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一千零一夜,陪你走过!!!

大滇说茶1001夜之117 大滇读老茶之三




       大滇说茶1001夜,今天继续历史课。历史是那么的狗血,今晚,我们谈古论今,古今对照,,看看,我们现在的普洱茶环境到了怎样恶劣的地步。普洱茶界内部的纷争又是如何的精彩。

       在普洱茶的历史上,有所谓的号级茶时代,印级茶时代,七子饼时代,以及现在的所谓乔木茶(大树茶)时代。所谓号级茶,基本上指从清朝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大致时期;而印级茶时代大致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七子饼时代则从1970年代初到2007年截至;之后,以行业间并不权威的说法,2008年至今,是乔木茶时代。

       关于乔木的概念,之前群里还有茶友争论过,大滇说茶里乔木的含义,有自相矛盾之处。其实,在最早的大滇说茶里,我已经定义过这个概念:
       第一,云南所有的普洱茶都是乔木种的茶种制作;
       第二,从形态上,有乔木和灌木之分。

       台地茶之所以呈现出灌木状态,只是因为人工修建和密植的缘故,而如果不密植,人工不修剪,依然可以长成乔木大树,这就是乔木种的原因。所以,希望大家理解种类的概念,种和形态是不同的,都是乔木种,但是因为人工修剪和干涉的缘故,呈现出两种外形,一种是乔木,一种是灌木。讲清楚了这个概念,我们才能说普洱茶的这个时代。

       回到号级茶的历史,我们已经讲过了福元昌号,而号级茶的四大天王,包括了福元昌号、车顺号、同庆号、宋聘号。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车顺号了。

       说到车顺号,自然要跟1839年这个年份以及那个“瑞贡天朝”的匾连在一起。易武车顺号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车里府这么边远山区的一个孩子,车顺来到北京考试,考取了一个贡生的学位,这是个什么东东我没有搞明白,只能猜测是,秀才、举人、进士后,又进了中央党校这类机构吧。乡下孩子,没什么贵重礼物,为表忠心(或者是为了表示清廉),就孝敬点土特产,普洱茶饼给皇帝。估计皇帝一看,哦,车里府,美丽的西双版纳,对这种奇怪的东西有了好奇心,先让小太监喝了几泡,发现确实无毒无害,老皇帝自己就喝了两口,觉得也还行,(就算不行,也得给少数民族地区做个姿态吧,给点面子),于是称赞:“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乃茗中之瑞品也”。

       这样一句话,说过了也就说过了,但为了表示天恩浩荡,得永远记录这件事。于是: 钦命头品顶戴赴云南呈宣,由云南布政使司布政使捷勇巴图鲁史监制成长七尺三寸二分、宽一尺八寸、厚一寸五分的“瑞贡天朝”四个金色大字牌匾赐给“易武车顺号”,允许车氏家族世世代代可将牌匾悬挂在门楣之上,并赐封车顺来为“例贡进士”、赐官衣、官帽。命车顺来每年进贡朝廷其独家工艺精制的普洱茶。历史上,这个好像是现在大家都无法否认的。

       车顺号的茶,一直做到民国年间,关于车顺号与瑞贡天朝,并无人争议,在2000年后开始几年,如果去易武车顺号老宅,许多人都记得,要跟这个牌匾照相,价格从5元到100元不等,得跟车家后人车智新商量。其后,因为车顺号家族内部的一些事情,瑞贡天朝这个牌子被拿走了。车顺号作为号级茶的四大天王之二,因为产量和保存的缘故,目前仅仅存世4片老茶。这些就不是价格问题了。

       车智新、车智洁这些车家内部的故事,非常复杂。我们简单来说,车智新在易武老街做茶;而车智洁2005年在昆明成立车顺号茶庄,据说之前是做贸易,钢铁、木材生意,2005年出资10万赞助了所谓的马帮进京活动,后面推出了100万一饼的车顺号普洱茶,全国有不少加盟商,据称是得到了车氏家族内部授权许可,代为维护管理车顺号。

       我们作为局外人,并不清楚,家族内部好像有点小麻烦,但最大的麻烦应该是在家族外面。普洱茶行业内斗熟知,瑞贡天朝被别人注册了,而且,据车家称,唯一的一个瑞贡天朝的匾,居然在云南搞出了有3-4个的说法,然后,车智洁代表车家跟易武安乐号进行了6年不屈不挠地斗争。因为,易武安乐号也号称有一块一模一样的匾。2011年5月,在北京,关于瑞贡天朝的商标争议案开庭。好像车家也没占到什么便宜,而普洱茶的历史,又被重新写了几遍。

       一说,是道光皇帝赐了车家一个匾;二说,3个;三说,4个;四说,十个;从易武,到景谷,到……到处都有这个匾留下的痕迹。

       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同昌号后人,自己家的商标被人注册了,只能选择重新注册一个新商标,努力做茶。一个瑞贡天朝的牌子,值得这么去争吗?以大滇飞扬小人加近似的想法,似乎,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还是要靠现在做的品质去赢得客户的认可,现在并非皇权时代,一个过气的匾额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如果仅仅是从市场价值来说,争的意义并不大。但如果从把历史理清的角度,我还是会关注到底谁在说谎?

       我最想不通的就是,既然皇帝赐给了无数个人,同样的匾额,那为什么牌匾左端落款竖写着正楷小字:  “例贡进土车顺来立”, 而不是什么开基……然后,我们回顾往事,似乎,无论是现在的车顺号或者安乐号,也是从2005年左右,普洱茶兴起后才开始做茶,而在这之前,并无做茶的历史。也许,我们还是要沉下心来,努力普及推广普洱茶,为云南这个流传千年的土特产做更多的工作。如果咱没有那么出名的祖宗,推倒从来,从零开始,不是更有成就感吗?over! 明晚,继续讲述号级茶!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18 大滇读老茶之四




       大滇说茶1001夜,大滇读老茶之四,今晚讲述号级茶中的“同兴号”。 关于同兴号,爱好者需要记住以下要点:

      第一,是号级茶中最早的字号,成立于1733年;
      第二,号称采用倚邦茶山,曼松原料制作;
      第三,老茶汤色发黄,而非发红;
      第四,特性:嫩比老香,新比旧酽,最宜新饮;
      第五,现存的同兴号普洱茶,1921-1934年间,称为早期同兴号,1934-1949年称为同兴后期圆茶。

     而简单的区别在于,1935年启用了中英文对照的内票,内飞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些图片。

21万一饼同兴号圆茶






我有点怀疑,这个茶的真假,怎么会是七道箍?



