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一千零一夜,陪你走过!!!

回复 183# 风雨丽人 的帖子

时间酝酿。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62 闲话景迈


 


大滇说茶1001夜,闲话景迈。

       今天我们谈谈景迈茶,景迈茶是目前所知普洱茶古茶园里,历史记载最清楚的茶区。大约2000年的历史,通过傣族文字一直记载下来,可以说,整个景迈傣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种植以及利用茶树的历史。

       据傣族文字记载,景迈傣族来自2000多年前的德宏,由于某种原因迁徙而来,到达景迈地区后定居。有一次,第一任部落首领召糯腊的妻子南应腊生病,虽然采集了各种草药治疗,都没有效果。后来召糯腊在找药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螃蟹的脚,他想,树上为什么会长动物的脚呢?这一定暗示了什么。后来,他就把这棵树的花、叶以及寄生的螃蟹脚一起摘回家,熬制成汤给妻子喝,接连几日后,妻子的病就好了。

       这种没有名字的植物就被命名为“腊”。 傣文里的意思是:去除的意思。到现在为止,我们去各个寨子收茶,都会跟当地人说:腊博。博是一个语气助词,意思就是茶,少数民族就知道你是来收茶的。腊博这个词后来传给了附近的拉祜族、僾尼族、布朗族等。因为音译的原因,在勐海地区,也被汉族写为:老拨。

       最早发现的茶树能治病,但树很少,不能满足整个部落的需要。这个部落立下了规矩,凡是发现了腊博树,不能砍伐,必须保护起来。后来又发现这种树会结果,结果后又可埋在土里,长成树。于是,景迈傣族种植茶树的历史就开始了。这也成就了目前景迈芒景的千年万亩古茶园。迄今为止公认的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古茶园。

      一直以来,茶是景迈傣族的主要作物,用来交换食物,盐等生活必须品。在景迈地区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斧等物品,表明当时有茶商曾到景迈收茶。而在靠近景迈较近的泰国,则有历史表明,在唐朝时期,即有马帮到景迈运输茶,而且输送到泰国的茶叶,以景迈螃蟹脚为标志,有螃蟹脚,则表示是正宗景迈茶。明朝永乐四年,即公元1406年,景迈茶被明朝永乐大帝指定为贡茶。这是的景迈茶达到了一个新的辉煌。景迈茶作为贡茶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949年结束,然后在1950年代,也曾有景迈茶送到北京献给毛主席的故事上演。

       我们来看看景迈贡茶的制作。要求:春茶,一芽一叶制作,文火杀青,揉捻后均匀堆放,分两天晒干。其中大滇省略了若干繁琐步骤,最值得注意的是:揉捻后不立刻摊薄晒干,而是堆放后再晒干。即在从揉捻到晒干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发酵。这个跟我们去年说过的老班章B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大滇的实践,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蜜香,而降低了苦涩度。从明朝的贡茶到清朝的贡茶,大滇研究结果表明,皇宫里所采用的普洱茶其实跟现在的普洱茶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贡茶采用了晒青工艺,但选料多半是适合现喝,或者通过工艺改进了适合现喝。景迈贡茶的这个制作方法是否适合保存,大滇拭目以待。我们按这样的工艺试验做了一些测试茶,后面会跟大家分享。但是否能够越陈越香,并不能保证,所以,建议现喝。而大滇自己,会跟踪这种制作方法压制出来的饼,7-10年,验证这一制法的可实施性。下面,我们要讲下景迈茶跟茶马古道的关系。

      目前,在澜沧县惠民乡富腊后山保存着一条完整的茶马古道,石板上有厚厚的马蹄印。景迈茶经过三条茶马古道线路分散到各地。

      其一是从从景迈茶山穿过虎跳峡,到达思茅(宁洱),再转运到中国内陆以及东南沿海;其二是经过上允、小黑江、临沧双江、凤庆等地,到达大理、下关,而下关,大家懂的,茶马古道中著名的集散地,由下关进入西藏;其三是经过孟连,到达缅甸,然后进入泰国,由泰国转运到世界各地。泰国的普洱茶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通晓这段历史,对于大家了解景迈茶的背景会有很大帮助。景迈茶山作为2012年第一届普洱夏令必经之地,事先做一点功课,是有很必要的。

