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文化的缺陷
■ 李慎之
□ 梁燕城
□:西方对上帝的讨论,现在多了,表明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兴趣,而科学的发展也使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反而是中国学界在这方面仍未开始。
??■:正是这样,西方出了一个“科学的终结”,中国也有人响应,认为科学已经完蛋了,不但科学,自由,^***,都成了 grand narrative,一些年轻人也翻译不通,翻成宏大述事,如果我来翻,假大空三个字就足够了。另外,涉及到科学方面的问题,中国文化是很有问题的。李约瑟写中国科学史,认为中国什么都比外国人发明的早,但我读过冯友兰的书,讲过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这个我是信服的。吴大猷说过,中国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我准备化一二年的时间,研究李约瑟的书,并进行批评,这可能要冒天下之大不违。外国人如此爱中国,我却去批评,岂不是汉奸?但我见到现在许多中国人,号称中国学问天下第一,西方的数学和物理已经走到绝路,要以中国的易学思维和数学思维来挽救,可以通过神秘主义来挽救世界。而我认为,在中国人做学问里,求真的精神很差,而只讲究求善。中国是世界上最缺少科学和^***的,迷信特别多,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口头用词最多的,也是科学和^***。事实上中国文化恰恰最缺乏的又是科学和^***。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的缺陷,在启蒙方面非常困难。
??□:或许要了解中国文化的缺陷,可以作思维上与西方的区分,一是抽象的普遍的思维,一是具体的普遍思维。中国为什么不能走到理性化的过程?韦伯指出中国缺乏一种抽象的理性思维,而这正是西方发展科学和^***的思想根源,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基督教联起来的思维方法,从超越的、抽象的角度来作理性思维。中国的教育基本上很少这种抽象思维的培训,教学课程中没有形式逻辑的,但逻辑这个词却又用的最多。
??■:中国以前批过形式逻辑,但后来又不批了,这也许有^***的功劳。
??□:形式逻辑和数学思维(公理化的思维),在中国传统里是缺少这个系统的,而这个系统正是抽象普遍的思维方法,是它最强的地方。西方最弱的方面是具体人生,太过理性的就无法响应人生体验,中国文化则从具体普遍性下手,从人生体验里面找普遍性。这个普遍性是不能根据逻辑来论证的,只说你跟我去实践或去练什么功法,什么都明白了,这又回到刚才讲的人的自我无限化了。当然,具体普遍性有它的好处,就是从最具体人生来反省,这个可以值得西方学习的。然而中国思想又太过具体了,它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不断平衡,不断地看变化中的平衡点在哪里,而不能拿出一个抽象的普遍的理性体系来,结果不能产生逻辑和数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