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研究|论从学习茶艺展现出生命之道|以茶入道(三)
日期:2011-07-21 浏览:7361次  作者:释圆诚 
禅茶研究|论从学习茶艺展现出生命之道|以茶入道(三)

   再进而言之,茶艺是包括了技艺、礼法与道三个层面。论其“以茶载道”的原由是与茶结缘,则能提高生活质量与艺术范畴,因为在技艺方面的茶艺技巧与工艺层次加深,在茶艺进行时之礼仪与规范皆能流畅无碍,进而在人生的生活方向,生命哲学方面之道业有识度、修行有深度与广度的内在。张彦远:“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中国的艺术理论是一个非常大的学问,它可以扶正教,因为法律都是治理犯罪的人,文化艺术可以帮助一个人心里愉快而不犯罪,其功如同防范未然。人之所以会触犯法律大都是心里没有一个依靠,空洞,或是在情绪上无法控制,以至于遇到问题的时候,而触犯了法律。

   由此,学习茶艺之后的人生观念是越加明朗,无论是探讨茶艺知识之后,能得以善化人心;亦或体验了茶艺生活之后,自净身心也能潜移默化的熏染周边之人事物而净化社会;再更深一层的研究挂画、插花、焚香、点茶四艺并美的茶艺美学,则对自己的生活得以益臻美化。如此地,自利之后则学菩萨利他之精神,将茶艺精神发扬光大,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扩展到各地,故能文化这个宇宙世界,让人人都能闻茶香,品茶味,都能自省,反观自照,那么社会国家,乃至各国人民都能和乐、安详、自在。

    承如前说,中华文化学会汇整的“三段十八步”行茶法,是一套完整的行茶步骤。茶艺的第一准备阶段就如同一条已经知道、看到我想要去的目的地,所以要有完善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要有一些外在的物质资粮。此刻是以真实的心、诚恳的心念,用丝毫不马虎的心、没有杂念的心境来做准备工作,这也可以说是对人的恭敬、对事的恭敬、对物的恭敬开发出来的内在修养。

    准备好所有茶具之后,则进入操作阶段。在进入操作阶段的第一“丝竹和鸣”时,心情还是一样用一股“甚难稀有之心”来等待一同品茗的嘉宾。《华严经》曰:“一切唯心造”,心是一切的主宰,因为人生的机缘是非常难得的,何时能再有这样的机会共同品茗,谁也不知道。因此,用欢喜心的因,以行茶的缘,来接受圆满的果,“所以要以很虔敬的心来做准备工作,以很喜悦的心来等待嘉宾的来临”。

   行茶到第八步“荷塘飘香”时,心已经渐渐的沉潜平静下来。朱熹有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能够无间断的涌出,是一种无杂念的心境,虽然还没有完全的达到清净境界,却也能心清如水。“池塘不在大,有源头活水注入则清;茶海虽然小,有茶汤注入则茶香拂面,能涤昏昧,清精神,破烦恼。”如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的意境。是故,因茶香涤荡我的俗情;因茶味启我意志;因茶性清我神灵;因茶德净我道心。以荷塘喻茶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出尘离尘不染尘,乃君子之谓。茶海所承载的是茶壶泡出来浓淡相同的茶汤,茶汤经过了茶海的涵容之后,再倒到每一位客人的杯子里,如佛教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平等的展现,也是慈悲的精神发挥。在事事繁忙的社会里,人们一味照顾自己的“钱”途,而忽略了身边环境的互相照应,因此,现代的人有谁愿化为茶海之涵容大量,并且理事圆融呢?

   佛教阐释的是慈悲与智慧。茶人所展现的是理性的思考、沉着的修养、坚毅的精神、正义的行为,这四大精神即是智者的表现、仁者的表征、勇者的坚毅、以及忠诚的善意呈现。有了这四大基本原则,相信在这五光十色的环境里,茶人将懂得如何与社会的人事物融洽和平共处。如同第十二步“茶海慈航”,在“斟茶时无富贵贫贱之分,每位客人皆斟七分满,斟的是同一把壶中泡出同浓淡的茶汤,如观音普渡,众生平等。”既是智者,也是仁者,更是无畏勇敢地向前,并且拥有正义之心的大道心众生。

    人生的旅程中“不如意十之八九”,第十五步“幽谷芬芳”品茶时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散发出不同的芬芳,有高温香、中温香、冷香,值得细细体会。”此滋味如同吾人的生活一般,随着因缘的不同,而发展出不同的境遇,是善缘也好,是恶缘也好,都是成就我们身心灵成长的最佳机缘,缘起时则承担它,圆满它;缘灭时则随之放下了无牵挂。因为,“茶艺的美包含了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即感官的享受和人文的满足。所以品茶时要专注,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的投入。”因此,在这时候唯有随缘而自安心。好比第十七步“品味再三”所说“品字三个口,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喝,用心体会茶的美。”其实,小小的一杯茶里已经包含了整个人生的境遇,唯有真实的在这些现实的生活中承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志,心如止水一样,清净无比,则已是进入以心不乱的禅境了。

   第十八步“和敬清寂”,“静坐回味,品趣无穷。相聚品茶,是缘份,也是福份,以茶结缘,以福相托,和平、宁静的氛围,清心、诚意,进入无忧的禅境。 ”诚如寒山诗曰:

 

我心似秋月,寒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越寂。

    这种对自然心境的体悟,非肉眼能见,而是慧心自明所感通的寂静。在般若实相之“空生大觉”中,万事万物皆放下,此时心无一事可挂,空慧现前,了然自得,一切清净如空之晴朗无云,如辽阔大海之碧蓝无有遮障,世间之山河大地 皆分明呈现,如镜中照物,虽然有照物却不留痕迹。古人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是一种活在当下领略人生的超越巅峰之境界。

    最后的“收拾阶段”,是茶艺演绎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此意味着人做事要清清楚楚,有始有终,既然前面有非常妥当准备工作,完成了茶艺表演,当然事后的收拾是不可忽略的。日人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的:“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这如同人有了正心诚意的准备进入禅坐之后,也恭谨的专注在禅坐当中摄受自己的六根,也有了非常圆满寂静的境界。禅是家常茶饭之事,非言语,乃生命创造之所需,于日用作为中,点滴分明,不含糊,一切透彻了然,故茶味即禅味。

    因此,学习茶艺是由外在物质的饮用,而至与内在精神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形式与内容的相契合。中华茶道透过茶艺的演绎之中,以静为基础、以净为美的相互融涵玄会,创造外在宁静的氛围与心灵的寂静升华净化,由外在知识的吸收、咀嚼、深化、自觉之后的“和、敬、清、寂”物我合一、清净光明自照的境界。

 

 

Tags: 禅茶研究 茶艺 以茶入道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7/7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佛教对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贡献 下一篇茶道的载体是什么?茶的意境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鉴定研究“红露珍”新品种
通过对茶花dna提取方法和rapd分析,确定一个简单、高效、相对稳定的茶花rapd系统,从众多的引物中选也...
研究表明每日饮茶能降低患卵巢癌的几率
今年12月出版的《内科学文献》月刊上一份新研究表明,每日饮茶超过两杯的妇女患卵巢癌的几率低于从不饮...
黄山毛峰茶艺表演步骤
1:温杯烫盏用热水温暖茶杯,即清洁茶具有提高茶杯的温度。2:请您赏茶我们选用的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
茶艺表演最早的话剧
我国的功夫茶艺最早是出现在闽南的潮汕地区,如明屠隆的《考槃馀事》、清寄泉《蝶阶外史·功夫茶...
茶艺馆的白纱衫美女
...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