      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63 再论古树和台地


 

大滇说茶1001夜,再论古树与台地。

       最近为了写了给某杂志写一篇小文,翻出了之前的文字,包括茶气、茶香、越陈越香、纯料、拼配,若干内容,无可避免,再次面对古树与台地的问题。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是某名人说的。当说话带上了人身攻击以及明显的利益之争的时候,这个话题已经没有继续的意义。这句话,是大滇飞扬说的。大滇飞扬,是古树派,还是台地派?是古纯派,还是拼配派?似乎,必须站队。所以,今天再次来谈这个问题。

        一、纯料与拼配
        纯料与拼配是普洱茶制作中,原料选择的两种方式。从普洱茶的生产历史来讲,纯料早于拼配。在普洱茶上千年的历史上,纯料的历史应该说,一直持续到了1949年。早期限于交通运输的不方便,普洱茶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古六大茶山生产加工的茶,基本都使用特定地区的茶,而不会加以混拼。纯,是普洱茶制作中没有明确,但是默认的选料原则。

       我们在读老茶的历史时,都会看到具体的说明,以某地茶区茶制作。当然,如果非要强辩,也可以说,拼配的过程在同时进行。即,同一地区春茶与秋茶的拼配,同一地区头春茶与二春茶的拼配。所以,这里有必要把纯料的范围定义为:采用单一某地区的原料制作的茶即为纯料茶。否则无限细分,就可以把纯料茶绝对化为拼配茶,比如,用这棵茶树上半段的茶叶和下半段的茶叶拼配……所以大滇曾经说过,纯料是相对的,拼配是绝对的。

        一片茶树,今天采摘的茶,跟明天采摘的茶,如果这样的混合也叫做拼配的话,则拼配就是绝对了。关于拼配,我个人看法,应该是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垄断了普洱茶原料的供应,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普洱茶原料,采取了拼配。即春茶、夏茶、秋茶,版纳茶、思茅茶、临沧茶、保山茶、德宏茶……等各茶区,各季节的茶叶原料都在云南茶叶公司手中调配。制作绿茶、红茶、还是普洱茶,完全由省茶司调配,各地方茶厂执行。

       起码在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期间,在绿茶、红茶、普洱茶之间,普洱茶一直是最弱者。如果说,在清朝到民国年间,普洱茶还有着某种地位的话,在1949-1990年代,普洱茶就是一个非常低档,没有地位的茶种。纯料与拼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道扬镳。极端地情况是,在1980年代某一年省茶司生产的普洱茶饼中,居然出现了没有芽头的茶。

       纯料的重新兴起与发掘,则是台湾茶人在1990年代中后期所带来的概念。求纯,求真,求手工。我们撇开所谓的炒作因素来看台湾茶人的贡献,何尝不是普洱茶行业的一个革命呢?普洱茶从低端茶回归,回到一个独立的茶种,回到它本来的面目,这有错吗?纯料-拼配-纯料和拼配并存,这个过程的演变中,不见得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最早制作纯料,并非是因为纯料好,而是因为交通条件,没法尝试做。而新中国成立后的拼配,更多考虑的是原料充分利用不浪费,而非普洱茶本身滋味的提升。

       回到目前纯料和拼配并存,符合现代人生活多重价值观的追求,各有不同的消费群。甚至,同一个人,既喝纯料,也喝拼配茶,这也完全没问题。大滇观点:纯料解决了一个问题。即我们有权利知道我喝下去的是什么,也能验证我们喝下的是什么。我们喝下的不仅仅是个符合(唛号),还是某某茶区的茶生产的,这一点,消费者可以自行验证。即可自己去收集该地区的茶,来验证你之前购买的茶就是这个地区的茶。消费者获得了知情权。

       纯料茶,可轻易辨认明显的区域口感,而拼配茶,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尽可能用较低的成本拼配出品质更佳的茶品来。如果能够用100元拼配出超越老班章的口感,那就是拼配茶的胜利。所以,关于纯料和拼配,回到最后,还是应该拿茶说话。这就是拼配茶应该有的追求。下面一个大问题,是纯料茶和拼配茶的陈化问题。

       太多的人举出例子来证明拼配茶在这个环节优于纯料茶。例如某年的7542什么的。然后让纯料派举出相应的例子。在1949-1990年代,这个纯料茶断代的年代,谁能给出例子?当然给不出,所以,似乎纯料派心虚了。然而,在1949年之前的茶里,谁又能给出我拼配茶占据优势的例子呢?

