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青山富了农——凤冈县茶产业发展素描
日期:2013-07-10 浏览:622次 
绿了青山富了农——凤冈县茶产业发展素描

  位于遵义市东北部的凤冈县曾经是国家级的贫困县,西部大开发之后,凤冈县一直坚持发展绿色产业,从传统农业直接过渡到了生态农业,并获得了“富锌富硒有机之乡”的称号,叶更是从零知名度到领回了四十多个国家级的奖项。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凤冈县现有园35.21万亩,投产面积15万亩,分布于全县14个乡镇,覆盖群众20余万人,种植有20余个品种,树良种化率达到80 %以上。经过认证的有机园面积3.18万亩,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生产基地。2012年全县叶产量1.5万吨,综合产值达18亿元,产业已经成为凤冈的重要支柱产业。走进凤冈海之心,中有林、林中有林相间,风景如画。

  有机“突围”之路

  凤冈,肥沃而神秘的富锌富硒土壤孕育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富锌富硒有机。在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的农户都知道,哪家的园被评定为有机园之后,叶的价格就要比普通叶贵上好几倍。

  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魅力黔公司的总经理金祥生本是湄潭人,由于凤冈叶的发展势头在2000年以后正逐步强盛起来,加上凤冈又有着独一无二的富含锌硒的土壤,出于多方面考虑,于2007年与几位股东商议后在田坝成立了现在的公司。现在公司共有叶基地800余亩,并投资200余万元购进了各种机器设备120余套,年生产成品茶200余吨,年处理各类青1000余吨。

  据了解,凤冈田坝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江浙商抢购,成为龙井、碧螺春的上好原材料。在凤冈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种植习惯,而且符合凤冈“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尤为重要的是兴民富,能为广大农民建立稳定、长效的增收产业。田坝村就是让凤冈人最早实现梦想的地方,为首批全国绿色小康村。在采访中,金祥生指着脚下的土地对记者说,这里缺水,土质疏松,种什么都不行,唯独种好。还在上个世纪末,村民们在两位当地能人的带领下,种下了数百公顷园,2003年,其中的近200公顷园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这也是凤冈县发展富锌富硒有机的始发端。

  时间在推移,田坝村的叶也在数倍增长。金祥生向记者介绍说,整个田坝村60个村民组不过近一万的人口,该村就有2万8千亩的土地在种植叶,人均近3亩园。而这其中又有1万8千亩经过认证为有机园,永安镇共有3.08万亩有机园得到了认证,田坝村就占了一半以上。在这里,农民人均收入8000多元,而其中95%的收入都来自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已经有国营厂在种植和经营叶,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步入大发展的阶段,不仅规模在逐渐壮大,品质也在不断提升。金祥生说道:“在这个村里,只要是能排干的储水田都种植上了叶。”加上园面积,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5%。为了让生态得到保护,还有^***成立的执法队每天在园与街道上宣传。在2000年初的时候,^***就决定把当地的污染企业全部搬出,生产标准得到了提高,杀虫、施肥、加工、仓储、运输等流程都是按照有机的标准来进行。正因为如此,田坝村不仅成为了中国西部“海之心”,更是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有机生产基地之一。

  田坝村新民组的周中举2003年的时候就开始种了,并在两年后修建了全组最大的一个沼气池,不仅给自家的10亩园提供了肥料,还在家里安装了沼气灶和沼气灯,沼气池的显示器上满格时能够足足用上一个周。最近两年,周中举与当地的一家叶加工厂签订了收购协议,现在一亩园每年最少能收入7000多元,每年家里光是靠园就能够收入5万多元。加工厂还出资在园里安装了6个摄像头,为了杜绝在园里乱施肥、乱打农药,现在在加工厂里就能直接监控到园的情况。周中举的儿子在电脑前打开监控摄像,一边给记者介绍自己的园,一边说道:“以后公司要在园里安装20个摄像头,负责邻近10家农100多亩的园。”

  “因为使用有机肥种植叶,所以叶在生长起来后外形上显得有点‘瘦’,分量也就小了,产量就降低了,所以当地老百姓开始很不理解,但是看到购买有机的商家越来越多,才觉得提升叶的品质是有好处的。”凤冈县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安清在2007年的时候正在田坝村当村支书,他回忆说,“那几年,村里大力发展有机种植,老百姓还是找了点钱的,当时村里就2000多户人家,而摩托车就有1300多辆。现在呢,货车、小汽车基本上都开进了农户家中。”

  如今,田坝已成为一种模式,并在整个凤冈县得到推广和发展。

  前卫理念 创造种新模式

  采取什么样的叶栽培方式,既能推动新农村建设,又能提高叶单位面积产量和内在品质呢?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又好又快地发展叶产业,确立贵州绿茶大省的地位尤为重要。凤冈县叶协会会长谢晓东认为:凤冈县最近几年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的“猪—沼——林”生态建园模式应该是一种最佳模式,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猪—沼——林”生态建园模式,就是以农户为基本单元,以发展叶为核心,以建沼气池为基础,以生猪养殖为辅助,实施改厨、改灶、改厕和在园中有计划地配套植树。通过生猪产生的粪便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池中产生的沼气用于做饭照明,沼液沼渣用于园。通过这样一种循环链,达到生猪、叶双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提高园单位面积产量,关建是施肥和用肥的选择。什么样的肥料既节约成本又是高效的有机肥呢?凤冈通过园的对比试验,发现施用沼液沼渣的园,芽头饱满、壮实、均匀,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以上。按这种建园模式,在园中有计划地配套种植桂花、杜仲、板栗等经济林木,构建林中有中有树,林相间的相对封闭循环生态系统,使采林之精华,林吸之灵气,以养猪促进叶发展,以叶收入巩固生猪产业,达到叶、生猪双增收的目的。