蓬松的饼,已经掉边,小叶种茶,手工石磨压制明显,嫩芽与中壮茶青并存,春茶特征明显。



另外一饼茶,所谓饼型周正,这个应该是标杆了。



       早期的同兴号,从饼面可以看见炭化痕迹,有黄片,怀疑里面夹杂有秋茶。大致外形欣赏,跟之前我们讲述的几家不同,同兴号的茶,在数十年的制作历史上,选料标准一致,基本属于当时较高档的普洱茶,用料以倚邦地区为主。虽然未必能肯定都是以所谓的曼松贡茶为原料,但大体方向不会有错。

      曼松的茶进贡给慈禧太后,据说慈禧太后较为喜欢这种号称“女儿贡茶”的产品,而《红楼梦》里贾宝玉所饮的女儿茶也是小叶种的贡茶了。大滇飞扬在较早的文章里,也写过类似的观点,即这些茶应该属于绿茶,采自小叶种制作的晒青绿茶,旧称滇青。贡茶应该还是以新鲜为主,而且当时的采摘,据说是二月份采摘,摘取芽尖后,制作贡茶后才允许民间摘茶制作商品茶。第一是小叶种茶,第二是芽尖茶,第三是晒青茶,这就是贡茶的本质。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未见发酵工艺,进贡给皇宫后,也并不存在后发酵,这是大滇飞扬认为,这些贡茶是绿茶的原因。

      清朝所谓,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观点,显然在于,龙井经过夏天,香气已经淡薄,而云南的小叶种普洱茶,却因为叶片肥厚,香气能够保存较久。我们在比较龙井的叶片和倚邦小叶种叶片的时候,明显会发现,云南小叶种的叶片厚度是龙井的几倍,更多的机理我无从解释,作为贡茶,并非全国是皇家自己享用,我们无从知道到底有没有保存陈年散茶的习惯,但我们可以从史料上看到,贡茶,经常作为礼品赏赐给大臣或者作为国礼送给其他国家。

      现今,从老茶可以证明的是:同兴号圆茶,不如同一时期的易武茶浑厚,似乎不能很好地表现越陈越香。而我们看到的资料,汤色发黄,而非易武茶的发红,似乎也显示出小叶种茶跟大叶种较大的区别,茶气偏弱。

      现今的曼松贡茶,似乎因为一个贡字,身价百倍,但制作成普洱茶饼茶,好像缺乏依据。全芽,小叶种,起码从我见到的曼松贡茶来说,无论数量还是品质,似乎都更适合作为绿茶来评鉴。而后期移植的大叶种茶,以及种植的小叶种茶,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茶的口感相当不错,但价格已经偏离了价值。

      现在的同兴号,已经不确定跟原来的同兴号有什么联系了,市场里经常出现假冒的同兴号茶,但我迄今为止,并没有喝过像样的。也许,同兴号,倚邦,曼松,这样的关联记忆只会仅仅存在印象里了!

      哦,经常会在一些拍卖会的报道上见到,一桶7片,拍到130多万,这些,也仅仅供我们当做谈资,茶余饭后,增加些情趣罢了!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19 制茶的进步


 


 


大滇说茶1001夜,今天来说,制茶的进步!

      今天说的话题,既轻松,又沉重。源于最近对下关沱茶的研究,普洱茶走过经年岁月,我们都在为了一个越陈越香的梦想而努力。鉴于许多茶友对下关沱茶的研究,我不得不重视这个茶,于是,重新回顾了这个茶的制作,以及又继续喝了最近几年的茶。

      风格上,似乎还是比较稳定,但对于茶的陈化,我并未感觉到满意。从2004-2011年,下关沱茶的代表,甲级沱茶,让我感到一丝忧郁。烟味,固然是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这样的茶,我不明白怎样定位?然后,下关特级沱,又能怎么定位?我不想攻击这样一个富有传统的茶,但现实是,这个茶的市场价格说明了一切。2005的下关沱茶,市场价格仍然在20元以内,100克,可以间接说明了这个茶的市场认可度。

      连续喝下关的生茶,直到今天继续喝2011年甲沱和特沱,终于让我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普洱茶的制茶工艺确实应该进入一个新时代了。下关甲沱和特沱,要么应该换拼配方案,要么该走入历史里保留那份沧桑了。否则,作为下关的代表作,似乎下关茶厂很难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让我直白地说什么,会比较困难,在2005年以前,普洱茶的市场定位是小众,而下关甲沱,这样的低价产品,应对的是非常低端的人群,也许,应该是作为普通老百姓类似于大碗绿茶的口粮茶,或者加入其他调料成为非纯粹的普洱茶。现喝的口感以及存放的效果,就我个人而言,似乎跟越陈越香关系不大。朋友喝着自己藏了7年的下关沱茶,自己也感到失望,而5年左右的易武饼茶,喝起来也有滋有味。我曾经似乎学习下关的风格去做这样一款茶,以南涧地区的料做些拼配。但对于这个茶是否能越陈越香渐渐趋于怀疑,终于,一个重要的话题出来了,普洱沱茶,向何方去?但我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回想到计划经济时期,并没有越陈越香的概念,号级茶,多用手工石磨压制,而印级茶,多用机器压制。我在想,似乎,普洱茶应该分成两类了,按工艺分成:现喝型,以及收藏型了,最重要的特征,是按能不能越陈越香划分。这种现喝型,对于工厂产值的增加,生产的持续性,会有很好的意义。

      我曾说过,在大益的股票和娃哈哈的股票之间,我选择娃哈哈,因为,在现有普洱茶工艺下,大益是绝对不可能完成100倍的增长,而娃哈哈可以,但如果大益定位在做快速消费品,高速成长的可能性是可能的。但现今的问题是:大厂都在做着快速消费品的打算,希望扩大产量,扩大销售额,但又不愿意舍弃越陈越香这个金字招牌,正如同10多元一瓶的红酒指望未来20年后价值连城。

