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外销瓷回流市场活跃 外销精品堪比官窑
古有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走出了一条沟通中原内陆与西域大陆的漫漫丝绸之路。至大唐盛世年间开放的政策与民风使这条丝绸之路日渐繁华,欧亚各国使臣频繁往来,络绎不绝的商务贸易带着中原内陆特色物产,如陶瓷器、丝绸、茶叶等远销各国,开启了中国早期陶瓷器外销活动。历经几个世纪的循环,当初那些流落海外的各种外销陶瓷器件又在新世纪的商务贸易中源源不断的回流到国内陶瓷器收藏市场,其中不乏外销精品,堪比官窑器。崇祯青花人物长颈瓶(图片来源:华夏收藏网 陈韦辰)崇祯外销荷兰青花人物长颈瓶。高37cm。瓶口微撇,长颈,圆腹,圈足,底满釉,无款。胎骨干燥细腻,包浆自然老旧,绘工、发色典型,精美大气。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自明代晚期开始倾销欧洲诸国。明中叶以后有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收购、订制中国瓷器,且数量巨大,据不完全统计,运到荷兰的瓷器最多一年(1639年)竟达366000件。上图此瓶是崇祯时期,中国景德镇根据16世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所製银器为原型,特意为荷兰製作的细路外销瓷。其胎体厚重,圈足胎质坚硬。釉质略泛青,青花发色艳丽。颈部上绘荷兰国花郁金香。根据英国巴特勒爵士对荷兰博物馆的订单资料查询,此类物品大致烧造於1635-1644年。乾隆外销瓷盘(图片来源:华夏收藏网 perejil)胎釉开门,工艺及发色特征清乾隆。乾隆外销青花描金壶(图片来源:华夏收藏网 yinjimin)明清时期外销瓷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和釉上彩瓷。许多瓷器的装饰图案是依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画工精心摹绘的,题材大致包括纹章(又称徽章)、人物故事、船舶及码头风景、动物花卉等。(华夏小邓/撰文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