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为什么被称为china?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古瓷器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古瓷器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见证,每一件器物的背后都凝聚着文明与智慧,蕴含着一段历史、述说着一个个故事…陶朱公隐退烧瓷,苏东坡提梁话壶,张大千泼墨画瓷...如此多的文人墨客与瓷器有着不解之缘... 简简单单的一件瓷器,可以使它内心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更加的浓郁清香。

伴随时间的流逝,瓷器已经不只是配角,他是我们的生活元素、中国文化的代表,甚至从容的接受了窥探中华文化的外族给他冠上的“China”一词。中国就是China,China就是瓷器,这是对它的赞誉,不仅仅是我国的一个简单符号,更是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的一种缩影,是代表了中国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华瑰宝中的一员。因此,china不仅代表了中国,更代表了瓷器。
随着改革开放,瓷器行业虽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因瓷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故择海路,这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在这条商路上还有许多商品在传播,如茶叶、香料、金银器……。之所以命名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为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性质,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在这条商路沿岸洒落的中国瓷片象闪闪明珠,照亮着整个东南亚、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16、17世纪以后的“陶瓷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讲,成了殖民掠夺之路。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彻底启开了这位对中国陶瓷有迷恋情结的人的心扉。于是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对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道》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其意义深远。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陶瓷之路》同时也让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这个与中国同名的“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