      捆着这样的手脚,所有的普洱茶茶商只能继续玩着砖饼沱的游戏。在一个狭小的市场空间内,争个你死我活,反观立顿,人家不纠结这些,标准的袋泡茶打败了具备无数复杂知识的中国茶道。撕开越陈越香的遮羞布,直面立顿,一直是我对大厂的期待。

      越陈越香,当然是一些小字号,手工,慢慢制作的东西。大厂的追求是量,惠泽天下。茶饮料是健康的饮料,目标当然是全地球70亿人,收藏级的茶,自然是小众,也许就仅仅是十万人的生意,这两者的兼容就是商品红酒和收藏级红酒的区别。而在万吨级的工艺中,要达到越陈越香,逻辑上似乎不成立,客户定位上,似乎也不成立。

      现实的情况是:大厂用一些极其低价的原料,用一些神话了的工艺企图来服务十万人,而不是七十亿人,服务七十亿人的产品可能是收藏级的吗?许多人看到了这个趋势,中茶,大益,还有很多茶厂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点,出口欧洲的普洱茶产品,基本实现了袋泡化,工艺正在改变,现喝的普洱茶产品正在增加,但潜在的危机是:始终不肯放弃越陈越香,始终不肯承认,有些产品真的不会越陈越香。

      如果消费者存了10-20年,发现了代表普洱茶主流的大厂产品,在事先并不告知的情况下,最后不能越陈越香,那是怎样的危机?这个行业是不是完全要崩溃?谁能给我一个越陈越香的下关甲级沱茶?是不是该制定规范,写入国家标准?同属于发酵食品的红酒,是不是可以给普洱茶一个启发?万吨级的红酒生产跟限量收藏级的红酒,难道会是一样的工艺?谁能给消费者一个指引?那些普洱茶适合存放?哪些适合现喝?谁能让大滇飞扬的断言落空:普洱茶的消费70%以上并不在于真正喝掉,而在于浪费!制茶工艺的进步,真的可以把很差的原料点石成金,越陈越香?

      我的困惑,我的怀疑 我不懂,我迷惑!我需要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我们该怎样做理想中的普洱茶,我很想知道,无数茶友好评如潮的下关甲沱,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为什么我没喝懂关甲?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21 酸甜苦涩普洱茶




       大滇说茶1001夜,不见不散。今天,我们来讲下酸甜苦涩普洱茶,从原理层面来说下普洱茶的味道,以下所有感觉均属于大滇飞扬臆想,不代表真理。

      每天喝普洱,论茶感,都不外乎酸、甜、苦、涩这几个字。而基于这几个字,演化出所谓回甘,生津等让初学者捉摸不定的评论。我们就来细说这些口感背后的东西。

       第一 酸
       酸的茶,喝过不少,有生茶,有熟茶,熟茶的机会较多。但无一例外,我们把有酸味的普洱茶归结为不好的普洱茶。关于生茶,喝过缅甸料,德宏料,保山料,偏滇西地区的某些茶,似乎天然带有微酸,原因不清楚。而勐海地区的生茶,我喝过带酸的,属于保存不良的茶。熟茶方面,发酸的茶就太多了。这个取决于发酵过程,在发酵过程中,水量不足是一个原因。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临沧发酵熟茶有部分已经不再具备传统的酸味了,当然,有些顽固的茶厂还是把酸味当做特色,当做自己品牌的特点,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了。

       第二 甜
       今天上午在店里喝倾国A、B、C,跟其他茶不同的是,这三者都充满了甜的感觉。这种甜当然不是吃糖那种甜,而是茶汤入口即化,糖分溶解的感觉。在谈到甜的时候,我记得邓时海前辈曾经用了一个词:梦寐以求!普洱茶品茗者梦寐以求的味道,是甜味。生茶体现的甜度,是清雅的甜。

       今天上午喝的第一个茶,邦崴的大树茶,春茶,刚一入口,我就说是好茶,匹夫问:为何说是好茶?感觉到入口即化的甜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对生茶来说,夸张点的说法,口感甜的茶就是好茶,这个没有问题。然后比较邦崴的春茶和秋茶 ,甜度有较大的差别,饱满度有加大差别,这个就是春茶优于秋茶的明证。

       我们在刮风寨茶王树的茶里会见到这个种口感,而在老班章B茶样里,我们也会有这种直接感受到甜的感觉。有人形容为三秒回甘,这样三秒回甘的茶,自然是普洱茶中的极品。然而,这样的茶,还有一个问题,一定要自然。喝倾国A B C三种茶样的甜,是很自然的甜,而非人为的甜,老班章B茶样的甜,是有发酵后的甜,叶底鲜爽度不一样,在杀青后有发酵,所以,这个甜,是人为做出的甜。

       当然,如果我们在回到熟茶的甜,这个甜的档次,又下了几分,而在熟茶的甜中,轻发酵体现的甜,适度发酵体现的甜,重发酵体现的甜,又会让人感觉不同。我曾经喝过重发酵的熟茶,甜得腻人。话说喝茶本来是解腻的,结果喝茶甜得腻人,这茶喝起来,就不觉得是好茶了。也就是说,鲜爽度越高的茶体现的甜,越自然,这个茶的评价就越高。通过人工改变,茶是会变得越来越甜的,体现就是叶底上,鲜爽度逐步下降。我们感觉麻黑的甜、高山的甜、茶王树的甜,各自不同的甜,代表了茶的愉悦成分。迄今为止的所有顶级茶,反应到最后都是喝出来甜的感觉,尤其是到了尾水,越来越甜。

       第三  苦
       苦是什么?我用一个貌似科学的名词来说,咖啡碱。大家知道的,咖啡和茶都能醒脑提神,其中就是因为含有咖啡碱,而含有咖啡碱的多少,决定了茶到底有多苦。我们来看一些数字,勐库大叶种茶,按标准蒸青工艺制作,一芽二叶的咖啡碱含量是4.06%,同样标准下,凤庆大叶种是3.56%,两者的口感对比,明显勐库大叶种较苦,而在存放大约7-8年后,对普洱茶生茶紧压茶的持续研究发现,咖啡碱的含量下降到了2.6%,而同样的散茶,含量是3.4%。这也是许多茶友感觉到散茶不如紧压茶好喝的一个原因。咖啡碱转化成了什么?转化成了糖分。所以,普洱茶的所谓越陈越香,原因之一,实际上就是普洱茶的某些成分在长期的过程中,苦转化成甜的过程。从来没有听说过普洱茶越存越苦的。

