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瓷的研究方法
十年前,我到一所大学讲述民容瓷给艺术,有人问我:"我们搞购瓷几十年了,怎么没有想到你那样的研究方法?你是怎么想到的?"我戏说:"窗户纸一捅就被!你们搞陶瓷的太爱陶瓷了,紧抱不放。其实,把古瓷上的好处分给别人一点儿不就行了。"
确实,古瓷所显示的不仅仅是陶瓷本身的问题,就瓷论瓷,必然局限了它们的历史价值。只在断代上做文章,或只在制瓷工艺上考虑问题,甚而只在经济价值上打主意,就必然忽略了古瓷所涵盖的丰富内容。我自己之所以去寻求自己的研究方法,也是被"逼"、出来的.手中一大量古瓷片,通过学习中外研究著述,逐渐增长了对古瓷认识的知识;但瓷绘中的许多现象,特别是民窑瓷绘中的许多现象,在中外陶瓷著述中或者根本得不到济答,或者所论与实际大相径庭,使我一时处于困惑之中。而眼前的大量瓷片,又"遇"人找到解释,众多佳品又透发出了强劲的诱惑力。例如,在八大山人的生活国内。青花瓷上有那么多"瞪眼"或"翻白眼"的皇岛,八大作为一个大画家会不受影响么?例如,由瓷器上具象演变为抽象的画例,联想到中外美术史上出现的同类现象,就无法不横向竖向地联系起来思考。例如,民窑是大批量生产,不得不采用减笔写意画法,过去常被斥之为粗制滥造。粗制滥造在民窑中确实存在,但要市场竞争,质粗画得又不好终归不行。简化画法也得注意美才是。经过世代相传,集体创作,民窑产生出许多美好的佳品。再说,既然纸上写意画被视为绘画中一大流派,那么,上的写意画呢?这就使我得出民窑画风是与官窑画风不同的艺术道路和不同的审美意趣的结论。对于古瓷,理当首先研究其时代、套口、胎料、制作工艺等方面,但又不能仅仅局限在陶瓷本身的狭小范围考察。只有展开思路,搭起桥梁,从历史文化的大范国比较思考,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研究古瓷,知识面的广博极为重要。我是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和绘画创作的,专业知识给自己在某一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在其它许多方面又处于薄弱环节、缺乏深入思考的知识支撑力。也许,要求所有陶瓷研究者都是全才是不实际的,这就要靠分工合作,众人一起拾柴,火焰也就高了。
总之,论古瓷,以个人拙见,扩大视野,跳出陶瓷的狭小天地,从历史宏观高度审视,才能发现其历史价值,特别是过去被漠视的瓦窑瓷器。研究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经过大家的努力,也必然会有更多的新方法被探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