       1949-1990年间,普通老百姓不能制作成品紧压茶,原料必须交给供销社。易武这样著名的茶区,私人作坊都还没诞生。纯料茶的生产量近乎为0,而拼配茶的产量是数万吨,甚至十万吨以上,这样的基数下,能说明什么?即便到现在为止,大厂背景生产的普洱茶仍然以拼配茶为主,因为拼配茶适合目前大规模批量生产。而回到大滇观点,纯料茶和拼配茶陈化的结果,最后都是跟三个因素有关,茶质*工艺*存储,大滇飞扬在这里特意用了乘法规则,而不是加法规则。陈化20年后,无论是纯料茶还是拼配茶,是不是好茶,并不跟纯料或者拼配有关。

       昨天喝的某茶友带来的1.2万元一公斤的冰岛,喝完后,大家看叶底,都失望了。应该是非常好的鲜叶,但是加工有缺陷,叶底表现出很明显的杀青不足,使得叶柄发红很明显。那不管是用来做纯料或者是拼配,未来陈化都不会有乐观的结果。而这,关纯料或者拼配什么事呢?随便拿一个工艺制作适当的台地茶,对上一个工艺不当的古树茶,20年后的结果都必然是台地茶胜。这能说明拼配或者台地的胜利吗?对一个茶饼来说,少量制作不当并不会有太大问题,若无限放大,以点带面,则很容易下一些极端的结论,慎之,慎之!

      Over,明晚继续。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64 再论古树和台地(下)


 


 昨天说着古树和台地,似乎有跑题之嫌。谈起了拼配与纯料。实际上,谈古树,似乎必然谈纯料,由此衍生出所谓古纯派,而台地,则会联想到拼配。实际上,大滇只是用了相同的逻辑方式。1949年前,有台地茶吗?1949年前,有拼配茶吗?难不成真的有500年的台地茶?

      许多人认为台地茶更经得起考验,实际上是因为在1980年后生产的茶,主要用台地茶制作。台地茶的历史,我们讲过,是1949年后研究出的技术,在1970年代后期才开始推广种植,以提升产量。由此断代,1980年前的普洱茶,多用乔木茶制作。这里的乔木茶概念是指:乔木形态的茶。而非乔木种的茶。乔木茶,根据树龄不同,按现在时髦的划分方法,又可分为:古树茶和小树茶。这里小树茶的概念是树龄较短,但有独立树干,树与树之间间距较宽的茶树。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普洱茶制作工艺在1949年后有很大分歧,拼配占据了主流,纯料近乎绝迹。从原料角度看,1980年前,多用乔木茶制作普洱茶,而后期,多用台地茶制作普洱茶。综合以上因素,1949年—1980年,多用乔木制作拼配茶,1980年后,多用台地或者混拼制作拼配普洱茶。继续推理,在1949—1980年间,应该存在用大树茶拼配的普洱茶,只是名称上没注明。

       不管披上什么样的外衣,古树、大树、老树、乔木,总之,在1949—1980年间,普洱茶用料为乔木料为主,产量很有限。出现了普洱茶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即印级茶时代。而在1980—2000年间,最有名的茶是88青,迄今还没有公论认为是否超越印级茶。2000-2010年间,著名的茶,班章大白菜系列则显示了老班章纯料茶的威力,引领了古纯派达到一个高潮。也即,拼配茶的高峰,印级茶和88青,在原料选择方面,起码可以肯定,印级茶用的是乔木茶,而88青,是否由台地茶拼配而成,是个疑问。某些专家说88青是有乔木茶拼配而成。由这样的逻辑,是否可以得出乔木茶优于台地茶呢?或者严谨些,正常情况下,乔木茶在制作普洱茶方面,更具备优势一些?关于这一点,大滇飞扬予以确认,这,就是大滇的观点。当然,某些特例也是有的,即某些乔木大树茶口感不如优秀的台地茶。