       普洱茶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这里。我在很多时候表示,普洱茶中的大树茶,最佳品饮期,短于通常水平的台地茶。我经常说,XX的古树茶,最佳品饮期,7-8年就可以。就有茶友表示疑义,为什么不能存15年,30年?当然可以,只是没必要。如果非要存30年,改变下工艺就可以了。

       大树茶,相应来说,本身比较均衡,既不会有尖锐的香气,也不会有非常大的起伏。今天咱们群里的一个茶友到店里,说到一款布朗的台地茶,前5泡非常之棒 ,后面落差很大,同样的,在刮风寨小树,我早在毛茶阶段,就在说明了给大家说过,也许你前几泡喝出来跟大树差不多,但5泡后,归于平淡。如果我加以拼配,自然可以掩盖这些缺点,但既然申明了做纯料,纯料春茶,自然,我就只能如实反应这个茶区的特点。如果把小树茶做得象大树一样,那就是欺骗消费者,误导大家的口感。而对于蛮砖小树,易武台地,景迈台地这样的茶,30多年的树龄,自然使得耐泡度不逊于大树茶。

       关于苦,还需要强调一点,嫩芽多的茶,苦会较重,这也是一个经验之谈,具体成分,没有化验过。而同样,我们在实践中,还按茶区来划分:布朗山的茶,大致是苦底茶,昔归茶,也归为苦底茶;而易武,景迈、贺开、那卡,通常大滇划分为涩底茶。

      关于苦,作为茶的本质特征之一,适度的苦是应该的,但目前把苦茶等同于好茶,使得苦茶价格飞涨,超越了很多综合评价很高的茶,这一点,大滇是不认同的。如果苦而不化,那么这样的茶无疑不算好茶。有许多茶友认为,苦能显示刚猛,显示霸气,那绝对是一种错误。普洱茶的哲学是中庸和谐,霸气外露这种风格,自古以来就不是普洱茶所追求的,否则,何必经过漫长时间的陈化?

       第四 涩
       与其说涩是味道,不如说是感觉。我们经常说的苦能回甘,涩能生津,似乎是一种生理反应。大滇尽可能撇开感觉,从数据来说,我把涩归结为茶多酚的含量。说到涩,没有一个绿茶会有普洱茶那么涩,正常情况下,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是一般绿茶的3-4倍,一般小叶种绿茶的茶多酚含量大约在6%-13%范围内,而普洱茶的原料,含量在30%-45%,所以,普洱茶涩起来,可以要命的涩。

       当然,能不能化开是衡量普洱茶品质的标准之一。制作普洱茶的一个国家级良种,云抗14号,茶多酚含量是37%,景谷大白茶,21%,无量山系列景东大叶种 29.5%,勐海大叶种 32.8%,这几个茶背后,大家可以看到体现在成品上,我们感觉到大白茶制作的茶淡而无味,无量山系列的稍有味道,而云抗14号制作的茶品,涩太强,以至于较多制作沱茶系列。

       了解普洱茶的酸甜苦涩,对于学习喝茶,以及制茶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值得反复体会!感谢大家收看大滇说茶,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22 一群闲人的游戏!



    大滇说茶1001夜,一群闲人的游戏!今天,我们来谈普洱茶的厚。

    普洱茶的厚是在评鉴一款茶时经常用的术语,也是老茶客忽悠新茶客的利器。茶气啦,厚啦,滑啦,喉韵啦,这些词是老茶客必备,幸亏喝普洱茶的MM少,不然被老茶客忽悠得一愣一愣的MM就多了。如果再加点舌底鸣泉,无味之味,更加令人莫测高深了。然则,诸位请告诉我什么是厚?我来问几个问题:
    第一,班章厚不厚?
    第二,易武厚不厚?

    以大滇飞扬无聊的辩证法,以上问题都是陷阱。在不限定条件的情况下,以上问题无解。无论说YES or NO,都有足够的理由给你0分。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描述自己的看法,当然,按照大滇的逻辑,以下说法并不是真理,只是从现象引发的思考。

    从厚到薄,从薄到厚。厚等于稠?如果厚等于稠,那么,加大投茶量,提升浓度,就能体会到稠? 应该说:厚从两个方面描述,第一是感觉到稠,这个有浓度方面的含义;第二是茶汤对口腔的刺激,让口腔或者喉部感觉到饱满。

    厚与薄的对比,我来用具体的茶对比,02年笋壳砖可以做为薄的典范,09年老茶头也可以。XX的典范之一,XX也可以。

    薄的典范,即正常泡法下,让人无法感觉到厚。这个并非加大投茶量,增加浓度就能给你带来饱满的感觉。作为生茶的厚,我们有太多的典范,包括大家非常喜欢的忙肺,厚是自然的反应,并非要茶汤浓度很高,也并非一定要苦涩,茶汤一入口,让你整个口腔都充满了茶的味道,这就是厚。咀嚼茶汤,让你感觉到茶汤有一定的浓度,稠,这也是厚的一个方面。在泡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茶汤从厚变薄的过程,然后水味出,一泡茶中止。而陈化过程中,我们也经常有发现,口感薄的新茶经过陈化,口感变成了醇厚,而新茶厚的,经过存放,变成了薄。当然,这就是杯具了。

    在杯具和洗具之间,太多人归结为宿命,或者说偶然、运气之类。实际上,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下面就来说下导致发生这些情形的原因。休息5分钟,喝一泡茶。

    大滇的方法论,分析茶的任何方面,都从原料、工艺、存储、泡法着手,经过各种PK ,多次试验,得出某些不那么可靠的结论,有结论总比没有结论好,哪怕一个不准确的结论,反复比较试验后,从1.0版本的结论到9.9,总能趋于完善。

    原料方面,我们说,易武台地茶,较易显示出薄味,对新茶来说,通过泡法的调整,可以在某几泡出现较厚的口感,但总体印象是薄。但是,通过存放,经过陈化,如果只是因为揉捻较轻的原因,后期会体现出厚来。易武的醇厚,不那么张扬,通过岁月,很平和地展现出来。存放效果,使我惊奇的,就是易武。如果有人给我说,易武新茶的厚度,我会在心里嗤笑。但对5年以上的易武,我会正视它的厚度。工艺正常的情况下,从薄到厚,基本上是易武台地茶的必然。 今天的薄,那又如何?我是坚定的易武主义者。XXX




