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大红袍为什么这样红
日期:2011-12-19 浏览:630次 
福建武夷大红袍为什么这样红

福建武夷大红袍为什么这样红  去掉华丽的包装,大红袍依然保留着那份本真与纯粹。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魅力不减,深受泉城市民喜爱。  茶界泰斗曾对大红袍做出这样的评价:“凡茶香种种,有品种香、土壤香、气候香、加工香,武夷岩茶四香具备。而汇聚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灵秀与清透之气的武夷岩茶中王者 大红袍,其韵味、品质自然更不同凡响。”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历时两年创作的《印象大红袍》也以独特视角,将悠远厚重的武夷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这不禁让人开始思索:大红袍为什么这样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伍丰堂,在盈盈茶香中慢慢找到了答案。  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上榜者,大红袍充分验证了经典的东西,必定能经过时间考验这一真理。为了从源头把关,播种健康好茶,为泉城人带来优质的大红袍,自2006年起,伍丰堂就开始着手武夷山岩茶基地的建设,现在已经拥有正岩区域的105亩茶山,建成自己的茶厂并聘请最高水平的炒茶技师。大红袍的自然、纯粹以及人类赋予它的智慧与劳动才是它历经风雨魅力不减的原因。   高山云雾出好茶  去掉华丽的包装,大红袍依然保留着那份本真与纯粹。首先,自然环境赋予了它独特的岩韵。“高山云雾出好茶”说的是茶以山显,山以茶名,名山名水出名茶。武夷山有着最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而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生长的地理条件,更是得天独厚。从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文本中,认定武夷岩茶产于“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现代茶叶大家吴觉农、张天福等在武夷山办茶场、研究所时则通过实地考察、科学测定出它“宜茶”的根据,包括地形、生态、土质、温度、雨量、湿度、日照、云雾等因素。此境乃上苍所赐,非人力可为的。大红袍立于其最佳之境,“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自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优秀炒茶师都是艺术家  “一个知名的炒茶师,我们首先会认为他是一个艺术家。”伍丰堂的马总告诉记者。大红袍的制作工艺之所以获得认可,与炒茶师的劳动与智慧密不可分。武夷岩茶,尤其是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独到,但工序复杂且时间冗长。传统的工艺有倒(也叫晒)、晾、摇、抖、撞、炒、揉、初焙、簸、捡、复火、分筛、归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炒茶师所掌握的技艺就连电脑也难以为之。从采摘晾晒到完成,标准非常严格,炒茶师在炒茶期间经常不眠不休,火候稍过,茶的味道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人类耗费大量心神来对待这样一片小小茶叶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人对艺术、对自然的追求与尊重。   背景链接  大红袍的大事记  1994年,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获福建升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通过。  1996年,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文化旅游线路。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  2004年,武夷山市^***下达了《关于启用“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通知》。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大红袍绝品作为首份现代茶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2008年,由张艺谋策划的大型茶旅互动项目《印象大红袍》启动建设。  20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2012,2013,大红袍的故事还将继续……(卢寒 王锋)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武夷岩茶的再剖析 下一篇没卖茶叶先种“大红袍”茶树“活..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秋季养生最好喝什么
喝茶的'意境'往往是人们最先考虑的因素。选择铁观音是代表对高贵的向往。铁观音冲泡时高香持久,汤水柔...
IT业护眼喝什么 茶叶胡萝卜汁
以饮食为根,可有明目清神保护视力的作用,对于视力已损的朋友亦有缓解疲劳调节之功效,望诸位专心调理...
冷泡茶的有什么好处
几千年的传承,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热水泡茶。然而,据专家最新研究发现,用冷水冲泡茶,不仅能使茶叶释放...
茶诗咏大红袍(四首)
茶诗咏大红袍(四首)一武夷名录世双遗,秀水灵山景色迷。更喜红袍生绝壁,茶中极品称神奇。二天生丽质...
福建省科技出版社出版《话说安溪铁观音》
《话说安溪铁观音》一书经福建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新华书店公开发行之后获得不错的反响,一些读者为该...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