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艺术家生存百态:艺术市场有点崇洋媚外
海归艺术家生存百态:艺术市场有点崇洋媚外
2013/9/18 11:52:01 金羊网-新快报
数据显示,40岁以上油画、雕塑艺术家拍卖排行榜”TOP10”中,近半画家均为“海归派”。反映出海归画家渐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宠儿。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崛起,中国画市场先行,令这些油画家产生心理落差,认为在异国他乡没学术土壤,加上岁数渐大,开始有了落叶归根的念头,因此纷纷回流。“墙外开花墙内香”,海归画家渐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宠儿。2012年春拍报告显示,“40岁以上油画、雕塑艺术家拍卖排行榜TOP10”中,近半画家均为“海归派”。“海归画家”吃香的现象在艺术市场中愈发明显,但也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海归艺术家为何能掀起一层层的市场高潮?其能量到底是什么?不少画家希望回国参加主流展览“李叔同、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傅抱石、吴冠中、赵无极等早期海归派的艺术市场早已确立,堪称整个行业的风向标”。在广东省拍卖协会会长雷敏看来,如果海归派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全部淡出,文化魅力与精彩程度将大打折扣,“绝对黯然失色。”而就当下而言,回归的画家中,有的已经获得国内的教授职称,有的重回画院等美术体制,有的通过著述等途径开拓新的市场。他们将重心完全移回来,每一年只会回海外一两个月,他们既在国内的学术圈中得到认可,又能接到博物馆、美术馆的“订单”,同时在海外市场上作品价格又很高,获得普通画家难以企及的成就感。但这并不是海归画家的主流。不少画家自去海外后,几乎都在画商业画,随着年龄增长,希望回到中国参加主流展览。在艺海堂画廊总经理吴国强接触的海归画家中,大多数有学院背景,早年就是知名的画家,他们长期学习技法,正统的扎实基础使他们在国外如鱼得水。“国外市场很现实,只认好作品,作品不好的,名头多大也没用。”吴国强认为,这对初来乍到的中国油画家反倒是有利因素。他发现,能在海外市场被认可的中国艺术家也都有学院背景,并且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受追捧需“绝活”也需推手谈到职业画家回流话题必然要提陈逸飞,他的回流是具有时代性的高度回流。原来,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香港公司为陈逸飞运作市场,1991年香港佳士得[微博]推出一件《浔阳遗韵》时,估价不过50万~60万元,后来美国运作团队给予压力,一下子就令其作品价位达到百万级别。而在当时,中国内地画家譬如刘小东的作品价格不过几万元。“1997年时香港曾有一批画廊倒闭,在市场化充分后又‘翻生’了,就是因为他们早期低价买入了一批这些画家的作品。”熊斌透露。“可以说,艺术史也是艺术赞助人的历史。” 叶光华坦言,当艺术赞助人用重金买天价的同时,也会在学术上“做一些事”,比如在国内外的非官方展上做一些宣传。因此,不少艺术家在国内市场的行情已经基本体现了他们的学术价值。“近几年,不少画家作品价格直追在美国的价格。”叶光华说,这与国内油画相较早几年有所上扬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海归画家”的作品为何被国内市场接纳?叶光华认为,与曾经在海外“镀金”不无关系:“一般收藏者会觉得曾在海外待过的画家作品的卖相很好。很多海归画家都会走‘唯美路线’,以适应一般消费市场的需求。”熊斌认为,在国外有市场的中国画家,必须有专业的团队作为推手,去进行成熟的商业化运作,而画家本身要有“绝活”,要带有中国民族风格,代表东方文化现象,而不会刻意迎合外国口味。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地位在世界的崛起,同时势必让具有中国文化的图式影响全球。“他们同样也受中国市场欢迎,就是因为其作品已经经过市场的考验,作品有功力,很唯美,而且有国际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