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仪讲人心的14种表现形式(一)
日期:2012-06-26 浏览:9932次  作者:以志 著 
王凤仪讲人心的14种表现形式(一)

 

   修心的关键是要改变人心,净化人心,常存道心。但首先必须认识人心及其严重的危害性,人心一旦膨胀起来,便是财富越多越好,地位越高越好,权势越大越好,享受越丰盛越好。总之,天下所有的好事,我都俱备才好。为了达到此目的,竟而不择手段,且永无满足之日。殊不知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其后果没有不以恶贯满盈、身败名裂而告终的。


  人心活动,出没无常,不易把握。在此,仅就其常见者,略做剖析。


  (1)贪心


  贪是“人心”诸多表现之首。人们对金钱正确的取得和使用,可以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快乐。但往往受贪心的牵引,终生奔波,无有已时。尤其是那些由于分外之贪求,不知有多少人陷入深渊而不能自拔。贪的对象,无非是财色名利,权势地位,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多的享乐,更大的幸福。但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为他不知道,物质生活越丰足,往往是精神生活越空虚,而物质再丰足,也弥补不了精神上的空虚。何况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他所能享受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常言说:“家有千顷良田,夜眠不过八尺”。人们为了金钱,疲于奔命,绞尽脑汁,但发了大财后,却背上了极为沉重的包袱,日夜忧虑。为了如何能保住这些财富不受损失,更要加倍费尽心计。况且富有了之后,对子女溺爱,娇生惯养,使之依赖成性,正是贻害后代。一旦人们在金钱欲望泛滥之时,欲火燃烧,为了猎取更多的财富,不择手段,就会象飞蛾扑火般的自取灭亡。因此在发财之后,仍能于财富之中寻出真正乐趣的人很少,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确有道理。


  金钱和^***原是一丘之貉,二者常常是相伴而行的,有的人以为有了金钱便有了一切,殊不知金钱不是决定人们幸福的唯一因素。金钱虽然可能攫取美色,但买不到纯洁的心灵。历史上由于金钱^***给人们带来祸患的事例,不胜枚举。


  贪得无厌,不仅造成道德品格堕落,并且最后无不酿成可悲的下场。所以先生说:“贪就亏天理债”,经常教人们去掉贪心。佛家更把“贪”列入“三毒”(贪、嗔、痴)之首。


  (2)私心


  私心是“后天心”的核心,一切以我为中心,遇事先为自己打算,看看是否于我有利,是否有便宜;占便宜就乐,没占着便宜就不高兴。如果吃亏了,就要生怨恨心。私心是豢养一切后天心的巢穴。是所有烦恼与痛苦的根源。一旦个人利益受侵犯,自尊心受伤害,便立刻产生敌对心理,严重时便采取报复行动,往往造成不幸的后果,常言说:自私之心,人皆有之。但私心之泛滥,超越一定规范,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时,就要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而闹起纠纷。反过来,如果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儒家的“恕”道了。


  私心越大,则苦恼越多,为何这样讲呢?私心大的人,他的贪欲也必然多,那么满足不了的欲望,当然也要多,当着一个欲望达不到时,就很不愉快,何况更多欲望不能满足时,不就苦恼重重了吗?而且被私欲牵着鼻子走的人,永无满足之时;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产生,欲望是无底深洞。既然私欲永无满足,则他的苦恼便永无尽期。这正是自己欺骗自己。所以常言说,欲壑难填,就是这个道理。多数人把金钱看得太重,殊不知他占有了金钱,而金钱却占有了他的灵魂(全部精神为金钱所役)。如果财迷心窍,竟而失去理智,贪赃枉法,偷盗抢劫,图财害命,结果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落入法网,甚至丢掉了生命。


  有人说,人类正因为有欲望,才能不断的进步,才有科学的发展,这话诚言之有理,完全正确。然而那些私欲泛滥,作恶多端的人与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岂能同日而语?


