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溯源(下)
日期:2011-10-15 浏览:1666次 
德化瓷溯源(下)

徐曼亚在《瓷史》中曾谈到:“据德化旧窑废墟之瓷片与古寺(指九仙山灵鹫岩)之灼台有唐年号此可知有窑之时即在唐时,不过惟制兰花自瓷的茶碗粗器及宫庙一部分陈列品而已。”虽然现在九仙山古寺记有唐年号的灼台已不知去向,徐所指的旧窑废墟亦不知是那个旧窑,无法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但据近年来,我们相继在盖德、浔中和葛坑等乡镇四座唐墓中,出土了8件青釉器物,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1974年在德化往盖德公路五公里处的路旁断崖的土坑墓上,采集了陶瓷盘口壶、双耳罐和碗各一件。盘口壶,口径15.2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25.2厘米,器形为盘口、广肩、平底,双复系对称立于肩上,可称为双复系盘口壶,釉色呈酱色及红褐色,口、腹施釉,器下部露胎,釉多脱落成班驳状,胎质灰白、松脆。双耳罐,口径9厘米,底径7.5厘米,通高12厘米,直口,唇微外撇,双耳,假圈足(稍内凹),呈灰黄色,器表下部及底露胎,露胎部分呈黄褐色或红褐色,胎质灰白,松脆。碗,口径19.7厘米,底径9.5厘米,通高6.5米。敞口,唇微外撇,假圈足。青釉泛黄,内外施釉,近碗底及假圈足露胎,釉多脱落,碗底留有5个支钉痕迹,灰白胎,质松脆。

德化瓷器

同年葛坑乡富地村苏美塔在大按白叶垅盖房子时在距地表深4公尺处发现一土坑墓,出土青釉碗二件,发现时两碗对口相扣。两碗一大一小,大者口径17厘米,底径6.5,通高6.7厘米。敞口,唇微外撤,假圈足稍内凹,碗内及碗外上部施釉,碗外下部及底露胎,釉为深绿色,滋润肩光泽,碗壁有五道竖压印纹(碗内为凸纹,碗外为凹纹),灰白色眙,碗内底部有6个支钉痕迹。小者口径12.7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4.5厘米。敞口,唇外卷,假圈足稍凹,青釉,光泽正如上述大碗。碗内及碗外上部施釉,碗外下部及底无釉,灰白胎,碗内底部有4个支钉痕迹。

1976年1月间,浔中镇浔中村尾糍墘群众开山造田时,出土了2件青釉碗,1件口径16厘米,底径9厘米,通高5厘米。另一件口径15.5厘米,底径8.5厘米,通高4.5厘米。两件器形相同,均为敞口,直唇、假圈足。释色为淡绿色,施釉不均匀,两件均脱釉,其中一件釉脱落殆尽。碗内底部均有一道圈凹旋纹。均为灰白色胎,碗外假圈足表面有5个半圆形钉痕迹。同年在浔中镇土坂村公路断崖中发现1件双耳盘口壶,口径13厘米,底径10.5厘米,通高26厘米。盘口,鼓腹,颈下左右各有一耳对称立于肩上。属青釉,呈桔红色和酱色,口、腹施釉,腹下及底露胎。腹部表面有酱色横道纹饰,此横道纹应是和表面凹凸不平,施釉和烧成后形成有关;似不是特意加工的。从器表、里凹凸不平看来,应是用泥条叠制法制成的。制造粗糙、厚重。

上述出土的唐代器物均属青釉系统,但釉的色调不完全相同,有深绿、浅绿、灰黄、桔红、酱色等。这些青釉瓷器的器形有双复系盘口壶、双耳罐、假圈足碗等。大多数器内及上部均施釉,器下部及底露眙,釉层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现象。以素面为主,极少数有压印纹和横道纹。均为轮制,仅其中一件为泥条叠制。青釉碗的器内及假圈足表面,留有支钉痕迹,说明是支烧(正烧)的。胎均为灰苫色,质松脆。上述青釉器,其造型和釉色,均和福建历年出土的东晋南朝和唐朝的青釉器的风格类同,且更接近于唐代。同时,近几年来,在德化古窑址的普查中,在盖德碗坪仑、浔中墙坪山、太平宫和汤头的西墓丘等窑址中,也采集到一些具有唐、五代风格的标本。上面种种的事实也为探索德化窑的起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德化瓷溯源(上) 下一篇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双语)中国茶文化
thechinesepeople,intheirdrinkingoftea,placemuchsignificanceontheactof'savoring.''savoringtea'isn...
云南凤庆香竹箐古茶树初论
摘要:云南凤庆的先民们在优越的地理环境中,栽下的香竹箐古茶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栽培型最粗壮...
[ 民 俗] 彝族隔年陈茶
彝族集中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而云南省是全国彝族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根据...
正统英式维多利亚下午茶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公元1840年,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就意兴阑珊、百般无聊,心想此...
西藏高原茶文化共构中华茶文化大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