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的分类
日期:2011-07-21 浏览:373次 
铁观音的分类

  按GB19598——2004铁观音国家标准,铁观音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清香型,一类是浓香型。标准里面明确定义了他们的区别,清香型是用轻火烘焙干燥的铁观音,保留了砂绿或墨绿的颜色和鲜香的口感。也俗称“青”。

  在清香型的基础上,用较高的温度对叶(铭案坊)再进行烘焙的铁观音就叫做浓香型铁观音。浓香型铁观音颜色黑褐色,香气口感较熟香。也俗称“熟”。因为原来是用炭烘焙的,有炭香味,所以有的也称“炭香型”,现在大都用电烘焙了,和炭焙一样具有“炭香味”。也习惯上称“炭焙型”铁观音。

  这里有一个容易误解的地方,一是认为浓香型是香气较浓的铁观音,二是认为炭香型为另外一个类型。

  按铁观音标准,所有的铁观音只有清香型和浓香型这两种区分。并且把清香型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把浓香型分为 “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那么为何又有“韵香型”以及“酸香型”“鲜香型”的说法呢?他们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按国家标准的分法,太笼统了。在实际交易中,难以用“几级”这个词来描述铁观音,可以说非常少有人会问你,这个铁观音是几级的。实际交易中往往按铁观音的香气类型来描述的。所以才会滋生出这各种各样的香型出来。 比如“鲜香型,酸香型,正味韵香型”等。

  根据制作工艺(主要是做青)的不同,清香型铁观音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为传统制法的,习惯上称“正炒”或“挡青制法”铁观音。一般可用“传统正味型”表述。这类铁观音的特征就是外形紧结沉重,色泽墨绿,汤色金黄,兰花香观音韵凸显。有的也“韵香型”。

  一类为“消青制法”铁观音。这类铁观音的特征为色泽鲜绿,汤色嫩黄带绿,口感鲜锐,有鲜香香气。一般可用“鲜香型”表述。

  一类为拖青制法,也称“拖补”制法,特征和消青制法类似,颜色更绿,香气口感带酸。一般可用“拖补酸型”表述。

  三种制法制法上的不同体现在“杀青”时间的不同,一般“正炒”的早晨~上午杀青。“消青”为下午~傍晚杀青。“拖补”为晚上或第二天早上杀青。杀青时间只是表象,还要配合凉青的程度,摇青的轻重,温湿度的控制等。三种制法的铁观音都有品质高低的不同,都有喜欢的人群。不能简单说是哪种好。

   从叶子色泽上看,颜色从翠绿——墨绿——黑灰绿——乌红;从汤色从嫩黄——金黄——橙黄——橙红。之所以这样转变,最主要的是跟发酵程度的轻重有关。 有些朋友会问,詹农,铁观音不都是中度发酵吗?怎么会有重发酵呢?相对与其它类,铁观音等乌龙茶是中度发酵,但是在整体中度发酵当中,又有较重或较轻之分。而且差别是很大的。以上4组图的发酵程度依次是从轻到重。像年份久远的铁观音陈,可以看成像普洱一样的全发酵叶(铭案坊)。有些品质远远胜过普洱的。

  为了能让大家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打个比方。这就像是人生当中的不同阶段,鲜香型是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个性张扬;韵香型是中年时期,学识修养不断加强,锐气稍减而更富有理性;浓香型是中老年的时期,社会阅历更丰富,社会地位更高,对问题的看法更是切合实际而游刃有余;陈年铁观音是老年人,历经人生的沧桑,终于体会出人生的真谛,而留给人们巨大的精神财富。

  浓香型铁观音富有类似于蜜兰香味一类的“火香味”,或说“炭香味”,汤色橙黄,口感比清香型醇厚。

  陈铁观音类似于普洱一类的“陈香味”,汤色橙红,口感最绵顺。

  四种香型当中,耐泡程度从上到下依次从轻到重。对肠胃的刺激性是从重到轻的。一个道理是发酵越深,就越耐泡,就越保胃。胃功能不好的人适宜选陈或浓香型。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铁观音研究院正式成立 下一篇一亿人的品饮:安溪铁观音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安溪铁观音集团2011年春茗大会在安溪茶厂隆重召开
2月19日,安溪铁观音集团2011年春茗大会在安溪茶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标准严要求狠抓...
福建省科技出版社出版《话说安溪铁观音》
《话说安溪铁观音》一书经福建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新华书店公开发行之后获得不错的反响,一些读者为该...
安溪铁观音联手信阳毛尖整合营销渠道,做大茶产业
安溪铁观音联手信阳毛尖整合营销渠道,做大茶产业2011年1月23日是安溪铁观音集团郑州店开业的日子,标...
省政协支持安溪创办铁观音茶学院
省政协支持安溪创办铁观音茶学院安溪县现有茶园60万亩,年产茶叶6.5万吨,占全省乌龙茶总产量的1/2、全...
康师傅铁观音茶广告里的美女
康师傅铁观音茶广告里的美女康师傅铁观音茶广告里面的女的挺漂亮的,确确实实是个大美女,一会上些图片...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