        今晚另一个议题是:古纯、古拼、台纯、台拼。

       1、古纯,古树纯料
       我曾写过《纯料到底有多纯》的帖子,对纯料做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定义。也反对把纯料绝对化,纯到古树单株向阳的境界,这并没有意义。纯到你能喝出当地茶明显的特征就行了。大滇说,在实践中,心中所期待的效果,往往实际制作出来,达到7成就很不易了。很多事情,追求绝对并不是那么的美好。比如纯料,我们就曾经在老班章喝过4棵不同茶树的滋味,苦而不化的有,很甜的有,喝了嘴里发麻的也有,自然也有非常棒的茶。然后,很多茶拼在一起,就有了所谓的班章味。单株并不是那么的美好。最老的茶树,最大的茶树也并不那么美好。

       XXXX

       2、古拼
       古树拼配,目的并不是为了降低成本,更大可能是为了获取更好的口感。XXX。对于纯料来说,我们在鉴赏了纯料之美后,会发现一些缺陷,如果这种缺陷不能通过工艺来改进,那么,唯一的改进手段就是拼配了。所以,古树也拼配。

       3、台纯
       台地茶的纯料,也一直存在,只是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以地域命名的纯料台地茶市场上也很多,我认为存储下来,陈化空间也是相当巨大。某些台地纯料,有着不输于古树茶的表现。也属正常。


       4、台拼
       有正经拼法和胡拼之说。正经拼法既要考虑茶区特点的均衡,也要考虑春茶、夏、秋茶的均衡。7542这样的经典配方不可能在201批全部用春茶制作,201批则用夏茶制作,202批则用夏茶制作,203批则用秋茶制作,这些都是不靠谱的说法。实际上,这样大规模的茶,既存在季节的拼配,也存在茶区的拼配。我会建议,某个批次价格低,就买某个批次。同理也适用于7572 、7262等。

       拼配的原理是:用有限的预算制作出尽可能稳定和优良口感的茶。大厂茶,台地拼是主流,市面上不难找到这样的茶。相对于有尺度,有茶理的正经拼法,目前一些胡拼,想当然的制作方法,也在市场上出现。这方面一些极端的例子是:生茶和熟茶拼配,极高等级的茶 和极低等级的茶拼配,茶性互不兼容茶区的茶拼配,嗯,其实,大滇说,这不叫做拼配,这叫做拼凑!

       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65 普洱茶的蜜香


 


        大滇说茶1001夜,普洱茶的蜜香。

        最近,应《普洱》杂志的约稿,写关于普洱茶香的文章。在蜜香的问题上,探讨良久。其他茶香,似乎都没有异议。我也在不停反省自己的观点。蜜香,即蜂蜜的香味。关于蜜香,我的观点如下:

       一、大多数紧压茶在1-5年陈期会表现蜜香。
       这将是一个注定要引起争议的观点。如果非要让我加上一个前提,那就是大滇。以大滇制茶的实践经验来看,个人所制作的茶,在1-5年期确实大部分都呈现过蜜香。请注意这里的严格表述,呈现过,而不是一直呈现。这就是说,蜜香是生茶在陈化过程中某个阶段必须产生的过程。我简单举个例子,XXX,在2011年秋天的时候试喝,有明显的蜜香,而在2010年的时候,喝中茶2007年赢饼,也感觉出蜜香。XXX,都确实正呈现出蜜香。类似的例子大家还可以去发掘。

       大滇的这一观点,激怒了另一个观点,即传统上认为,蜜香是景迈茶的专利,或者说是高档茶的专利。事实上,大滇的研究就是从老观点出发的。首先,获得了关于蜜香的样本,即大家所认为的景迈茶蜜香,研究景迈茶的蜜香是怎么出来的,是特定的茶树鲜叶还是工艺因素。结论是:工艺因素居多。

