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茶所”如何服务地方经济
近年来,浙江茶产业稳健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全国标杆。细数原因,人们不难发现,茶产业这一来之不易的持续发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贡献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身处地方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如何处理好服务全国与服务地方的关系,做到平衡协调,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只有服务好浙江,才能进一步服务全国,”所长杨亚军认为。在他看来,一个应用性的产业科研机构,研究课题往往来自于地方,而成功之后,也往往需要在地方上进行验证。之后才能在全国范围推广。
“中茶所”成立于1958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茶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织攻关,取得了300多项成果,并屡获各类国家级大奖。这些成果有80%已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浙江,“中茶所”与7个产茶县缔结了战略合作关系,技术服务覆盖到19个产茶县。每年派出11名个人科技特派员、8个团队特派员。与浙江茶产业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关系。
中茶所5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能不说与其服务的理念密切相关。
组织创新确保科技进步
近年来,茶产业发展面临着采摘工短缺的制约。采摘工不仅难请,而且价格越来越高。业内许多人提出机采的思路。但名优茶机采毕竟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机械的问题,还涉及到茶园、加工工艺、制成品的花色品种等等。谁能挑起这个创新发展的重担?
2006年11月,由“中茶所”牵头,联合浙江大学等4个核心单位共同组建的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启动运行。平台以浙江省17个基地县和42家茶叶龙头企业为紧密层,广大茶叶合作组织、中小企业和茶农为服务层,提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名优茶机采就是“中茶所”组织创新,联合攻关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成果。大家普遍反映,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加工设备机器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通过整合资源,进行组织创新,”党委书记姜仁华认为,以往那种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科研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国人眼中的“国家队”,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科技资源,却无法实现市场化共享,而中小企业这些“地方军”分布散、规模小,想发展却找不到科技的支撑。茶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突破了领域、地域以及部门间的屏障,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在中茶所的发展中,组织创新的价值体现得越来越充分。2010年,与安吉宋茗茶业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安吉白茶研发中心”;2011年,与开化名茶公司组建“开化龙顶研发中心”。这样原本难以想象的组织创新,进一步加强了区域茶产业与科技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让“国家队”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地方军”则节省研发时间,抢占了市场先机。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