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日期:2010-11-20 浏览:849次 
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我国的古钱币,能清楚而全面地反映甲骨文、大篆、中篆、小篆、金文、真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法,真是集我国历代书法之大观。因为历代的帝王,对钱币上的书法都十分讲究,许多钱币上的文字,都是由皇帝卸笔亲书,或由著名的书法家撰写。由此可见,我国的钱币史,也是研究书法的最好依据。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文字的书法美也是建立在以象形为基础、逐步变化出来的线条形体结构上的。线条自如,纵横合度,曲直得体,布局美观,疏密协调,横直转折,安排紧凑,皆为书法艺术之精华。

  我国古钱文的书法美,是用文字铸记地、记重、记年、记干支、记年号。主要用真、行、篆、隶、楷书文体。而篆、隶、楷书主要表现为静态美,但篆书笔画回环曲折,隶、楷书的磔、折、钩、挑,又有一种动态的美感。

  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布币和刀币,它的产生,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原始空首布币,该币出现于春秋战国的初期,即公元前8世纪左右。钱币仿制于青铜铲形农具 “缚”,故又称铲布,这与殷商时期,农具缚曾充当过交换的财产有关。以后又逐渐变成交换的等价物,在此基础上,又演变为金属铸币形式的“原始布”,一般通长16 .4厘米,足宽9 .5厘米,面文有一字。或四字,有的是数字,有的是天干、地支,面文与甲骨文相似。钱文是用尖利工具在钱币上锲刻的,所以笔划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以弧线和曲张,每一刀冲下未作修饰,故线条显得自然、挺拔、,流畅。我国史学泰斗郭沫若说:“以规整之款式镂刻于器表.其字体亦多作渡磔而有意求工,凡此均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中国以文字为艺术 品之尚此开始。”

  先秦的刀币,出现于春秋战国中期,也正是农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诸侯需要加工精制的器物,因而促进了工艺技术的发展。最为典型的刀币有齐国的“齐法化”、“齐返邦长法化”,燕国的“尖首刀”、“明宇刀”,赵国的“甘丹”、“王化”字的圆首刀币等,“齐返邦长法化”6字刀币,长18.5厘米.重45克左右.这种文体具有生命活力的美感。

  周代的文字笔画繁多,称为大篆体;春秋战国时期.文体笔画有所减少,称为中篆体。到了秦国.宰相李斯统一了六国文字,对大、中篆字体进一步减化,称为小篆。李斯曾写《萏颉篇》给全国学童作课本,对文字的规范化起了重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秦国铸造的大环钱“第一重四两”、“第五重四两”、“第十一”、“半两”等秦钱币中看到小篆的风采。它是笔画均匀的曲线长形,结构的美十分类出。其运笔的轻重、虚实、强弱、转折、顿挫.净化工线条,好似音乐旋律一般。走书法家张环瑾评论道“画如铁石,宇若飞动.其形庄严,其势飞腾。”

  西汉末年(公元7年).新朝王葬时期铸造的钱币,其篆体文字末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落在书法上具有多样变化的美感,后人称这种字体为悬针篆,也是古代钱文书法中的一绝。王莽时期铸造的金错刀——“一刀平五千”大钱(上圈)不仅钱文美.而且工艺高超,形状奇特,为历代钱币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宝,不少文人雅士也为金错刀大钱留下过许多赞美之词。孟浩然诗目:“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张平子低吟:“美人赐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钱昭度咏叹:“荷挥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中,宋代是一个鼎盛时期,因而产生了苏东坡、赵信、蔡京等著名书法家。体现在钱文上,就有宋徽宗“建国通宝”、“政和通宝”、“大观通宝”苏东坡的“元右通宝”蔡京的“崇宁重宝”,宋太宗的“太平通宝”宋真宗赵恒的“景德元宝”等。

  从其他书法作品上,已无法见到宋太宗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的手迹,但从钱文上看,这两位皇帝都精通真书、行书和草书,萧洒随意,古雅自然。真书无比拙朴,结体坚实,意态天成;行书如行云流水;草书如金蛇狂舞,在书法艺术上述到极高的境界。

  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年仅21岁,他当上皇帝后终日迷恋于书法和绘画。在北宋钱文中.要数赵佶的钱文最为优秀绝伦,他书写的瘦金体钱文“大观通宝”,900多年来,直受到历代书法家的赞美和效法。据《书史会录》记载:“宋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形迹求也。”其书体结构硫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撩出笔锋而利,横竖收笔顿而坚挺,行文精悍瘦硬,只剩筋骨.形成了赵佶书法的特色,故称瘦金体,也称铁线书。

  从“太观通宝”折一、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及特大型钱文来看,可以说是历代方孔圆钱中铸工精良、钱文最美的古钱。钱币上的御书笔法既有褚遂良(唐初大书洼家)的纤劲秀媚、细骨丰肌的特征,又有薛稷的疏朗挺劲、傲骨润选,点画有斩钉截铁之感。目此,“大观通宝”不仅为历代钱币收藏家所珍重,许多书法家也广为收集.作为宋徽宗御笔真迹加阻临摹、研究。著名钱币收藏家张可中说:“宋徽宗所铸范(钱模)各一体,体态各异,或如美女散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孙(织女星)织锦,文彩斑烂,靡不骨秀格清,令人意远,吾人搜罗此泉(钱)数百种,览于绿窗绮几之间,直无异展开一部瘦金贴也。”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退役”纸分币增值乏力 下一篇趣谈中国钱币文化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今古茶具冲泡艺术的不同
一般人在家中或办公室中常用陶瓷杯或玻璃杯泡茶,方法简便,但因茶叶与茶汤一起浸泡,易使茶汤苦涩难喝...
张振国:紫砂与书法本就血脉相融
无论造型还是形制,无论情感还是境界,紫砂与书法有着天然而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侧、勒、弩、掠、磔与...
茶与书法的艺术融合
 提及文化一词,当然不能缺掉书画墨香了。籍春季广州茶博会之际,由著名书法家周树坚师生发起,以“中...
茶艺师 把喝茶演绎成艺术盛宴
   武汉的茶楼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优雅的环境、别致的格局,成为朋友聚会、商务会谈优先选择的场所。...
如何选购现代艺术陶瓷
如何选购现代艺术陶瓷,可算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行家认为,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陶瓷艺术修养,要学会鉴别...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