       我们首先从景迈茶搞明白什么是蜜香,然后再搞清楚景迈茶的蜜香是一种特殊工艺形成的。然后把这种特殊工艺应用到其他茶区,得到相同的蜜香。根据这种特殊工艺的原理,推广到普洱茶的陈化过程,继而,得出了上述结论。

       二、在鲜叶加工过程中,通过增加摊晾时间(达到前发酵效果)或者杀青后堆放,可使得新鲜毛茶产生蜜香。我们回顾景迈贡茶的制作,要求:

      春茶,一芽一叶制作,文火杀青,揉捻后均匀堆放,分两天晒干。其中大滇省略了若干繁琐步骤,最值得注意的是:揉捻后不立刻摊薄晒干,而是堆放后再晒干。即在从揉捻到晒干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发酵。这个跟我们去年说过的老班章B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我们前几天大滇说茶的内容。由此看来,蜜香形成的因素是发酵。杀青前的鲜叶发酵、杀青后堆放不揉捻,或者揉捻后不立刻摊开晾晒,这些环节都会导致发酵。应用这些工艺在其他毛茶制作,比如去年老班章B工艺,苦涩度降低,蜜香呈现,证明了蜜香不是景迈茶的专利。

       根据我们喝茶的经验,同样的蜜香也出现在不同年份的其他茶上。即,新茶阶段没有蜜香的茶,存放了几年后有蜜香。这中间贯穿的一个核心因素,还是发酵。而对紧压茶,到底什么时候会出现蜜香,根据不同原料和不同的存储条件,时间无法确定。但大滇依据推理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普洱生茶紧压茶,经过一定时期的陈化,会出现蜜香,然后继续转化为其他香型。蜜香并不是普洱茶陈化的终点,只是其中的一个过程点。因为我们在喝超过20年的普洱茶时,几乎没有听过用蜜香来形容。而在较潮湿的地区,比如广东,我把这个结论提前到10年。在云南干仓存放的茶,7-8年,还呈现蜜香的茶,也有喝过。

      大滇的这个推论,我希望大家去验证,这不是定论,是一个还需要更多事例去验证的推论。

       三、关于散茶
       保存良好的散茶在1-3年陈期会呈现蜜香。这个结论是大滇的总结,需要加上若干条件,比如:纸箱、密封等。散放在空气中1-3年的茶,香气早已丧失。基于大滇五载版的制作经验,毛茶存放半年到一年后,试喝的时候,会感觉出这一点。而在用这样的茶经过蒸压,制作成紧压茶,这个蜜香会散失,然后半年后又有表现。我有茶商朋友制作邦崴茶,把毛茶存放一年后压制,茶名:蜜香。也曾有把易武毛茶存放一年后压制,表现出强烈蜜香。为了解释这些现象,也曾试图找一些科研方面的数据。从普洱茶陈化过程中,产生了上百种香气物质,涉及到各种醛类、醇类,看得头晕。在不同阶段,因为氧化分解,某些醛类或者醇类占据了香气的主导地位,使得某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茶香。而蜜香、樟香等都是不同阶段占据了主流地位的香型。

       今晚关于蜜香的说明,仅仅作为《品香识普洱》这一文的备注。
       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66 致命的普洱茶


 


      大滇说茶1001夜, 致命的普洱茶。

       近年来,大家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普洱茶作为一种传统饮品,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关于普洱茶的卫生问题,关于普洱茶的农残问题,都是很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而今天晚上,我们假定的是农残合格的普洱茶,在什么情况下会致命。

       这不是玩笑。有许多爱好者谈到了普洱茶中的咖啡因含量,以及茶多酚含量。我可以肯定地说,普洱茶饮用浓度过高,饮用量较大,则肯定会有致命的情况发生。手里正好有这样的资料,给大家分享一下。西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用小白鼠做过试验:采取的茶样为A\B\C\D四种,A 为一年陈期普洱茶,B为5年陈期,C为10年陈期,D为大叶种烘青茶,即滇绿。试验过程我不细说,只跟大家分享结论:

