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紫砂----泥与火的艺术

紫砂----泥与火的艺术

       紫砂艺术以它材料的唯一性、成型工艺的独特性、造型形态的多样性而闻名于世。时下,紫砂收藏热正在悄然升温,它集中了书法、篆刻、玉石、青铜、陶瓷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身,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富表现力的形式之一。由本报等主办的第三届国粹紫砂大师精品展将于本月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届时观众可以近距离领略迷人的紫砂文化——

  一说紫砂,必提宜兴,正如瓷器必提景德镇一样,宜兴被世人看作紫砂的圣地。对于紫砂而言,更准确一点说,宜兴其实只是一个大一些的行政概念,真正跟紫砂联系在一起的地名应该叫丁蜀镇,旧时称鼎蜀镇,因为在这个镇的附近有两座山,一名鼎山,一名蜀山,故名鼎蜀镇。丁蜀镇的“官网”这样描述:丁蜀,是一块泥土与火焰交织的神奇之地,6000年窑火生生不息,陶业代代相传,陶艺创作异彩纷呈,紫玉金砂享誉世界。


  走进丁蜀镇,并没有看到人们想像中太多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如果不是因为紫砂,这个镇恐怕跟全国**3万多个乡镇没有太多区别。据说全镇现有近20万人,差不多有一半的人在从事紫砂业或者相关产业。也许正是从业人员如此庞大,才会催生出紫砂壶的多重身份:具有艺术水准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紫砂工艺品才是市场上的主流,艺术品大多数是纯手工制作,工艺品则是半手工或者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


  丁蜀镇上的紫砂风云


  “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所以,关于紫砂器起源的说法虽然争议颇多,但创始于宋代的说法历来被普遍接受。


  历经宋元明清直至解放前,紫砂壶业的发展更像是一部黑白默片,关于那个时代的情况,人们更多是通过口口相传来描述当时的情景。那个时候,丁蜀镇的人们家家户户都把制作各种紫砂器具当作养家糊口的行当,跟艺术甚至是工艺品都挨不上边儿。解放后,宜兴成立了宜兴紫砂工艺厂,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等七名艺人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如今绝大多数紫砂大师都出自他们七人的门下。


  鲍志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生于1946年,13岁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陶刻艺术,师承陶刻名师谈尧坤、范泽林等,陶刻刀法清秀丽朗,曾经做过紫砂厂的厂长,如今是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总工艺师。说起那个又苦又累的徒工年代,如今一把壶动辄卖十数万的鲍志强感慨的却是打下的扎实基础,能有机会得到那七位老艺人的亲自指点,这是当今一个紫砂名家最基本的资本。跟很多行业一样,紫砂也经历了**的动荡,在人们吃不饱的年代,用来泡茶的紫砂壶显然是一种没有太大市场的产品,大批的产业技术工人流失,只有一部分工人还在坚持,其中就包括鲍志强,“我现在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坚持下来了,但在当时,大家对未知的前途还是很茫然的。”


  改革开放初期,紫砂行业迎来了它建国后的第一个高峰,随着大批港台商人的涌入,紫砂壶备受追捧,宜兴的紫砂艺人也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春天。名家的壶供不应求,源源不断的订单还在纷至沓来,大批熟练或半熟练的工人都在做壶。也就是从那时起,宜兴紫砂工艺厂不再是当地唯一的工厂,大量的民营紫砂企业如雨后春笋,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紫砂壶在为丁蜀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一些滥竽充数的产品也损害了当地的声誉。紫砂壶甚至成为当地的主要税收来源,私下买卖紫砂壶是不允许的,宜兴的主要路口甚至设立了检查站,凡是查到私下往外运壶的车辆都会被处以重罚,甚至是拘留。这些,只不过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小小印记。


  大师之路并非坦途


  鲍志强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他以紫砂装饰艺术而著称于世,同时又在紫砂造型、设计、金石、书画等各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紫砂陶刻是在紫砂装饰中最常用又最见功夫的一门工艺,其难度主要是刻字外的修养。在宜兴紫砂界常把“刻字人”称为先生,以示其有文化。鲍志强先生在学习陶刻的同时,又随名师吴云根先生学习成型工艺。紫砂陶器传统成型方法是采用“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方法,整个过程多以手工操作为主。掌握紫砂成型工艺难度较大,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其中的微妙,不光需要名师点拨,更需要个人的悟性及刻苦的学习。


