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土家族聚族而居,十多户、数十户至百余户结为村寨。除本民族同宗、同姓人为主外,杂有少数汉族及其他民族。住房多为木屋瓦房结构。
土家族转角楼建筑别具特色,转角楼在正屋的左右两端,向前延伸,楼上有伸出的悬空走廊,下有雕刻的悬空柱脚,称为“吊脚楼”;走廊外沿两边,檐角翘起,雄伟壮观,建筑工艺奇特,故有“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之说。
饮食:以大米为主兼食包谷、薯类等杂粮;副食有白酒、糍粑、团馓、米豆腐、油炸粑、甜酒糟等。土家族喜酸辣,男女老少都喜吃辣椒,有“无辣不出味”之说;爱凉(凉食)、热(火锅),好饮酒。
服饰:男子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纽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老人着大襟衣。现除一些中、老年妇女服饰仍保持旧款式和青少年女子在喜庆、集会之日穿民族服装外,平日服装穿着与汉族相同。
婚俗:婚俗独特,女儿在婚前1个月不参加生产劳动,在家绣花、做鞋。新娘离开娘家前7-10天开始哭嫁,以声音嘶哑为吉祥。《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接亲时,男方组织“接亲队”到女家接新娘、抬嫁奁,请“土家镏子”奏乐,并放爆竹,热闹非凡。
丧葬:土家族的老人逝世,丧家请来道士主持丧礼,择日安葬。停尸三、五、七天为“丧礼日”。安葬前一天为“大葬日”,要宰牛、羊祭亡人。停尸期间,子女披麻戴孝,跟随道士叩头行丧礼,请人唱孝歌,哀吊亡人。亲戚朋友前来祭奠,吊唁亡人。
节目:有赶年、社日、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土家族过大年比汉族提前一天,所以叫“赶年”。“社日”,有二月社和三月社之分,二月社日,祭伏波将军之弟,曰祭花鬼;三月社日,杀白羊,击鼓吹笙,曰祭鬼。礼节:土家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逢年过节到土家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开花的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主人将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如果不懂规矩,接过来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还认为你对土家人不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