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种道心的表现形式|性理学说(四)
日期:2012-06-26 浏览:6553次  作者:以志 著 
十六种道心的表现形式|性理学说(四)


  13)“来应去静”


  在纷繁复杂与矛盾重重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动中取静,心身平衡,是不太容易的,但它确是祛病健身的最重要的途径。细心体察一下,人们的意念却没有休止的时候,此伏彼起,纷纭杂乱,使你想清静也清静不下来。什么金钱利禄,荣辱得失,儿女情长,饮食男女等等,所有私心杂念,污染着整个心灵。总起来看,不外情牵物累,喜怒哀乐的困扰,使你终日不得宁静,那些形形色色的念头赶又赶不跑,像走马灯似的在脑子里团团转,使人们的心身,一刻也难以静得下来。


  那么要想彻底解决问题,排除这些干扰,从哪里下手呢?首先必须找到它的根源——“私”。字。私心越重,欲望越强,则千方百计地要满足欲望,从而杂念丛生,占领整个灵魂。如此,心灵怎会得安宁?人和物(包括名利)的关系就是这样,你占有它,它就必然占有你,你所占有的越多,则它占有你的也越多,你的心里就越发沉重。比如,你拥有一台汽车,你就必须为汽车服务,要为它准备汽油,要经常的加意保养。以此类推,你的财产越多,你就越操心,你就完全被物占有,为物所役了,因而压在你心灵上的担子必然越重。“既得之,患失之。”日夜为此忧思苦虑,你的心永远不会静下来。这不正是为了虚幻不实的假相而把真实的灵性污染伤害了吗!然而,对私心杂念用单纯控制的方法不行,那是搬石压草,一旦时机到了,气候适合,它必然故态复萌,只有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抽薪”呢?首先要把人和物的关系摆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要研究明白。不可以假当真,更不可以假害真。真能做到看得开,放得下,消除私心,则杂念自然就少了,心才会有静的可能。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就是这个意思。


  事情来了,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事情过去了,就自然地轻松放下,私心不再作主,“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无念则已,有念则必须合道,这就叫做道心常存。


  (14)常乐心


  快乐与幸福是人所共求的。人们的希望实现了就快乐,没实现就苦恼;欲望满足了就高兴,没满足就消沉。然而希望实现了,欲望满足了,是否就永远快乐了呢,.这就不见得了。往往在快乐之后紧跟着的便是苦恼。比如做生意的赚钱了就快乐,赔钱了就苦恼。有权的人得势时就快乐,失势时就苦恼;亲朋好友欢聚时快乐,离别时就苦恼;情人恋爱时欢乐,失恋了就苦恼,如此等等。这些内心的苦恼与快乐,都是受外界的摆布,顺则乐,逆则苦,好则乐,歹则苦。苦乐不能自主,全靠外界的赐与,所以其快乐是短暂的、被动的。因而他的幸福是靠不住,非常脆弱,经不起风吹浪打的。只因他的乐不是真乐,所以不可能保持常乐,而真乐是不随环境转变的,并且由于乐可以排除阴气、病气,永葆心身健康。那么真乐是怎样取得呢?真乐发自内心,源于自性,是不受外界播弄的。真乐是好也乐,歹也乐;顺也乐,逆也乐;富也乐,贫也乐。如孔子赞美他的学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又如苦修行的僧人和道士,常常是“孤身万里游”,照样常乐无忧。他们为什么能保持那种常乐呢?因为他们的乐是不假外求的,而是发自性中的乐,是道中之乐,他们看破荣华富贵、名利地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把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放在首位,少欲知足,胸怀坦荡,没有那么多沉重家产的拖累,更无情枷爱锁的牵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精神上的财富丰足了,心性中自然轻安明净,常乐在心。先生为了兴办女学,劝化世人,乞讨访道,历尽艰苦,仍然不失常乐,他的乐才是真乐。所以难也乐,苦也乐,他认为正是通过苦难来锻炼自己,考验自己,提高自己,其乐是自我充实之乐。由此看来,唯有不是从感官(眼耳鼻舌身)得来,而是向自性中追求的快乐,才是最究竟的快乐。


  人在为大众做了一件好事时,发自内心的乐,其乐无比,所以古人说:“为善最乐”。比起用卑鄙手段巧取豪夺,那种见不得人的乐,其区别之大,不是非常明显的吗!.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因为内心“坦荡荡”,所以才能常乐无忧。常乐正是道心不失的反映,是正气充盈的结果。有道心自然能常乐,常乐才能涵养道心。


  (15)平常心


  佛家有一句名言,叫作“平常心是道”。普通人原以为道是神奇高远,玄奥莫测,可望而不可及,只能供少数高人研究探讨,修炼心性,成仙成佛的。其实,恰恰与此相反,道是至平至常的,就在日用生活之中。道是真理,真理是最平实的,是普遍存在的,绝不是追求神秘,神秘绝不是真理。道不是向外求的,只有“反求诸己”才是道。所以古人说:“道不远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人离开自身,而想要向外边去求个什么神秘的东西,那便是妄求,结果只能误了自己。


