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批本、抄本的鉴定
雕印本发明以后,虽然手写不再是复制书籍的主要方法,但并不等于用手写复制书籍的方式就没有了。在刻本大量流传的情况下,也还流传着一些手抄本。甚至有些书没有刻印或者失传,现在只有抄本传世。
在手写传抄的本子中,时间有早晚,书写有精劣,内容有正误之分,因而其价值也不等。抄写本的时代越早,越可能接近原稿,内容的真实程度越大,价值就高。所抄因辗转抄录多次,难免鲁鱼亥豕之误,因此,价值就不如旧抄。
元刻抄本或刻本,讹漏舛误都会常常发生。明清的学者为了避免贻误后学,在传统的校勘批注的基础上,更加致力于此,因而出现了不少精校批注的本子。凡是经过认真批校纠谬的本子,就更为可贵。
经过批校评注或有名家题跋识语的印本和抄本,在鉴定上对于识别抄、校、批、注、题、跋、识语的时代,古籍版本及作者的真腰和优劣,是很有帮助的。
抄本、校本和题跋、识语即如上述,那么,审定它的真伪优劣,应具备哪些知识和经验呢?
首先要对抄本流传的沿革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现存抄本来看,最早的是唐代手写的佛经,世称“唐人写经”。其他则寥寥无几。宋元抄本世不多见。明代抄本有时还遇到,但也日渐稀少,目前大部分已归藏国家图书馆。一般容易见到的是清抄和近抄。
审定抄本,和雕印本比较起来,似乎繁难一些,但如能掌握下述几项原则,也不十分难以分辨。
1.了解并分清各个时代的书法和风气。这应该从我国文字演变、历代书法的发展和书法发展中层出的名家对各个时期的影响,以及因之所形成的时代风貌几方面来掌握。
2.了解并分清各个时代的纸墨和质量。纸张在鉴定古籍版本上,和字体一样有着重要意义。前面已提到,这里不再重复。
3.熟悉各个时期的藏书名家、学者及其室名、别号和图书印章以及手迹字体。明清两代,藏书家以沙书为业的很多,抄书家多为藏书家,有的亲自笔抄,更多的是延聘书写工抄写。清代抄书家多精于校勘,且有不少以校勘著称于世。
总之,识别抄本、校本、题跋、识语真伪,须对历代尤以明清名家用纸、格式、字迹、室名有所了解,并要熟悉其别号、印章。还要注意探究其所处时代,和纸张、墨色相互对照。经过一定时间,自然有所融会领悟,而掌握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