    关于蛮砖小树,我的评价是厚。大树茶不评论的原因在于:无论是麻黑还是蛮砖,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容易感受得到的,当然主要是说春茶,秋茶的薄是相对于春茶来的。蛮砖小树,春茶和秋茶相对于易武来说,都是可以称为厚的。而刮风寨小树,5泡的精华后,留给我的印象是薄。但,这有关系吗?今天的薄,会变成明天的厚,这就是我可以肯定某些茶的原因。新茶之间波峰和波谷转化的突兀,经过岁月陈化后会变得流畅自然。

    同样,从原料来说,如果较多使用树龄很短的台地茶,口感上的薄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基本上10年之内的高海拔地区台地茶都会给我高扬的香气以及薄而气短的感觉。有人问我低海拔地区的茶怎么样?谢谢,我没有喝过,不了解。看看外形就不喝了。如果非要台地,那么请尽量选择30多年类型的老台地茶,他们在耐泡方面,不输于很多大树。表现的特征,也会持续给予厚的感觉。新品种的茶树在外观方面较显毫,产量高,但是底蕴方面,似乎总有些浮躁的张狂!然后,我们再说大树茶的薄。

    一口把台地茶打死,把大树茶捧上天,不是客观的做法。事实是,虽然,大树茶有先天的优势,根深树大,但是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你根有多深,我们都有办法让你变薄。办法就是:勤奋地采摘,不舍昼夜。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就能把公认厚实的麻黑茶变薄,也能把班章变薄。过度地采摘,让许多熟悉的茶渐渐变得陌生。名山?嘿,名山,就是这么个,只要有钱,都可以上的茶!为了寻找厚度,只能继续奔走那些人烟稀少的茶山。

     XXXX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23 普洱茶的厚(下)





       大滇说茶1001夜,今天继续说普洱茶的厚。

       昨天说厚度,大致谈了原料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本来很优秀的原料,因为过度采摘,使得茶的滋味变薄。另外,有些茶本身内质不行,一直呈现薄味,比如夏茶,多数情况下,会给人淡薄的感觉。这些先天的因素,靠后天的加工,非常难以改变。所以,我们后面讲述的内容,都假设在茶本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由于原料、存储导致的薄味现象。

      工艺导致的薄味。假设我们手里拿到了品质优异的鲜叶,正常加工出来,自然会呈现厚味。但如果是非正常加工呢?我们来列举几种非正常情况:

       1、烘青或者类似烘青工艺
       大滇并不反对机器杀青,但反对不认证的机器杀青。太多的时候,出于提香也好,或者天气不好,或者偷懒提高效率,而对于高档茶,没有人会用机器杀青。太多的茶友跟年轻时候的我一样,考虑问题的方式都很简单:大厂理所当然应该用的是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方式,所以,大厂就是标杆,大厂的制作方法就是标准。嗯,现在我可以轻松回答,凡是顶级的东西,一般都是手工才能制作出来。起码在食品行业是这样的。

       杀青方面导致的薄味通常出现在香气较高的茶方面,所以,对于香气较高的茶,存储期是个问题。杀青,揉捻,晒青,三大关键工艺,揉捻也是导致薄味的原因之一,揉不揉?不揉肯定薄,揉得重了,前面几泡可能相当出色,后面落差下来,薄味就呈现出来了,所以,适度的揉捻,又很重要了。

       易武茶的揉捻是非常轻的,这导致了易武的茶通常在新茶阶段,我不敢说厚,但说薄,又会被人骂死。实际上,我一直认为易武的新茶一般较薄。所以,若干年前,我基本不喜欢喝易武茶,布朗是我的最爱,而现在,易武系是我推崇的方向。因为,可以感受,从薄到厚的惊人变化。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令人欣悦。白天鹅变成丑小鸭,就让人心碎了。

       这中间的度,非常难以把握。所以,适度揉捻,也只是说说而已。怎么适度?要多年的经验才能做到适度。今年的揉得轻了,明年调整下,结果发现又揉重了,后年再调整。大滇普洱茶,就是在这样的度中摇摆,慢慢找到合适的方向。所以,无论是XXX301与401,XXX1.0、2.0 、3.0,你会发现相同的基因占了80%以上,而一部分作为变量,一直在调整当中。

       晒青,这个里面也是有不少讲究的。烘青不用说,做出的茶,存放后,口感薄然后无味,晒青,难道就一点讲究没有吗?起码,同一批茶,一次晒干和反复晒干,差距就非常大了。如果留心看大滇制茶日记就会发现,一旦某地下雨或者阴天,大滇要么就在写日记或者喝茶,或者就去别的茶区。因为就算采摘下来的茶,也会因为天阴制作不好。我愿意为一次晒干的茶,多出一部分价格。

       同样是收茶,同样去讨价还价,如果你能准确说出还价的原因,茶农多半愿意降低价格。你说,这个茶晒了三天才晒干,那么这个价格对于一般大树茶来说,少20-30元一公斤是必然的,而且,你会赢得茶农的尊敬。作为一个懂行的人,如果觉得茶的价格合适,而你又能一眼看出是一次晒干的茶,立刻收下,也会赢得尊敬。好茶,就是用来尊敬的。一味无理由的还价只会彰显自己的无知。反复晒干的茶,后续的薄味,会反应在很多方面,当然,这对于做茶人来说,基本属于不传之秘。

       然后我们再从存储的角度来说。实际上,从仓库里出来的茶,比如存放了3年 5年,或者更多年份,笋壳拆开,立刻现喝的话,你感受的不仅仅是仓味、杂味,还有薄。太多的人对老茶失望,往往是在这一瞬间。当然,不排除有的老茶本质很差。但正常的处理还是醒茶,醒茶的过程正确的话,从薄到厚的变化,会让人充分领略到老茶的强大。什么样的醒茶罐最好?紫砂的?NO,用茶叶来压制的醒茶罐,也许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了。当然,紫砂罐会较容易买到,但我们用脚趾头想想,市场出售的用来做这种罐子的泥料,都不会太好。我们会试图开发这类产品,用较低端的茶叶来压制罐子,这样的配套更好一点。最好用烘青绿茶,经过紧压后,吸收味道能力较强,当然,低端虽低端,也必须要用嫩的茶才能压紧,高温处理过。

