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紫阳腊竹村:贡茶之乡看变化
日期:2013-06-07 浏览:297次 
陕西紫阳腊竹村:贡茶之乡看变化

  

  从陕西省紫阳县城沿汉江上溯,船行20公里,途经数处江弯村落,绿茶金柳依稀交错,突见一江畔小镇在云遮雾绕中若隐若现,听船主介绍,这便是历来闻名的贡之乡紫阳县焕古镇。

  继续乘船顺江而下,大约行至5公里处,便到腊竹村了,停船上岸,穿过一道“欢迎你到腊竹来”的迎宾拱门,沿狭窄的沟口前行十余米,眼前豁然开朗,两侧青山相对,漫山遍野的树青翠欲滴,采姑娘一边采一边唱着婉转动听的紫阳民歌“春到山一片新,千里巴山飞彩云”。

  沿着镶嵌在园间的“之”字形观光步道盘旋而上,路遇该村党支部书记伍义健,行至半山,远远看见一栋白色三层板石民居屋顶,挂着“焕古镇腊竹厂”的招牌。进到厂里,厂长袁延华正在忙活。

  袁延华弟兄三个,因穷山僻壤里没有什么致富的门道,哥哥和弟弟相继赴河北煤窑务工。自小采的袁延华舍不得家里的十几亩园,他相信这满山遍野的绿叶子一定能变成发家致富的“金叶子”。每到季,他便把自家园里的鲜叶采下来用毛边锅杀青,经过手工揉捻,再在太阳下晾干,手工便制成了。靠着种点粮食、卖一季、帮人屠宰,日子过得不咸不淡。

  1987年,紫阳开始推行叶加工新技术,袁延华报名参加了镇上组织举办的毛尖加工培训,制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依然是手工制。2002年,他靠积攒的3万多元与人合伙建起了一个简易的叶加工厂。一年以后,他拿着信用社的贷款在自己家门口办起自己的叶加工厂。

  2009年,袁延华投资13万元把简易厂房进行了改建,不仅更换了一批加工设备,还建起了专门的叶加工场地,当年加工的5000多斤名优,被外地客商抢购一空,净赚30多万元。

  谈起这10多年的创业经历,袁延华不胜唏嘘,从手工加工叶到半自动化加工叶,从小农到大厂厂长,他经历了无数的辛酸和无奈,每一步都很不容易。“不过,我们吃过的苦下一辈的人就不用吃了,他们赶上了培育‘职业农’的好时候,又遇到县上大力发展叶产业的黄金机遇,一定能够把厂做大做强!”袁延华说,自己吃了没文化的苦,所以要让儿子多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只要一有机会,他就把儿子和未过门的儿媳送出去参加更高水平的叶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培训,现在儿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不过,这还仅仅是个开始。他的厂在^***部门的协助下,通过了QS认证,注册了自己的叶产品商标,以后还要让儿子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不能像他一样用老办法管理厂,要推行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

  据伍义健介绍,腊竹村是县上确定的22个叶专业村之一,全村面积7.5平方公里,现有园面积3260亩,年产50吨,产值达1120万元。按照建设业专业村的规划,三年后,通过新建、改造和归并,园面积将达到3500亩,配备修剪机、微耕机和采机,在园里配套水、电、路、绿化、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工程,还要成立叶专业合作社,叶产量达到65吨,产值达到1690万元。告别了袁延华和伍支书,记者与他们相约三年后,再来这个美丽人小村感受这里的新变化。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丫丫113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好茶源自好管理 ——福建安溪铁观.. 下一篇茶叶香自苦寒来 沃野平畴谱新曲—..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白茶之父”的烦恼
 2001年4月14日《安吉报》竹乡周末刊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刘益民:中国白茶之父》为题,对刘益民的事迹...
茶之心音——《安吉白茶》(代发刊词)
11.1茶之心音(代发刊词)☆安且吉兮茶字的组成颇为奇特,上有“草头”,中为“人”,下面是“木”,寓...
包小村:依靠科技振兴湘茶(图)
依靠科技振兴湘茶——访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包小村包小村在茶园观察茶树生长情况。  一月中旬,在雪...
江南茶之行 品新茶自驾游攻略
安吉:千年白茶奇若追溯白茶源头,唐代时,陆羽于《茶经》里记载安吉乃当时中华之域中八大茶区之一。北...
茶之心音——《安吉白茶》(代发刊词)
茶之心音(代发刊词)☆安且吉兮茶字的组成颇为奇特,上有“草头”,中为“人”,下面是“木”,寓意“...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