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钱制作特征演变(二)
日期:2014-07-10 浏览:182次 
莽钱制作特征演变(二)

三、以月文为记号的1枚。这枚钱重2.6克,直径2.2厘米,月纹在钱背穿孔的左下角。虽然,这次只发现了一枚月文钱,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枚钱的月文和唐开元通宝钱中,所谓指甲纹的一种极为相似,它的发现,说明月文为记号的钱,并不始于唐开元通宝,所谓指甲纹的传说,更属无稽之谈。

四、其它记号的有:

  1.背穿左一横画,1枚。

  2.背穿左上下两道阴文斜纹,1枚。

  在这一类钱中,也发现了一些比较少见的版别。如:

  1.无记号钱1枚。“货泉”两字书体异样,重3.9克,直径2.3厘米。

  2.传书钱1枚。文字亦异样,重5.2克,直径2.3厘米。

  3.错范钱1枚。

  4.合背钱1枚。

  5.元穿孔1枚,当是方孔钱,铸成后再加工而成。

  此外,这一类钱中,还有私铸钱190枚,钱径一般在2厘米左右,重不足2克,它占第Ⅲ类钱总数的24.7%,磨边钱5枚,钱径2.1厘米左右,重2.2克左右。

(三)通过上面的分类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三类货泉铜钱的制作气息,有一条逐步递进的脉络。

  《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环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这里记述的是王莽规定的标准规格。历来钱币学界都公认,莽钱中货布的制作最整齐,大量的出土实物也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有不少学者用货布来推算新莽时期的度量衡,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历来的钱币学家又认为,货泉钱大小不一,轻重殊异。既然货布和货泉,两品同时铸行,那么,为什么一品制作如此规整,另一品制作又如此多变?这个问题确实令人百思不解。

通过这次分类对比,我们发现,问题并不象原来所说的那样。且看第Ⅰ类货泉钱:制作精整,大小划一,无论直径和重量都和规定标准基本相符。特别是制作神态,和货布异曲同工,如出一辙。这类钱的内郭因为都是重好,线条显得特别纤细。笔直,犹如两个十分规矩的方框,一大一小,紧揍地套在一起;它的外郭,又都是外高内下型,至高点形成一条极细而又十分工整的线圈;夹在内外郭之间的,是悬针篆书体的“货泉”两字,笔笔细纤,道道刚劲。这样,整个钱面的文字和周郭,犹如铁线蜿蜓,气息混然一体,再加上钱背内郭的四决,真可说是画龙点睛,维妙维肖地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我们不禁连想到,同样用悬针篆书写的货布,也有一种背面左右两角内侧铸有决文的。由此可见,对于货泉钱,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我们认为,第Ⅰ类货泉钱当是初创时期的制作。它和货布同时铸行,与货布一样精整,有着共同的制作特征。只是因为货泉钱铸行的历史比较长,后铸的货泉鱼目混杂,掩没了它初创时期的庐山真面目罢了(其实,货布也存在私铸和后铸减重现象)。

  第Ⅱ类货泉钱,是在第Ⅰ类钱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它在很多方面保留着原有的制作气息,大部分钱还相当精整。但它的最大变化是,内郭重好消失了。好郭出现阔、狭两种,不管哪一种,都是以一个粗线条的方框代替了两个细线条的方框。外郭也开始不完全采用外高内下型,出现了用粗线条取代细线条的迹象。钱背内郭的四决已经不再是定制,文字版别增多,变化无常。这些蛛丝马迹,无处不表露出后铸的草率。其次,从总体看,第Ⅱ类开始减重,尤其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第Ⅰ类钱的重量十分集中,规格基本划一。第Ⅱ类钱的重量却趋向分散,几乎找不到一个中心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削弱。而从铸币本身来说,上述诸点,都表现出原有钱的精神面貌趋向蜕化。

  第Ⅲ类货泉钱,又是在第Ⅱ类钱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钱的制作更趋杂乱,钱身继续减重。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指出两点、应该引起注意的:一是,第Ⅲ类货泉钱的钱面内郭消失了,在这以前所有的莽钱,无论刀币、布币和方孔圆钱,都铸有周郭,包括内郭和外郭,无一例外,而钱面不铸内郭、恰恰是西汉五铢钱的特征。所以,我们认为:这一变化,是对新莽铸币制作形态的一次改革;二是,第Ⅲ类货泉钱几乎都是记号钱。虽然,在第Ⅰ类,第Ⅱ类货泉钱中,也有个别记号钱,但数量极微,只是偶然发现,钱币上的记号,如穿上半星,穿下半星,穿上左决文,穿下右决文等等,是各地钱局(监)在铸币上的一种暗记,新莽时期,铸币权归中央垄断,所以莽钱中很少有记号,第Ⅲ类货泉钱,几乎都是记号钱,不能不说当时铸币在所有权上发生了变化,就制作特征而言,也是对新莽铸币的一个背叛。

  由此,我们认为:三类货泉钱代表着铸币的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循序递进。

(四)货泉钱究竟始铸于何时?它的铸行时间又究竟延续多久?