      原料、工艺、存储、泡法,都是导致厚度或者薄味出来的原因。最后,就是泡法的掌握了。这些依赖于茶友自己的实践,茶好,如果泡法不好,茶的厚度体现不出来的。泡法,无非就是体现在投茶量,水温,手法三个方面。你用一个300C的壶只放3克茶,再厚的茶你也泡不出厚,冷水泡茶自然也无法感受厚度,而水温太高,也许就会让涩出得很彻底,您,就好自为之吧。实践,实践,泡茶这个环节,就依赖大家自己去实践,好的水+好的茶器+正确的手法+。。。=一泡好茶!喝到一泡好茶,其实非常艰难!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24 普洱茶的喉韵



       喉韵,是一个奇妙的词。有喉韵的茶,往往会标出一个较高的价格。甚至,说喉韵可遇而不可求。大滇试图就自己的理解给出一些解释,喉韵并没有那么神秘。

       第一个结论:正常的茶都有喉韵。
       喉韵,是指茶水下咽过喉咙,喉部对茶的感受。其实,大家经常说锁喉,这也是喉韵的一种,当然,是不好的那种。经过喉部,大家会带来几个感受:回甘、润、锁喉,三个主要的体会,形成了一个综合判断,喉韵。而大滇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喉深。即茶汤下滑的过程中,你能感觉到回甘的深度。

       所谓韵,是一个综合判断,不同的茶会有不同的韵。有许多茶,在口腔中香气四溢,但是进入喉部后,很浅,就很难下咽了。大家看到专家在品茶时,并不是一口咽下,而是让茶汤在口腔中停留,感受茶汤对舌尖,舌面,舌底的刺激,甚至有咀嚼的动作,感受茶的厚度。最后才是一个吞咽的动作。吞咽的过程,就是感受喉韵的过程。锁喉的感觉,是很容易的,吞咽困难,甚至吐出。咽下去,对喉部的刺激,有的茶会导致喉部肌肉收缩,有的茶,让你没有感觉,像直接滑下去一样。

       茶汤在咽下的过程中,喉部是否舒服?基本上可以给这个茶下一个结论。咽下茶汤后,一般都会有个接下来的动作,吞咽口水,这个时候,感受回甘,连带着茶的感觉,从哪来发出?我们会感觉有些茶,平淡,回甘弱,只能称得上,润滑,不难喝。而有的茶,跟随你唾液的吞咽,会让你感觉从腹腔涌起一股甜的感觉。有人说,从胸部,有人说仅仅到喉部,这个回甘感觉的深度,大滇称为喉深。作为正常的茶,回甘都是有的,只是有强弱之分。非正常的茶,也有喉韵,锁喉,喉咙干燥,这是不良的喉韵。关于这些,可能领会起来,比较困难,我们还是从实例来说明。

       一、新压制的茶
       生茶来说,如果出厂时间在3个月内,就开始喝,会明显感觉到喉部会有干燥的感觉。如果是大厂,采用烘干的方式出来的成品,感觉更明显。即便是石磨压制,阴干的茶,也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所以,大滇一直建议,新茶其实只能大致试试味道,三个月后的评估是比较可靠的。原因就是干燥。大家试想一下,加工的时候,要蒸软,突然给茶加了大量水分,然后又要干燥,这样剧烈的变化,当然会导致茶的非正常表现。我称为火味。新茶都有火味,水味,甚至还有杂味。原因就在于这个过程,加水蒸软,水未必能够完全干燥,导致水味;晒干或者烘干,导致火味。

       许多茶,在压制后,跟毛料相比,会有较大的失真,尤其是对于拼配茶,而在三个月后,又会发现原来的感觉又找回来了,在实践过程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那么,对于熟茶,因为基本上百分之百是烘干的,火味就更厉害了,要得到润的感觉,非常之难。很多新茶,是的,现喝,也非常不错,但润,这个感觉,起码得三年以上,才有可能。老熟茶的优势就在于此。嗯,大滇的原则,熟茶,推荐大家喝3年以上的,新茶,试试而已。新压制的熟茶,发现喉咙发干,这个是一个普遍现象,只是看程度不同。关于港仓茶,我保持中性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港仓茶的润,胜过了云南干仓茶。

       二、中期茶
       我认为3-7年的茶,可以称为中期茶,这个时间,大致的性状可以确定了,好、坏,基本上是确定了的。这个时候,实例来说,易武茶,应该感觉到了厚味,喉韵体现得较为出色。回甘,润,都在随年份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发生锁喉,或者吞咽困难,基本上是坏茶,可以扔掉了。我认识相香港的一个茶商,基本只收中期茶,因为中期茶的价格虽然高,但收藏风险不大,存几年即可高价卖出。中期茶,应该更多关注浓度,回甘,涩的转化程度。我们常见的不良现象就是,新茶的时候很霸道,很强烈,中期茶淡而无味。这种占仓库的茶,还是尽早煮茶叶蛋或者泡脚。如果新茶的时候,我们还不死心,期待化腐朽为神奇,中期茶阶段可以彻底做个了断了。

       三、老茶
       10年左右的茶,我们可以成为老茶了。老茶,并不是一个终极状态,有太多的老茶,需要20-30年的转化周期,这可能是初制或者压制工艺以及存储条件所导致的。10年的茶,苦重涩重,仍然很正常,要具体来看。我们仅仅从喉韵的角度来,这个时间段的茶,在正常醒茶后,应该在回甘,润,滑方面有杰出表现。喉韵的三个方面,回甘、润、深度,随着时间的越来越久,大致变化的趋势也会从低到高,然后再下降。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那个1990年的熟茶,茶汤很淡了,但是你仍然可以感受到从腹部升起的那股气韵,甘,润的最好体现。而许多10年的生茶,因为制作工艺的原因,我感受到了变化,茶汤跟糖水一样。韵没有问题,茶气却可以称得上淡薄。所以,喉韵跟厚度,其实是不相干的两个方面,喉韵,即便浓度低,你也可以感受得到,而厚度,若浓度太低,无法感受得到。

