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困境与出路(一)
近年来,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下,已呈衰微之势的传统节日正迅速走向复兴。然而,一部分传统节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获得法定假期,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存在现状已经满足人们的期待,也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发挥了理应具有的功能。依笔者看来,“非常性”的缺失,是传统节日仍然未能突破困境的重要原因。
节日的“非常性”
节日是一个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概念,通过其“非常性”与平常日子区别开来,并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国传统节日的“非常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名称的特殊性。传统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称,如春节、元宵节等,这些专称在很大程度上含有该节日的性质、特点、意义和活动。比如元宵节就表明这个节日所在的时间是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它的另一个专称灯节,则表明张灯、玩灯是这个节日的重要习俗活动。
第二,活动的特殊性。传统节日里总是要举行约定俗成的活动,主要包括异于常日的饮食、服饰、交往范围,以及多种常日里少有的祀神、祭祖或巫术等仪式活动。
第三,活动空间的特殊性。任何活动都涉及空间,节日里人的活动空间不同于常日,往往是对常日活动空间的“非常化”和“边缘化”。一方面,人们将常日活动空间进行整饬和修饰,使其异于常日。比如春节期间要扫房子,贴春联、福字,挂过门笺。另一方面,常日的活动空间以家和工作场所为中心,节日里工作场所被非常明显地边缘化了,家也往往部分丧失了活动空间中心的位置。比如明代的北京人,燕九节(正月十九)耍燕九要到白云观,清明节踏青要到高梁桥,七月十五放河灯要到水关、泡子河,九月九日登高要到香山诸山、法藏寺等处。
第四,在具有特殊意义的“非常”时间、“非常”空间里举行“非常”的习俗活动,人们通常会产生强烈的异于常日的“非常”体验和情感。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明证。当“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时候,他的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怀念,这正是与常日不同的体验与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