  关于这个问题,由于《汉书食货志》和《汉书王莽传》的记载不一,导致了两千年来的争论不休,有的主张天凤元年(公元14年),有的主张地皇元年(公元20年)究竟谁是谁非?要解开这个谜,只有依靠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对《汉书》本身的深入研究;一是运用钱币学的方法,依靠实物佐证。

  如果把《汉书食货志》和《汉书王莽传》对照着读,便会发现,在同样记述王莽币制变革内容的时候,两篇文章之间,有相互借鉴,相互依赖的地方。譬如:《王莽传》在叙述第三次币制变革时,主要着笔在变革的前因后果,兴废情节,而对“宝货制”本身内容,则一字未提,仅用“于是造宝货五品,语在食货志”这样简单的几个字,一笔带过。这就明确地告诉读者,《食货志》里写了的内容,这里不再重复。与此相应,《食货志》在描述这次币制变革时,重点就不一样,它着力对金、银、龟、贝、钱、布等“宝货”的内容,作了详细介绍。至于变革的前因后果,兴废情节便不再叙述。应该说《汉书》作者的这种构思和安排是完全合理的,他巧妙地避免了两篇文章的文字重复,使读者看后,各有所得。但是,这样一来,就单篇文章而言,难免会造成某些遗漏,甚至含糊其辞,语不达意,给后人带来不少误会和麻烦。譬如,《食货志》为了不写或少写情节,却把王莽第二次币制变革漏过了。对于第三次币制变革的时间,也只笼统地写了三个字:“莽即真”,究竟是哪一年发生的事情,并没有交代清楚。但在《王莽传》中却记载得比较详实。那么,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其它章节也会发生。于是,我们在读《汉书》的时候,必需前后照应,把有关篇章对比着读,以资相互补正。

  为了弄清王莽第四次币制变革的真相,我们当然也只有采取这样的办法。

  粗一看,《食货志》说天凤元年,改作货布、货泉二品并行。《王莽传》却说,地皇元年,罢大小钱,更行货布、货泉,两品并行。两篇的矛盾似乎很明显,但深入推敲一下,就会发现新的文章。《食货志》在天凤元年记述货布、货泉二品并行之后,紧接着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又以大钱行久,罢之,恐民挟不止,乃令民且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尽六年,毋得复夹大钱矣”。剖析这段文字,大抵包括三方面内容:(1)在第四次币制变革宣布以后,“大泉五十”作为一种过渡性货币,还允许继续通用;(2)“大泉五十”在继续通用期间,币值不再是一个当五十,而是和新货泉钱一样,“俱枚直一”;(3)“大泉五十”作为过渡货币的年限是六年,“行尽六年,毋得复夹大钱”。这最后的一句话,至关重要。因为,从天凤元年起算,六年之后正好是地皇元年,它恰恰和《王莽传》中,地皇元年的有关记载,可以联系上。也就是说,天凤元年开始宣布的第四次币制变革,在天凤的六年间(公元14-19年)并没有得到完全实施,而由于种种原因,“大泉五十”仍然作为通货使用,甚至“小泉”也可能没有完全杜绝(一种被废除了的钱,仍然夹杂在通货之中,这在货币史上,尤其在金属铸币时期,是常见不鲜的)。鉴于这种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落实第四次币制变革,王莽借改元之机,亦即地皇元年,再次申领,“罢大小钱”,只准货布、货泉两品并行,是完全可能的。这样来理解,《食货志》和《王莽传》并不矛盾,而应该是互为补充。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莽钱制作特征演变(三) 下一篇莽钱制作特征演变(一)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茶叶+活斑节虾制作西湖美丽传说
原料:1.主料:活斑节虾500g,茶叶5g。2.调料:葱段10g,姜片10g,高汤2000g,秘制红茶汁50g,高粱酒2g...
茶香油饼制作方法
特点:本品系湘鄂风味。外观焦黄亮,茶味浓郁,柔韧有劲,味道独特。原料:富强面粉1000克,面肥200克...
五香酱牛肉制作方法
特点:此为一款美味可口的家常茶馔点心。原料:牛肉500克,素鸡300克,熟猪油或植物油500克,鸡蛋10只...
绿茶拌豆腐的制作方法
绿茶拌豆腐  珍贵的“龙井茶”,如果泡过一两趟水以后就倒掉,实在有点可惜了。如果用泡过的茶叶做一...
抹茶椰奶凉糕制作方法
抹茶椰奶凉糕  材料:  (1)绿豆粉30克,淀粉10克,澄粉10可,冷水120克  (2)椰浆120克,鲜奶230...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