       一、饮用1年期普洱茶死亡概率为95%的可能性在8.7克-10.7克/公斤体重之间,连续饮用一周,即一个50公斤的人,每天饮用435克-535克干茶泡出的茶汤,连续一周,死亡的可能性达到95%;

       二、饮用5年期普洱茶死亡概率为95%的可能性在10.6克-10.8克/公斤体重之间,连续饮用一周;

       三、饮用10年期普洱茶死亡概率为95%的可能性在11.5克-13.0克/公斤体重之间,连续饮用一周;

       由以上结论大致可以看出,正常人除非每天喝掉500克以上的干茶泡出的茶水,而且连续饮用,才可能致命。有哪个超人能做到这一点呢?每天一斤茶?以大滇基本泡茶方法,10克茶汤2壶水,至少1升,那就是50升茶水。每天谁能喝50升茶水?5升左右算多了吧。

       因为我们怕了,看见了某种可能对身体不利的东西,立刻惊慌失措,把不良影响放大了很多倍。农残问题放大了,就是致命。喝普洱茶过量了,也会致命。但大家经常忘了过量,直接说,普洱茶致命。然后,7-10级茶老叶老梗普洱茶,含氟量较高。然后专家就来个结论:如果过量饮用,容易导致缺钙。某些人的解读就是:普洱茶会导致缺钙。

       第四个结论是关于茶样D,烘青绿茶。云南大叶种烘青绿茶,死亡概率为95%的可能性在7.0克-8.1克/公斤体重之间,连续饮用一周。

       大家会注意,一年陈期的普洱茶以及新的绿茶更容易以较小的剂量导致死亡。而在较新的茶中,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较高,这就是致命的因素。这里又是一个辩证关系。茶中起保健作用的因素主要是茶多酚。然后,茶多酚浓度过高又会致命。对一个50公斤重的人,绿茶饮用量在每天350-400克即达到致命量。呵呵,完全不现实。

       致命的普洱茶,起因于忽略前提,即过量。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这个前提,有的是明知这个前提,还要拿出来说事。而对于茶友来说,冷静地分析,独立思考,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看起来致命的东西,如果不过量,其实没那么可怕!致命的普洱茶,简单讲述到这里,欢迎大家点题。

        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67 普洱茶20年记忆之一


 


大滇说茶1001夜,普洱茶20年记忆之一。

       有茶友提了个很大的题目,让我讲述普洱茶的编年史,思之再三,觉得并无能力。但普洱茶对于许多新茶友来说,确实需要解决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所以大滇不揣冒昧,把普洱茶最近20多年的,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做一个总结。对于资深茶友来说,可能意义不大,也可能有点用。对于普洱茶了解较深的茶友,说到88青,水蓝印,大白菜,红印蓝印等如数家珍,但对新手来说,可能都是火星语。或者听说过,但也未知其含义。普洱茶,有时喝的不仅仅是口感,也是历史的沉淀。了解一些普洱茶的掌故,也许更加能够增加喝普洱茶的乐趣。

       我们首先明晰几个概念,号级茶,大致来说,是1949年以前的茶,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太远,市场上也不可能见得到,仅仅只见各种拍卖会上存在过,至于是真是假,其实跟我们关系已经不大。印级茶,自1949年到60年代末期,红印、蓝印、绿印、黄印等这些教材茶,在资深收藏客里偶有所见,市场上基本见不到。而七子饼茶时代,自1960年代末期到现在,仍然活跃在目前的高端市场。

       在1970-2011年间,我们再仔细划分,1970-1990,1990-2000,2001-2011,三个时间段,来寻找那些震撼我们心灵的普洱茶茶品和茶事。1970-1990年,20年间,最大的事件无疑是普洱熟茶的发明。这一点我不再详述。大滇的20年记忆,要从1980年代末期说起,这就是88青饼。