  (3)妄心


  胡乱的想法,荒谬的打算为妄心。它的建立既无可靠的真实基础,又不能从现实出发,随意所为,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且使心绪不宁,竟而精神恍惚,徒增烦恼。有时妄念是无意中产生的,来无影去无踪,是修心养性者的极大障碍。但也有的妄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表现了个人的狂妄自大,想入非非,往往结果一场空,这种人的思想活动,乃是私心膨胀的又一个侧面。由于荣华富贵名利地位之心牵引,常常把人们拉入绝境,理想幻灭,希望落空,自信心崩溃了,跌入深渊,这便是他一开始就不能充分认识自己,而轻举妄动的结果。其实,财富、名利、地位都不可能永驻,都不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所在,而是些虚妄外在之物。人们由于追求它们生起的妄念,污染了自己的本性,造下了罪业。


  那么又如何对治妄心呢?一是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认清现实,不可跟着个人的私心妄念盲目奔驰。另有一种高层次对治妄心的途径,便是“见利思义”、“唯义所在”。只要是在道义上应该做的,不问利害得失,要勇往直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如果于道义上良心上说不过去,虽然前面是一项难得的财宝,唾手可得,但也绝不动心,这便是道心做主,妄心让位。


  (4)怨恨心


  怨恨心多发生在个人利益受侵犯,感情受伤害的时候,常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如怨恨之心发泄于外,便是秽言出口,撕破脸面,或采取报复行动;如蕴于内,则愤愤不平,怒气填胸,痛苦不堪。追其根源,则不一定是什么原则问题,往往由于一句话或一点小事引起。其实如果不是由于对方说话无礼,便是你个人心胸狭窄,缺乏涵养。事情怨谁,暂且不论,只就把自己气得如此苦不堪言,便是个极大的损失。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为了他人的无理而生气,便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其实行为无理的本人不一定受到惩罚,而你却因此气得头昏脑涨,身心俱损了,这不是你当即受到“惩罚”了吗?凤仪先生说:“看他人不对正是自己不对”,即是指此而言。无病的人可由此气出病来,有病的人可因此病情立刻加重。但这对彼此矛盾的解决,毫无补益,而自己却首先承受了这场冲突所带来的后果。


  古人说:“气为诸病之源”。又说“百病从心生”。先生说:“心中常存他人的好处便是存阳,常存他人的短处,便是存阴”。阴气存多了必然生病,这就是说明由于不良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生理因素。举一个人所共知的例子,人们在心理不愉快或精神烦闷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美味佳肴,也吃不出味道来。又如长期怨气闷在心里得不到发泄时,更极易患膨闷胀饱,消化不良等病症。至于由于精神因素而患了严重的疾病者更是常见的。如由于一场暴怒而引发了脑血管疾病,确是时有发生的。其实有许多种疾病都来自心理因素。


  凤仪先生说:“人与人不和是因为有心,心(人心)是个小人啊!”由于人心在作祟,可引起很多的家庭不和睦,如夫妻反目,婆媳不和等现象,确是随处可见。在人群中由此而发生殴斗,甚至流血事件,也不时出现。所以恨怨心是家庭和社会不安定的祸源,尤其对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以至自我解脱,乃是最大的障碍。所以凤仪先生把化除气火,列为修心养性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不论儒、释、道哪一家,都把心性的修炼,作为超凡入圣的必修之课。

 

Tags: 王凤仪 人心 表现形式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十六种道心的表现形式|性理学说 下一篇性理学说:论不良习性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中国以茶为祭的民间风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
回族喝盖碗茶的讲究
回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生活习惯的民族。回族普遍喜好喝茶,茶是回族生活中必...
走进台湾 探寻阿里山茶之道
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但实际上并不只是一座山,而是特定范围的统称,正确说法应是'阿里山区'.一首《...
减肥 饥一顿饱一顿更容易胖
对于爱美的女士来说,精准计算每一顿饭的热量仿佛已成为她们的'必修课'.不过,面对公务应酬或难以抵挡...
喝茶前要先洗茶
茶,醒脾提神保健康,是中国最主要的饮料,同时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在中医的很多方剂里都有细茶一味。...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