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研究|论从学习茶艺展现出生命之道|以茶入道(四)
日期:2011-07-21 浏览:7361次  作者:释圆诚 
禅茶研究|论从学习茶艺展现出生命之道|以茶入道(四)

三、藉茶静心、以茶入道

    茶的特质是“先苦后甘”,而人由凡入圣之修行亦须先吃苦后享乐,所以在品茶、行茶的过程之中,人的心是平和顺畅,人的生活情趣是可以升华。故知,行茶法是藉外在的形式之技巧艺术演绎来开显人类本有内在之自性清净心。

    而十法界的众生在还没有开悟成佛之前,都还是一介凡夫,是充满无明烦恼的众生。胡适之先生曾经说:“要怎么收获先这么栽”的名言,告诉我们凡是没有不劳而获的,一定要有付出才有收获的。但是知道目标之后,要成就到达目的地,势必要有方法、有正确的道路可依循才行得通,所以佛陀便教示了无量无边的方便法,让有缘众生都能成贤成圣,甚而和佛陀一样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最高境界。

   何谓道?据《易经、系辞》解释:“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一个人有仁、有义,具足了仁义之心,则为人之根本。根据佛教的解释,道即踏行之道(轨路),或指到达目的地之通路。《阿毘达摩俱舍论》卷二十五谓:“道亦名为菩提分法”,道即通往涅盘(菩提)之路,为求涅盘果之所依。广而言之,指趣向果位之光明路,例如佛陀教导的方法是由于各个众生的根机层次的不同而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种道的不同。因此,人、天的根机智慧乃以十善、布施为道,而求人世间之福报与享乐;声闻、縁觉之二乘根机则以三十七道品为道,而求涅盘;不忍众生苦的菩萨则以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为道,而求佛果。[3]又如: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奉为诸天诸仙。龙神八部。礼佛竟。次应奉为人道一切人王礼佛报恩。又为父母师长一切人民。何以故尔。若无国王一切众生无所依附。由大王故一切得住。行国王地饮国王水。诸余利益不可具说。大众宜各起报恩心。经言。若能一日一夜六时忍苦为欲利益奉报恩者。应当发起如是等心习行慈悲。以是愿力。报国王恩。报施主恩。又当念行道报父母慈育之恩。又当行道报师长慈训之恩。次复运心念如来恩。若能至心常念不绝者。如是等人得入道疾“。1

   若果,众生未能如是发大愿、行大道的话,最基本的是要去努力身为人类应该有的生活之道。亦如赵州禅师说:“若随根器接引众生,自有三乘十二分教,老僧这里只有本份事接引众生。”这里讲的本份事就是吾人生活中应尽的事务。故知,道即是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为达到这个最高的目标,就必须从吾人之生活中学习尽自己本份之事。

   南朝时期(约公元五世纪)中国佛教之佛典,着重于倾向义理之议论,因此,难免堕于文字相之弊端。其理由是,当时因为有王室贵族之外护,以及受到魏晋清谈思想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堕于不切实际之玄谈风气的游戏观念,因而削弱了自省的求道心。所以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十上说:“听学之人,诵得名相,齐文而解,不开心眼,全是理观。”隐示了当时的弊害。学佛不只是在文字的知解,而是要同时具有行持,发现自己内在智慧潜能的实践法。茶艺追求的是从茶事过程中,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之精神境界,体会领悟自然之真谛。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专业性的“道”之养成,所谓的专业,就是以技术的专精基础,透过茶来体验艺术美感,泡茶有了技术,才能有艺术之美,有了艺术之美,与生活结合、与生命结合,方能显“道”的意境。因此,可以知道学茶与修行参禅都必须用心去实践与体会,领悟佛性和超凡的意蕴,而不是只有用眼睛去看。

 

Tags: 禅茶研究 茶艺 以茶入道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7/7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佛教对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贡献 下一篇茶道的载体是什么?茶的意境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末代土司的禅茶善缘
                 土司贡茶开光加持现场  1月18日早晨8时18分,在一片和谐悠扬的佛...
中国茶艺表演图片
...
紫砂壶艺泰斗吕尧臣壶艺展1(图)
吕尧臣作品1吕尧臣作品2吕尧臣作品3...
硒对人体的作用|富硒茶的独特性|鹤峰富硒茶|鹤峰富硒茶的研究
鹤峰富硒茶富硒茶所具有独特性:  1、富硒茶抗氧化能力强,能清除水中污染毒素,隔夜茶能够饮用。 ...
普洱茶茶艺、茶道的精髓展示
...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