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科学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三)
日期:2010-02-12 浏览:3507次  作者:wangjingying 
建国后科学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三)  

   (二)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通过分析我国科学教育的三次改革浪潮,纵观科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六个时期,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教育的发展和需要,也表明了我国科学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历程。[13] [14] [15] [16] 笔者下文具体回顾建国以来科学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演进。


     1、学习苏联时期(1949年—1956年)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 (草案) 》,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设置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195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建国后第一个中学课程标准草案,受苏联的影响,把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学科目及其安排的部分作为 “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在最近一次课改中才将二者合并为课程标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传授科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和工具的实际技能,并强调解答习题是学习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情感。
     2、探索徘徊时期(1957年—1965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开始摆脱苏联的影响,进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阶段,照搬套用苏联教育经验的教学实践所带来的学校系统、教学体制方面的矛盾在这一时期爆发出来。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17] 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传授基本知识及其在工农业生产和其他方面的应用,扩大科学教育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和国际主义情感。
     3、十年^***时期(1966年—1976年)
    这一时期科学教育走上了以产品带动教学的道路,提倡典型生产引路,例如,物理教育围绕“三机一泵”,生物课的重点是“农业基础知识”,而化学课则改名为“工业基础知识”,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教育发展遭到极大的破坏。
     4、调整尝试时期(1977年—1987年)
    1978年^***指出科学教育是生产力,号召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目标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注重传授现代科学技术必须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运用数学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重视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觉能动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要克服违背教学规律的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偏向,破除只重视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观,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8]
     5、全面发展时期(1988年—2000年)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1992年义务教育制度在全国推广,随之兴起的素质教育改革促进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从“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转变,强调“双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展,但编制和实施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19]
     6、理念变革时期(2001年—)
    这次科学课程改革主要借鉴美国的“2061计划”、《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等文件,更多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把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一种思考和了解的方式,课程开发者更为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强调学生从科学概念中体验、自我建构。基本理念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体现课程综合化、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强调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自我及社会决策的问题。
   我国科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是由国内的^***、经济形势而决定的,为巩固和建设国家而培养人才。从教学大纲的演变可以看出科学课程逐渐向强调知识应用、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发展和提高科学素养等方向发展。[20] 我国科学课程的类型主要是内容知识导向的,综合课程和过程导向的课程在实践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阻碍,我国科学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Tags: 建国后 科学 教育改革 回顾 反思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柔情蜜意话唐诗 下一篇谁是谋害曹操之父的元凶?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怎条科学喝茶才更健康
茶为国饮,传承几千年,不过喝茶方法也有讲究。那么怎样喝茶才更健康、更科学?怎条科学喝茶才更健康一...
科学家:黑茶功效绝对靠谱
喝茶对健康是有益的,这已是社会共识,但当中也有差异性。茶不同,喝的人不同,功效自然就不同,效果也...
废茶叶的回收再利用
平日喜欢喝茶的朋友不知道是否会为每次倒掉的茶叶感到可惜。众所周知,茶叶是好东西,除了喝茶对人体有...
专家提醒 中药材做茶饮时尚未必科学
灵芝片、麦冬、玉蝴蝶等中药材,已经成为茶叶店内备受推崇的新兴饮品。面对琳琅满目的中药材,顾客只能...
科学表明 喝茶水比白开水更益身体健康
英国科学家表示,每天喝四杯茶比光喝白开水更有益于身体健康。茶不仅仅可以补充水分,还可以预防心脏病...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