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知识:二十八宿
月亮圍繞地球作公轉,而地球圍繞太陽作公轉。但對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來說,地球是靜止的,人們看到的太陽,月亮五星在圍繞地球轉。日月在天空運轉一周為360度,這360度稱作天度。所以《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然而,天度是無形的,何以劃分?於是古人在實際觀察中就發明了用日月運行軌道上的星辰作為標識,去度量日月的行程。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那些度量“日月之行”的星辰在日月運行軌道上,應有相對穩定的位置,因此,它們應是恒星而非行星。它們就是分佈在黃道附件的二十八宿。所以,王充《論衡》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呂氏春秋·圜道》說:“月躔二十八宿,角與軫屬,圜道也”。有了二十八宿量度日月運行的尺規,那麼,偕日出,偕日沒的論點,沖日法的論點,昏中旦中測定太陽位置的論點等,就全部包括其中了。
由於日月對地球的影響很大,所以《內經》非常重視對日月的觀測,曾反復地將日月並論,反復論及其對人體的影響。《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有賢人,法則天地,像似日月......”《靈樞·歲露論》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是論述天人相應之道,與“日月”要“象似”。《素問·移精變氣論》說:“餘欲臨病人......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色以應日,脈以應月......”這就是說察色驗脈,要以日之光明以望色,月之盈虛以驗脈。《素問·八正神明論》說:“願聞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實,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視其立有驗也。”為什麼法往古者,要“先知針經”呢?因為針刺療法要如《素問·繆刺論》所說,針刺要“以月死生為數”,必須注意按朔望月虛實日期。
既然《內經》如此重視日月運行,就必須重視量度日月之行的二十八宿了。因此有關二十八宿的內容就記載到《內經》中了。如《靈樞·衛氣行》說:“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週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
眾所周知,二十八宿恒星即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壁,奎婁胃昴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一面七星,四面即青龍,朱雀,白虎及玄武四象。二十八宿的排列順序是逆時針右旋,其運動方向是順時針左旋。那麼,《靈樞經》的“房昂為緯,虛張為經”,是如何確定的呢?是根據《尚書·堯典》天象定的。《堯典》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
這裏的房昂虛張四仲中星,位於東西南北四方正位,分別在子午卯酉點上。

據龍伯堅先生的考證,王冰所補運氣七篇大論的“著作時代大概不會晚於東漢以後”,“大概是西元二世紀”的作品。由此看,《五運行大論》所引古天文著作《太始天元冊》應是西元二世紀以前的作品。
我們只要把圖2-4太陽周年視運行納子圖和圖2-6月體納甲圖的天干方位裝在二十八宿坐標系中,就可得到經文所述的日月五星視運動圖。

對於這個圖,有人稱作“五天氣圖”,有人稱作“五天五運圖”,有人稱作“五氣經天化五運圖”,有人稱作“天干化五運圖”,有人稱作“五運六氣生成圖”。有人稱作五色為雲色,有人稱作五色為極光。這些說法均未得經文願意。《素問·五運行大論》說“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時,所描繪的一幅天象圖,是為了瞭解自然界的變化作用。所以正文接著說:“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使用載生產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於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七曜,指日月五星。虛,指太虛——宇宙。七曜緯虛,指日月五星在太空的運行。所以上圖應是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
據趙定理先生考證,把此圖“直接與鄭玄易圖,《堯典》仲春昏時中星圖對照,立刻得出三圖天象相同”。為《堯典》時代曆元天象。馮時認為,張宿和危宿於二分日位於南中天的時間約為西元前4000年,距今6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