       无疑,88青饼是这20年来引领普洱茶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引发无数财富梦想,引爆2007年普洱茶疯狂的导火索。1993年,900元港币一件货,84片。2011年,深圳茶博会,38000人民币1片,这个比例是3000倍左右。即便扣除通货膨胀,这个幅度也会很吓人,而最重要的是,这个投资的门槛并不高。从1亿到1万亿的故事并不吸引人,但从100元到100万,这个故事因为初始投资任何人都能达到,所以格外动人。

       2012年春茶期间,勐海县城,悬挂着巨幅的广告,干仓普洱茶--陈国义先生,选茶等类似内容,我见了很多幅。88青,业内泛指1988-1992年间出品的7542青饼。而大滇认为,88青,应该以陈国义先生所收藏的那批为标杆。88青的意义在于,初始提出了干仓普洱茶的概念。揭示了干仓普洱茶的魅力。这跟当时流行的港仓茶完全不同,也完全是少数派。而且,陈先生为了这个,开办了普洱茶茶艺班,大力宣传干仓普洱茶若干年。关于88青的光环,太多人试图去沾染,所以一再把88青的范围放大。而第一批正宗88青的内飞,7542-9**,这说明了什么?







       内飞表明是1989年生产的茶。从饼面也可以看出,茶是采用机器压制。而从原料来说,行内均认为,这批茶由较多乔木茶青拼配,叶底肥厚,条索饱满。这是这批茶的原料基础。在1970-1990年间,88青应该是目前公认最佳的茶了,期间生产了很多批7542,就这批成名。有人说,这归咎于炒作。OK,大滇的确不会去买3万多一饼的88青,但如果在2000元左右,我想我还是会件入的。一个茶友在2006年,以5000元每饼的价格买入较为靠谱的88青。无论我们出价多少,但这个茶的口感毋庸置疑,一定是有值得的理由。但到底值多少钱,就是每个人不同的判别了。若干批7542里出了一个88青,而这个88青的主要原料是乔木茶菁制作,难道这是88青后期陈化的物质基础?



注意看上图



       许多人把这个位置作为辨别88青的一个要点,实际上,只要是机器压饼,正常情况下都会出现这一点。若刻舟求剑一定要在内飞的右上方,那就有点好笑了。而另一个重大风向鲜为人知,即普洱茶的重点由此向生茶倾斜。

       关于88青的数量,如果援引陈国义先生的介绍,是350多箱,自1993年收购,1993年-1995年陆续运到香港,一直有销售,2004年深秋,竟然有三路人士同时高价竞争抢购,计有台湾、广州及本港的茶商,合共三百箱存货一个月内被抢购一空。在1993-2004年,销售量竟然只有区区50箱?2004年一个月销售300箱,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就这样发生。

       作为八卦,我们再来看当时的价格,第一年卖价每片售70港币,至2004年卖价650港元一片,2005年本港与内地的统一售价是1200港币一片。更有趣的是,2003年SARS袭击本港时,店主由于急需现金应用救市,每片出价120港币,大量批出给资深茶界友人,竟然无人问津。其实我不懂,2004年不是已经卖出300箱了吗?看样子,这笔巨大的财富增值,是在2004年后发生的,88青,到底富了谁?明晚继续,20年之记忆之2。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听朋友说88青炒到四万一片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68 普洱茶20年记忆之二92方砖


 


       大滇说茶1001夜,今天继续上次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较多的历史史实,这几天又特意查阅了一些资料,并询问了一些前辈。今天我们说下92方砖。




       不管这个包装是否是真的,起码大致是这个版面,你可以在市面上找到许多种类似包装的茶。这一切,或多或少,都在暗示着你,也许有一天,你手里的茶有机会重演普洱茶的另外一个神话——92方砖。

       大厂、小厂、中厂,在2000年后续推出了大量这种包装的茶,其内在根源都是一个被称为末代茶王的茶——92方砖。当中茶在2006年10月推出新版小方砖的时候,价格仅仅是几十元一公斤,后续,直奔300元一公斤而去。然后,中茶又推出了55周年纪念小方砖,68周年纪念小方砖,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小方砖,2007年小方砖等许多产品,把92方砖的历史价值用到极致。而大益也推出了92方砖命名的产品,定位都直奔高档茶。这一切,都构成92方砖神话的一部分。