       四、古树茶和台地茶在喉韵方面的表现
       在大多数情况下,古树茶的喉韵优于台地茶太多,主要是台地茶的涩较强,刺激了喉部的肌肉收缩。大滇通常认为临沧地区偏涩的茶,喉韵方面表现较差,而易武系的茶,表现出色。临沧地区茶的这个特色,是若干年来,整个普洱茶界对临沧茶评价不高的原因。直到最近几年发掘出了临沧一些非常特殊的地区,冰岛 、昔归等。但毕竟,这些茶区的产量跟勐海,易武等地区比起来,算是非常稀少了,冰岛是一个寨子, 昔归也是一个寨子,而在易武或者勐海,起码我们可以数出100个名寨,临沧,非常少。要知道,寨子等同于自然村,在县级、乡级、村委会下属,一个村委会,有很多寨子,麻黑村委会就包括了大漆树、落水洞、三丘田、麻黑、刮风寨、曼秀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寨。

       五、关于苦能回甘
       在大滇的辞典里,这个在很多时候不能成立,起码,你无法在麻黑,高山,茶王树,倾国,这些茶里感受到苦导致的回甘。苦能回甘的典型是班章,即便是号称三秒回甘,如果你把班章闷三分钟出汤,我喝下那杯茶的时候,仍然有说不出的怨气!下午,有茶友在群里猜中了几点,体现喉韵,大滇的茶里有几个极端:XX,苦后回甘的典范;XX,喉韵最深的茶之一;XX,回甘强烈但是润方面有缺陷的茶,XX的润,需要时间。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27 普洱茶的堆味

      


 


       大滇说茶1001夜,今晚说堆味

       关于堆味,没法心平气和地说,只能愤怒地说,因为堆味承载了太多的委屈。XXX


       回到正题,愤怒的堆味。我们首先来说,熟茶的基本知识。熟茶是洒水渥堆发酵而成,茶+水+堆。因为堆积在一起,有水分,有温度,自然会发酵,发酵过程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物质,其中有些会散发出特殊的气味,而茶又反过来吸收了这些味道,因为每次渥堆完的茶都会产生这个味道,大家就把这种味道叫做渥堆味,简称堆味。

       正常情况下,堆味的衰退期为3年左右。必然,大滇最近的两个熟茶,XXX饼都有堆味,只是堆味比较轻而已。有堆味,我们可以判别一个茶用的原料大致的年份;没有堆味,也就意味着这个茶的年份你必须放到3年以上去判别。

       堆味重,也就意味着是新茶。渥堆后的新茶,出汤快,但汤色一般都是较浑浊,而随着时间的过渡,汤色会越来越清澈、透亮。但这个清澈透亮,一定要是在干仓的条件下存放。所以,看一个熟茶的陈期,汤色,叶底,堆味,陈味,滑度,大致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判别。判别的精确度依据环境不同,误差在2-3年。这个是指20年之内的熟茶,超过20年的熟茶,看这些就很难判别了。

       我经常建议茶友喝熟茶要喝3年以上的。除了新熟茶较为上火外,堆味也是一个原因。当然,你拆散了醒茶的话,堆味会发散得快些。

       如果要想更准确地了解堆味,买一饼大益刚生产出来的103批 7572 去跟一饼三年前的茶对比。闻饼面,再加开汤,鼻子的感觉,会让你非常清晰。

       那么,堆味是否不好呢?也并非如此。起码,我们判别发酵的程度,判别发酵的好坏,堆味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对于做茶的人来说,闻到了熟悉的堆味,那就证明这个茶在正常发酵范围内;如果闻到了带酸的堆味,那么这个茶基本报废。

       今天,比较愤怒的一个原因就是,普洱茶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或者成为茶商,完全不懂普洱茶的堆味,仓味以及陈味,把这些混为一谈。而某些做铁观音的茶商,则一味攻击普洱茶的堆味是什么湿仓,或者什么猪圈里发酵的味道。事实上,六堡茶,作为黑茶的一种,也是有堆味的。普洱茶作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工艺,当然不可能如此不堪。

      下午,据店面传来的消息,有坑口的茶商去店里喝茶,一口咬定,大滇刚开始销售的XXX熟茶是湿仓茶。我的反应是:如果当时我在店里,第一反应就是,滚! 你根本不配做普洱茶生意!

       普洱茶商的良莠不齐,带来了整个普洱茶界的混乱。我说过,如果是爱好者不懂,没有问题,从业者有责任和义务去说明教育,但是,如果是专业的茶商,连这种简单问题都搞不懂,就故作高深来点评湿仓味和堆味,只配一个字:滚!

       质疑并非不可,但这种无厘头的质疑,不应该出现在专业人员身上。不懂,没有关系,轻易下结论,还要去误导很多爱好者,就是很大的问题了。我不相信新茶没有堆味,迄今也无人能够做出没有堆味的普洱茶。

       堆味的轻重,一则是跟发酵程度有关系;二跟存放有关系;三跟工艺有关系。
   
        云南省2003年出台的普洱茶的执行标准里的——普洱茶必须在出堆后干仓存放六个月以后,才能出厂销售,出厂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输、仓储后才销售到买家的手里。

        也就是说,至少9个月才能到消费者手里。散料存放,散堆味,6个月或者更长时间, 压饼,然后再过一段时间,成品出来销售。这是一个完整的工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遵守,跟这个堆味的轻重有关系,堆味轻,也是一样的理由。拿大益7572 跟XX比,是一个很公平的比较方式。

        我们还要说一个跟堆味相关的副产品—霉点。具体来说,在熟茶上,大家会看见一些霉点,尤其是散茶上,这个同样也是发酵的产物,而且多年不退。嗯,其实要退掉这个霉点,太阳下一晒 ,微波炉一烘,就没有了。关键是在发酵过程中,会出现白霉、黄霉、黑霉、绿霉……

       许多号称长金花的普洱茶,就是黄霉。至于绿霉,我见过那种发酵了很多天,堆子还是不热,没有温度的,长出了绿霉。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肯定给大家讲:目前,只有白霉这个证明了,是正常发酵产生的,其他都是霉变,或者说发酵坏了产生的。饮用这些茶,对身体有害。白霉,在发酵很多东西,比如腌菜的时候,大家也会看见。

     “我经常在昆明茶厂、下关茶厂和勐海茶厂发酵车间观察,技术掌握得好,出正常的白毛,就是好茶;堆子温度高了,茶胚烧掉,温度低了,堆子表面出现黑毛,就是坏茶了。”邹家驹认为,这些是因为技术掌握不当,湿度过高或不适时,让部分货品出现黑霉和绿霉。如果我一人说,好像我乱说,所以,搬出了同行的话。