  平常心是心之常态,如果失去常态,就不合道了。比如一名射击手,在平日练习打靶时,几乎百发百中,但一到竞赛场上,就射中率明显下降,很不理想了。什么道理呢?就是他在竞赛时,失去平常心了,有顾虑、有负担了,所以手就不听从支配了。又如,有的学生平日考试成绩优秀,总是名列前茅,然而到升学考试时,却成绩突然下降,令人非常失望。究其原因,也和打靶的道理一样,失去平常心了。


  真理的根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凤仪先生说:“道在平常。饮食起居都是道”。真理在最平凡之间,要在日用平常的琐事中来体现真理。比如吃饭睡觉是最平常的事,吃饭能定时定量,无好歹之挑剔,睡觉神清梦稳,无梦魔之困扰,这就很有道了。欲保持平常心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常人在富贵利达时,和穷困潦倒时,心态是截然相反的,整个心灵完全被外境所转,这时,平常心不见了。若能在这种“不平常”的时候,还能保有平常心,其精神境界是很了不起的了,未下过很深修养功夫的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必去掉执着心,才能保持平常心。有两句古诗写的好:“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寒潭水无痕。”竹子被风吹动,竹影扫着台阶,但台阶上的灰尘并未移动;月亮照在水里,穿过潭水,而潭水并无波痕。不管外界的事情如何变化,内心不为之动摇,不论自己做了多么大的好事,立了多么大的功劳,也不自以为是做好事,而认为完全是本分内应做的,仍保持平常心,这就是道心了。


  永不失掉平常心的人,便“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遇到好事是鼓舞我;遇到坏事是锻炼我。正如宋哲学家张载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这是多么宽阔的胸襟啊!不仅对富贵贫贱看得那么平常,而且对生死都看得那么淡泊!


  真正保持平常心的人,在顺境中不被迷惑,不失操守;处逆境时,不颓靡,不消沉。如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时,被困于陈蔡,断粮数日,而孔子仍弦歌不辍,坦荡自如。这不能不说是平常心的崇高体现了。


  (16)无心


  一位青年人,途中看见一个儿童在池边玩耍,突然落水,情况万分危急,青年人便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去,救出了儿童。当时,这位青年事先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只是是一心救命,这种心理与行为是纯善的,无私心的。但事后,他想到被救者家属应该给予酬谢。并希望众人知道他见义勇为的善行。殊不知,这时,他已经由毫无自私的纯善行为,降为有施恩求报之心的庸俗品格了。先生称他开始那种纯善心理为“先天心”,后来有施恩求报的心理为“后天心”。前者可称“无心”,后者便是“有心”(私心)了。


  做好事的人,从他心理活动来看,可分为几个不同层次:


  有的人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众人的好评,取得荣誉或个人利益。如果得不到时,就后悔,以为当初不该做那种好事。这是善行中的最低层次者。有的人做了好事,虽然也希望取得人们的赞誉,但没得到时并不后悔,这种人属于中层次。有的人做了好事,并没有求好名与报酬的想法,只是做对于众人有益的事,感到心安理得,这是“为善最乐”者属于高层次。至于那种虽然做了好事,而自己并未感到是在做好事,而以为是分内所当为,这纯属“无心”的为善,乃是最高层次。这种最高层次,非有相当高的修养水平,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精神境界。对他来说,什么荣辱得失,都不足以动摇他的心,因为他已达到“无心”了。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说,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才有德。他的德是无心的流露,一任自然,没有表现在形式上的德。佛家讲“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首先,不要有我做布施的心;其次,不要存有一个受施者的心;第三,所布施的东西,不论是金钱或物质,心里不要有这个相,是谓三轮体空。这便是“无心”布施,是毫无杂质的纯善,已达到了道心的最高层次。


  道心源于天性。上述十六种道心的表现,并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彼此依存的。道心与人心之间,是消长进退的关系。并不是人心死掉了道心才生,而是谁统率谁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心为主,私欲泛滥时,则道心消退,必然出现损人利己,以私害公的不道德行为。这是人心占了上风,道心不得抬头的结果。反之,如果道心当家做主,则人心自然消退。在行为上,必然表现为公字当头、舍己为人的道德风格。所以道心与人心的彼此消长进退,决定每个人的生命性质。古人有一诗,对“心”字的巨大作用说得非常好。“三点如星布,弯勾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他。”说明心在人的整个生命中,其意义是何等重大!

 


Tags: 十六 表现形式 学说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身体健康来自心灵健康|性理学说 下一篇王凤仪讲人心的14种表现形式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彝族:烤茶是爱的表达
想娶媳妇?先学一手烤茶绝技吧。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
彝族:烤茶是爱的表达
想娶媳妇?先学一手烤茶绝技吧。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
《十六汤品》全文| 中国茶文化
[唐]苏弇著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自第一至第三。注以缓...
“茶叶”包装设计视觉语言的表达(组图)
茶叶包装设计的色彩色彩对顾客的心理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科学家发现人对色彩的注意力远远大于...
十六瓣瓜菱壶
此壶取十六瓣瓜菱造型,周正稳健,壶注尖挺,壶执挺阔,和谐统一。为时大彬不可多得的妙品。...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