    在吴老严格要求下,鲍志强踏踏实实练习基本功,认真地临摹古代大师的精品,为以后的陶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勤奋以及在陶艺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被著名的紫砂老艺人任淦庭先生看中,并收为入室**。在任先生的指点下,他开始研究陶刻艺术,并认真临摹古代法帖以及元四家、四王、四僧、任伯年等大师的国画作品,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他的作品注重诗、书、画、刻融陶艺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在宜兴紫砂艺林中独树一帜。曾多次参加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展览与学术交流,作品多次获国内、国际金奖。现今,在紫砂壶市场上,鲍志强一把精品壶的价钱不下二三十万。


  紫砂从工厂回到作坊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曹婉芬在丁蜀镇的紫砂名家当中也属于是老资历的艺术家,说起自己从事这个行当,曹婉芬把它归结为小时候的“爱玩泥巴”。在当年的丁蜀镇,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紫砂器具用来卖钱以贴补家用,曹婉芬很小的时候就在妈妈的带领下开始捏一些紫砂泥做的小动物造型,“那么小的时候还要每天做许多个,真的是很辛苦,后来紫砂厂成立了,就自然而然进了紫砂厂”。紫砂厂的成立标志着紫砂业的发展从手工作坊时代进入了工厂时代,曹婉芬在紫砂厂有机会跟老艺人学习技艺,由于聪慧、勤劳,曹婉芬很快就当上了班长直至车间主任,并且也经历了紫砂业发展的起起落落。由于上世纪90年代港台商人的追捧,大批工艺厂的技术骨干纷纷自立门户。发展到今天,紫砂业的工厂学徒式的发展又变回了解放前的家庭作坊式发展。对于这种变化,曹婉芬本人并不认同,她说:“没有工厂式的学徒,我们哪里有机会跟那些老艺人学习,作坊式的带徒弟不利于紫砂艺术的发展。”


  可是到了青年一代这里,观点就完全不同了,曹婉芬的儿子范建军现在正在跟随鲍志强学习,他对这种脱离工厂式的学徒完全认同,认为家庭作坊式的发展更利于紫砂艺术的传承。谁对谁错,只有历史才能检验。


  紫砂收藏民间暗流涌动


  就像年初的普洱茶行情突然飙升一样,民间收藏紫砂的热度也正在急剧酝酿,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有紫砂壶迷说,收藏紫砂首先得爱喝茶,因为紫砂壶本身是一种器具,如果失去了它的功能性,它的艺术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他认为现在紫砂壶的行情仍旧处于一种低潮期,真正像字画、瓷器那样火爆还需要几年。


  收藏紫砂壶首先要了解紫砂壶的工艺。紫砂壶的工艺性是指制作的技术水准,也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代清楚与流畅外,还要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泥,指制壶用泥的品质,好的紫砂泥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形,即壶的形象,紫砂壶的造型应以能表现“古拙”气氛的为优选;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二是欣赏镌刻的诗词书画及印款;功,指壶艺的功能美,有别于实用功能的诉求点。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还建议初涉紫砂收藏领域的玩家不要过度追求名家和年代,与其购买价值数万、数十万元的明清和大师紫砂壶,倒不如以较适当的价格,收藏价位较低的近代精品紫砂壶,如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生的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紫砂壶收藏中的“成长股”,像范建军、徐俊、鲍燕苹、袁立新、周志君、谭晓君、谭晓燕等,收藏大师子女的工艺紫砂壶也是明智之举,因受其父辈影响,他们的工艺品在未来几年也将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附件

鲍志强大师.jpg (83.72 KB)

2010-8-31 19:06

鲍志强大师.jpg

鱼乐提梁壶.jpg (84.89 KB)

2010-8-31 19:06

鱼乐提梁壶.jpg

福寿延年壶.jpg (61.58 KB)

2010-8-31 19:06

福寿延年壶.jpg

鲍志强大师.jpg (83.72 KB)

2010-8-31 19:08

鲍志强大师.jpg

方口双耳花瓶.jpg (64.54 KB)

2010-8-31 19:08

方口双耳花瓶.jpg

福寿延年壶.jpg (61.58 KB)

2010-8-31 19:08

福寿延年壶.jpg

鱼乐提梁壶.jpg (84.89 KB)

2010-8-31 19:08

鱼乐提梁壶.jpg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