        引证其实这个是有共识的。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炳基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有些普洱茶造假更为“恐怖”。他们将做好、加工好的茶重新拿去蒸,用高温蒸完以后,丢到已经是关闭的那些砖窑、瓦窑去给蚂蚁咬,咬到茶叶烂了、纸也烂,再重新晒干,茶叶有点腐烂了、纸也腐烂了,于是蒙人说“我们是老茶,茶已经有点腐烂,因为老了、存的时间长”,“还有更缺德的是,有些人甚至用高锰酸钾水浸泡茶叶,一方面茶叶腐烂更快,另一方面颜色较通透、明亮。”

       事实上,最直观地方法对于大滇来说,就是开汤,不喝,只闻叶底,是否干仓就非常清楚了。刺鼻的味道,怎么都遮掩不住。

       回到今天说XXX的问题,堆味与仓味之间巨大的差别也许我无法子在这里说清,但是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实验的方式。我在前几年看到有人每天都在生产老茶,而且牟取了巨额暴利。做法就是:喷水,晒干,堆在潮湿的地方一周,然后再喷水,晒干,重复几次。20-30天,就能做出所谓的老茶了,当然,其中我省略了若干细节,以防有人这么做。

       关于堆味,我们就这么理解,人从出生到幼儿园到小学……到成人必须经历很多过程,而熟茶也一样,堆味,只是熟茶的某个成长历程而已。

        在结束今天的话题之前,回到刚开始说的XXX这个茶,是属于刚猛系列急剧转化的一个茶。我之所以在成品出来,面对一片质疑心里有底的原因,只是我知道,它未来转化的趋势而已。原料适当,工艺正常,存放得当,转化的方向可以放心!  
   
       XXXX  
      Over!明天说陈味!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28  普洱茶之陈韵、陈味、老味、陈香

       陈韵,陈味、老味、陈香,看着这几个词,第一反应就是头大!好像这几个词都跟年份有关?年份要久了才会可能用以上这几个词来描述?对于生茶,是的,大滇的个人看法的确如此,而对于熟茶,则非也。

       陈香味在发酵中就有体现,在评鉴普洱茶熟茶新茶的时候,就有提到陈香,而这个陈香,实际是用熟茶来跟老生茶对比,熟茶表现出跟老生茶一样的味道。在用较低等级的熟茶制茶时候,比如9级茶,就有陈香砖这个说法。即低等级的熟茶更容易出陈香。

      关于陈韵、陈味、老味、陈香这几个词,能准确描述出的人并不多。而更需要从实战的角度来体会。实战开汤。

       一、陈韵
       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普洱茶陈化而形成的独特韵味。陈,相对于新。大滇十年陈韵,明显跟新茶不同,主要在韵味上。401XXX,302XXX,如果跟402相比,都有了陈韵。陈韵并不代表了这个茶的转化已经结束。陈韵相对于新味,青味而言,表明普洱茶已经有一定后发酵,所以,有陈韵的茶,也许苦涩仍存。有陈韵,无陈味,是正常的。有陈韵,无老味,无陈香,也是正常的。要想体会陈韵,拿不同年份的茶跟刚压制的茶对比着喝,很容易体现得出来。

       二、陈味
       就生茶而言,要出陈味,在假定云南干仓的情况下,至少也得15年以上。我在制作大滇号普洱茶生饼的时候,假定的巅峰期里,并未包含陈味。陈味的体现往往在巅峰期之后。很多百年老茶,就茶的口感而言,早过了巅峰期,但陈味却是越来越重!是的,陈味越来越重。打个比方,一本干净存放几十年的老书,散发出的令人愉悦的味道,就类似于陈味。再找个描述方法,尘封了很久的东西,散发出的味道。

       有陈味,未必会有陈韵。例如100年的茶,也许只有陈味了,而陈韵早已经消失。

       三、老味
       这同样也是一个跟时间有关系的词。但还有一个因素:即原料的粗老程度。原料的粗老程度会缩小出现老味的时间。甚至,带木质化的枝叶压入茶饼会使得老味更早时间体现。

       理解老味,要从一个极端的例子来理解。我们把茶密封进纸箱20年,也许会出现了陈味,陈韵,但老味可能不会出现。而低等级的茶,随便扔在破旧的防空洞,3-5会出现老味。

      老味=旧味。在很多仓储失败的茶里,我经常感觉到老味,而没有陈味和陈韵。

       四、陈香
       陈香不同于清香。陈香也就是相对于清香而言,新茶的清香。陈香,一般有药香、沉香、枣香、樟香。老的生茶上会出现这类香味。而熟茶,通过选料和发酵,也可以实现这类香味。

       对于一芽二叶制作的生饼而言,这些都是需要干仓15年以上,甚至50年才有的表现,而对于熟茶,有经验的发酵师傅,就可以通过选择某些地方的原料,来达到这个效果。我们说的枣香砖最为典型,就是选用了7-9级的茶进行重发酵。大滇店里的XXX茶在重手闷泡的情况下显示出药香,也是陈香的一种。大滇拼配的新熟茶茶品,樟香,也是熟茶的一种人为做法。   

       就这四个名词的描述,大滇都是依据个人感觉而描述。实际上,有太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在品鉴很多老茶的时候,许多人因为老味而赞叹,而实际上陈韵不足,存放有很大的问题,并不值得羡慕。

       许多有思想的新手在喝这类老茶的时候,都很大胆地质疑:如果老茶是这样,不如喝新茶!还有很多爱好者,因此失去了对普洱茶的信心!

       我再举一个例子,云南干仓密闭保存15年的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3-5年的茶。因为,茶的苦涩并没用太多的变化,而实际上,陈韵已经完全不同。

       大滇群里很多年轻人,总在寻找喝老茶的机会,比如五十年的红印等等。其实,真没有必要。陈韵是一点点累积的,太过年轻的时候,是品鉴不出普洱茶的陈韵的。这一点,正如,我经常看见你们在群里发各种漂亮女孩子的图片,却无任何感觉一般,因为没有韵。

       有个跟韵相关的词,叫做气质。一个过了青春年华,却韵味十足的女人,远比千百个青春少女更让大滇普洱茶群里这些有气质的男人一日倾心!一月倾城! 一年倾国!
       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129,占位先。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