       因为有了88青,所以有了7542的神话。尽管现在的7542用的原料跟88青原料已经有很大不同了,但88青成就了7542的赫赫威名是不争的事实。而92方砖使得这种100克的普洱生茶称为砖茶的流行重量,功不可没。




       92方砖顾名思义,是勐海茶厂在92年生产的一批100克生砖。而尤指包装错版这一批。引人注目的是印刷错版。

       就我个人来说,我不认同92方砖有无数批。如果错版的这片是所谓的末代茶王,那么没理由只要是92年生产的都是末代茶王。包装错一次就够了,怎么可能一年都在错?然后又有人说,92-95年生产的都是92方砖,我十分之不解。然后又说,98-99年又生产了一批……总之,一个错的包装,一次没用完,用一年,那也罢了,如果持续几年,那的确难以服众。





       然后,来看外包装,92年1月,这几个字是手工盖章的。如果没有外面这层玻璃纸,你可以断言铁定不是92方砖。临时贴在外面这张纸,反映了很多问题。





       注意到这一点,在那个时代,普洱方茶,指示的是发酵茶制作的,一般不用来描述生茶。




       保质期,18个月,反映出那个时代,还没有提出越陈越香的概念。普洱生茶,保质期跟绿茶完全一致。事实上,云南茶界,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普洱茶生茶,起码在新茶阶段,应该属于绿茶。绿茶的概念是发酵程度为0,普洱茶的新生茶,是没有发酵程度的。




       电 话号码,4位,两个号码。这就有很大问题了。勐海地区的电 话号码自1992年11月由原来的四位改为五位!这使得后面时期生产的小方砖很难冠上92方砖的名头。所以,市场上又有人拿着4位电 话包装的小方砖,又说是95年,98年生产的,这就非常奇怪了。当然,很多92方砖连这张白油纸的包装都没有,就更不谈不上是92方砖了。日期蓝色盖印,勐海茶厂小票,厂方电 话4位,薄油纸,错版100公分,这就构成了识别92方砖包装的基本要点了。









       92方砖的大致茶面如此。但茶本身根据仓储情况,会有所不同。可以肯定的是:茶用料较嫩。根据某些专家的说法,88青的原料里较多乔木茶,而92方砖,不知道为什么称为末代茶王。

       在昆明喝过这种传说中的茶,而且是干仓存放的,并没有给我很好的印象,苦涩味重,转化程度很差。当时价格在500元左右,讨得一砖回到昆明,请教前辈,告知广东购得的货不真。前辈列举了从包装到茶的若干问题,但若比较口感,无论怎么,我都认为广版比滇版好喝很多。滇版苦重,广版甜润。所以,92方砖给我留下了一个遗憾,到底凭什么这个茶被称为末代茶王?也许,我一直没喝到正宗的,存储好的92方砖?

       我也曾请教过92方砖的原料,前辈答曰:勐海群体种。这个是我第一次听到群体种的概念。群体种,嘿嘿,就是各种都有,非纯种。因为群体种的概念,使得后期无法复制这一传说中的末代茶王。而同样,88青也无法复制。这可能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弊病。某个特定的年代,某人运气好,做出了一个绝世好产品,前无古人后的同时,也变得后无来者。拼配是一个好的工艺手段,但拼配的原料最好再分得仔细一点,会更有利于奇迹再现。我们不要再简单地分3级茶30%,五级茶60%,七级茶10%这样的配方,而是再尽可能地细分下去,勐海某村某寨大树春茶三级30%,思茅某村某寨台地五级60%,临沧某村七级10%,也许这样的配方会更利于传承。

       历史给了我们太多启示,所以我们目前的做茶实践中,把茶细分到村寨,我认为是个进步。即便最后进行拼配,那么,重新复制某一款拼配茶的口感也会准确得多。纯料和拼配,就是在这样的相辅相成中进步,而简单照搬国营时期的方式拼配,得出好茶可能真的要靠运气。

      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回复 191# 若兮 的帖子

有这么回事,有人炒,有人跟。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