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小语(二)
1、圣人的成绩不用自己来肯定,不用自我夸耀,会得到众人的表彰。这是因为圣人的德是无为之道性所致,这种德像水一样潜移默化地流到世人的心中。当圣人有了功德时不自我夸耀,自然而然的会得到众人的表彰。“不自是故彰”,说明道对万物是公平的、无私的奉献精神,谦虚者反得了精神回报。道分流在每个人的意识中,以道去施德,每个意识中的道便会与德混为一体形成一种潮流,这种潮流就是众人意识的合聚力量,这就是回报的力量。
2、圣人与世人不争高低,不争厚薄,不争名利,不争荣禄,世人也就不与之相争。争是双方相对比而产生的结果,一方退让,另一方便失去了效力。“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说明圣人胸襟的宽阔意境和宽宏大量的气度。以处下谦虚之德作为自己的标尺,时时要求自身,这样厚的德使众人受到感化而不与之争。这种德在潜移默化地度化众人的心灵。
3、经历了曲的磨炼过程,必然达到全的目的。诚是全的基础,没有诚的信念,难以经历完成曲的过程。以诚化解曲,就是全的圆满。“诚全而归之”,说明万事万物的发展必须经过曲的过程才能实现最终目的。人心的经历必须经过曲的认识过程,才能够了解事物的全貌。曲是经历,全是结果,全是归家于道的象征。曲的过程是靠诚之信念完成的,没有诚这个信念基础是无法经历曲的过程的,更谈不上实现全的愿望。
4、世俗的观念求全而不愿受曲,求直而不愿受枉,盈满了而希望自守,喜欢新的而不愿弃旧,喜欢多的而不愿意俭少。这些心念的认识正好与道的规律相反,道,俭、勤、谦、下,不停地奉献。圣人以道来充实精神,抱着道的规则不放,历经曲而认识全,历经枉而明白直,以德的积累去奉献于世人。常自找毛病而不断更新,处下、守静、省欲、化浊,修炼道心。
5、圣人与名不争,与利不争,与人不争,谦让于人,包容于人,用德化解一切,因而没有世人能和圣人相争。这是德和道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世人都认为“吃亏是福(吃亏受曲以后有福)”的论点是不可信的,圣人以亲身经历进行总结,且肯定下来。受曲吃苦者,而后定有福是因为吃过了苦、经历了各种事情的过程,了解了事物的真相,明白了事情的道理。道理明白了,就能从矛盾的纠纷中解脱出来。圣人为何不见而自明,就是因为经历了曲折而明白了道理,掌握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圣人认为“曲而后直”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事实和道理。经历了这个过程也就走进了道。曲的经历是体悟道的过程,体道的过程需要用诚实真心的信念去体验的,没有诚真的信念,曲的经历是很艰难的,所以世人不可信“曲能全”,这是因为世俗之人的诚念不够。诚是帮助悟道的条件,有了诚心之念,在经历曲的过程中苦难会因诚而减少,心中诚的程度之高低也与苦难减少的多少有一定关系,诚心则自然求正。圣人能与天下人不争,是因为经历了曲的路程,明白了人世间的人心变化之根源及俗人与道的区别,也明白了道的奥妙,以博大的胸怀如同道一样去包容和化解一切,与世态不争,就没有了与己相争的对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