除叶色稍异有相似之处,特别表现在叶形上都是狭长的柳叶形,与所称宋树之铁罗汉之名靠近。

白鸡冠 明代已有白鸡冠的传说,产地一说在止止庵白蛇洞口,传说最初为止止庵道士白玉蟾所培植,一说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近说在文公祠后亦有发现,(据姚月明调查系白观音之误)但以慧苑之说较为普遍。该树叶色呈淡绿,特别幼叶浅绿而微黄,叶面开展,色素无光,春梢顶芽微弯,茸毫显露似鸡冠,恐此是其命名的主要特点,现亦已繁育。

水金龟 水金龟之名传闻于民初时,1919-1920年因两寺庙争茶树引起诉讼,耗资千金而得名。当时学者施棱概叹题字于岩曰“不可思议”。树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原属天心庙产。一日倾盆大雨,峰顶茶园边岸崩塌,茶树被水冲至牛栏坑底的半岩石凹处停住。后水流成沟于树侧流下,当时兰谷岩主于该处设阶砌筑石围,壅土蓄之,为水金龟命名之源。

半天鹞(腰、妖、夭)树产于三花岩之第三绝顶,其地势之险峻,为任何产茶地之冠。据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说:“当时调查武夷山茶树品种中之最费力者,在三花岩岩脚,仰瞻绝崖,咋舌说,半天夭道地半天腰也。”半天夭之正丛,因地势险峻,茶户疏于管理,受“天牛”之啮害。主干几全枯死,仅存枝十本,且生育力为衰弱,绿叶稀稀,显示“半天夭”黄金时代已逝。据传此树非人力所植,系山鹞嚼含茶籽,落此而生。经历若干年,听其自生。后为天心庙樵夫砍柴发现,归告其主持,故此由天心寺院采制,自成佳茗,颇得茶客称奇,民国年间岩权归漳州林奇苑茶庄所有。解放后,崇安县茶叶局刻“半天腰”三字于岩崖。

半天鹞(腰、妖、夭),因移植培育,采制成茶,品质优于原丛,故20世纪进入名丛行列,乃是武夷五大名丛之一。

武夷岩茶:http://shop33523134.taobao.com/
喜欢武夷岩茶请Q:121115316
联系电话:15105083076

TOP

——连载之11

武夷肉桂

[武夷肉桂]是闽北乌龙茶类中两个著名花色品种之一。清·蒋蘅《武夷茶歌》云:“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何当更续歌新谱,雨甲冰芽次第论。”原注:“名种之奇者,红梅、素心兰及木瓜、肉桂。红梅近已枯,素心兰在天游峰,肉桂在慧苑岩,木瓜植弥陀(岩)佛殿前……。”对肉桂的独特品质特征有很高评价,指出其香极辛锐,具有强烈的刺激感,与今肉桂品质特征相符合。

“武夷各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肉桂又名玉桂。据《崇安县新志》载:肉桂茶树最早发现于慧苑岩。另说原产于马枕峰上,为武夷名丛之一。”在清朝中期已负盛名。“蟠龙岩之玉桂……皆极名贵”。20世纪40年代,原中央茶叶研究所所长吴觉农先生也曾在企山名丛观察园中,将肉桂列为诸名丛之前矛。

岩茶品种之选育以优异品质为先决条件,并依据生长环境、茶树形态、叶形叶色等特征确定花名。肉桂就是以香型为特征冠以花名的。近代科学家对肉桂香气进行分析,确定属清花果香型。证明前人对肉桂香气的评价是准确的。

肉桂除了具有岩茶的滋味特色外,更以其香气辛锐持久的高品种香,备受人们的喜爱。据行家评定,肉桂的桂皮香明显,佳者带乳味,香气久泡犹存,冲泡六、七次仍有余香,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汤色澄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鲜明,呈绿叶红镶边状,条索匀整,紧结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部分叶背有青蛙状小白点。

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肉桂的产量寥寥无几,20世纪50年代初才焕发了青春,80年代向全市全面推广,一跃成为武夷名丛的后起之秀,与安溪铁观音并驾齐驱。

如今肉桂已有兴旺的后代,分布于水帘洞、三仰峰、马头岩、桂林岩、天游岩、晒布岩、响声岩、百花庄、竹窠、九龙窠等峰岩之中和九曲溪畔,面积达1700多亩以上。1982年、1983年、1986年商业部全国名茶评选会和1989年农业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武夷肉桂都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茶叶上市备受赞誉。

武夷岩茶:http://shop33523134.taobao.com/
喜欢武夷岩茶请Q:121115316
联系电话:15105083076

TOP

好资料!

感谢建溪茗香分享!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连载之12

闽北水仙


[闽北水仙]水仙茶是闽北乌龙茶中两个著名花色品种之一,品质别具一格。“水仙茶质美而味厚”,“果奇香为诸茶冠”。水仙茶树品种适制乌龙茶,但因产地不同,命名也有不同。闽北产区用南雅水仙,按闽北乌龙茶采制技术制成。条形乌龙茶称闽北水仙。武夷山所种的水仙种,约在道光年间(1821)传入,其成茶称水仙或武夷水仙。


闽北水仙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是闽北较大的优质产品。所用的水仙种,发源于建阳市小湖乡大湖村的严义山祝仙洞,据1939年张天福教授《水仙母树志》载:前八十余年,清道光间,有泉州人苏姓者,业农寄居大湖。一日往对岸严义山砍柴,途经桃子岗祝仙洞下,见树一,花白,类茶而弥大,挖回植于宅旁。经年采叶试以制乌龙茶法制之,竞香冽甘美,命名曰祝仙。当地“祝”与“水”谐音,渐化为“水仙”今名。


1929年《建瓯县志》也载:“查水仙茶出禾义里,大湖之大坪山,其地有严义山,山上有祝仙洞。”“瓯宁县之大湖别有叶粗长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香故名”(见《闽产异录》)。可知水仙栽培历史在170年以上。


水仙是无性系品种,半乔木型,自然生长。树高幅5米左右,叶色浓绿富光泽,叶面平滑富草质,叶肉特厚,栅状组织双层,花冠大,整齐美观,开花不结实或极少量结实。“开花不结子,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后因墙崩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传各县”(《建瓯县志》)。


成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包泽油润暗沙绿,呈“晴蜓头、青蛙腿”状;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黄亮,叶缘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绿”。


闽北水仙曾有过光辉的历史,清光绪年间产销量曾达500吨以上,畅销闽、粤、港、澳、南洋群岛、新加坡、英属婆罗洲和美国旧金山等地。


宣统二年,南洋勤业会进行第一次茶叶评比,建瓯詹金圃、李泉圃、同芳星诸号,均获优奖。1914年又参加巴拿马赛会,詹全圃得一等奖,杨瑞圃、李泉丰得二等奖。


1982年,在长沙举行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中央商业部银质奖章。


一叶赢得万户春,今日闽北水仙已占闽北乌龙茶中的百分之六、七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们青睐。

武夷岩茶:http://shop33523134.taobao.com/
喜欢武夷岩茶请Q:121115316
联系电话:1510508307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