  “猪—沼——林”在凤冈县蜂岩镇得到了集中展示,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该镇现有园面积40000亩,已经过认证的有机园就有7500亩。在该镇的巡检村里,1000多户村民中有700多户、近5100亩园在发展“猪—沼——林”的生态循环经济管理模式。

  黔韵福生态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林早在2008年便看中了这片“宝地”,并在这里创建了现在的公司。全村6000多亩园中,就有2800多亩属于该公司的叶基地。罗林说:“要稳定农村劳动力,必须增加他们的收入,并且要有产业留住他们,种、养猪就能将农村的劳动力留下来。叶喂猪就是在有机饲料中混入定量的叶边角料,猪吃了混有叶的饲料便来精神,不仅增加了猪的瘦肉量,也增强了猪的免疫能力。叶喂猪后改变了猪肉的肉质,经过检验,增加了普通猪肉三倍以上的维生素c。”如今,罗林的公司还注册了“黔猪”的商标,每年光是喂猪就能有200多万的产值。现在已经在遵义市区积极联系专门经营“叶猪”的饭店。

  富了公司、不忘农户,今年年初,罗林还专门到湄潭县购买了母猪崽,村里凡是发展“猪—沼——林”的农户家每户送两头。罗林还修建了8栋黔北民居农户管理住房免费提供给管理人员居住。现年40岁的陆恩常以前一直在外打工,五年前回到家乡后就把自己家里的20多亩土地流转给了公司,并成为了公司里的园管理人员,负责给园除草、施肥和采等工作。陆恩常说:“公司每月补助我500多元的管理费用,每年养猪的纯利润还有1万5千多元,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园管护工资和饲养家禽的利润,每年我家就有5万多元的收入。”

  如今,整个巡检村建立了规范化生猪养殖场9个,修建了沼气池27个,铺设沼液输送管网7000多米。在罗林公司的生猪养殖场里,记者看到了一辆特殊的“货车”,在货车的车厢上放了一个很大的铁皮罐子,罗林介绍说,这是去年5月份的时候,县^***奖励给他们公司的沼渣、沼液抽排设备,现在已经获得了两台了。养殖场里的沼液能够直接输送到园,但是很多散户家中没能铺设管道的就只能把生物肥料收集到土地上,然后由公司派人去收购,而这样的抽排设备无疑为收集肥料帮了大忙。

  凤冈在实践中探索了“猪—沼——林”生态循环建园模式,不但提高了叶品质,同时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增加了群众收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在全县形成“中有林,林中有林相间,行有树,树中有花”的生态园独特格局。

  叶改变凤冈

  凤冈近两年来因富锌富硒有机而声名远播。而不为人知的是,早在2006年初,国家质检总局就将凤冈富锌富硒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地^***对这一荣誉极为珍惜,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凤冈叶并未使用“地理标志”的标识,就是担心相关的市场管理跟不上来,把这辛辛苦苦树起来的牌子弄砸了。

  谢晓东认为,凤冈锌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这对后来全县发展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使凤冈锌硒品牌形象首次得到统一提升;另一方面,在申报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标准为凤冈叶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凤冈始终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无标建标”的原则,在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不仅制定了“凤冈县有机园管理”等办法,而且尤为注重“凤冈标准”的建设。凤冈以标准为切入点,站在食品安全的高度,着眼于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凤冈标准”的建设。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凤冈人的精明与务实。

  据了解,凤冈在上世纪畅销江浙一带时,只能是原料输出,作为“味精”成为品牌“殖民”。2005以来,凤冈因时因事连续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事活动,成功地宣传了凤冈和凤冈锌硒,凤冈因而走出县门、因而获得人气、获得信息、获得项目和获得客商。进入21世纪,凤冈叶以“锌、硒、有机”三合一的独特品质,显示了强大的市场生命力,成为进军市场的法宝,实现了“黔出山”。2012年,贵公司与欧盟签订了3万公斤的“绿宝石”绿茶出口销售合同,国外市场进一步得到开拓。2012年,是凤冈业从“做大”到“做大做强”转型之年,这一年,凤冈业不仅在招商引资上再创新绩,园规模、叶加工能力进一步夯实,而且在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凤冈在群万千、品牌林立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凤冈不再是品牌‘殖民’,而是在创业中创新,在创新中托起了凤冈品牌。”谢晓东感慨地说道。

  从凤冈县叶产业发展大事记中可以看到,1949年,凤冈县叶年产量仅为1.7万斤。经过60多年来的努力后,如今凤冈县共有叶加工厂178家,其中规模企业35家,有机叶加工厂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年加工能力1.7万吨以上,加工的类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其中以加工绿茶为主。

  安清向记者介绍,凤冈县于2007年4月被贵州省财政厅列为全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同年8月,被财政部列为贵州省唯一的全国试点县。该县积极向上争取各项发展资金,以实施产业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产业。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争取财政支农资金8450万元,累计整合各类支农资金84626万元。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有力推动了凤冈县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使凤冈叶面积快速发展到现在的35.21万亩,其中2012年完成新建园4.01万亩,计划在“十二五”期末实现人均1亩,达到50万亩。

  近年来,凤冈业在基础脆弱的条件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次又一次冲击,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神速发展,创造了名不见经传到国人知晓的奇迹,创造性地完成了以“中国锌硒有机之乡、中国名茶之乡、贵州三大名茶”等为代表的诸多业绩,正如凤冈县委书记覃儒方在《叶改变凤冈》一文中断言和预测的那样:一个因叶而有话语权的凤冈,一个因叶而改变的凤冈,一个因叶影响着并正在继续影响,一个因叶骄傲着并正在继续骄傲,一个因叶梦想着并正在继续梦想,一个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叶大县、绿茶强县——凤冈,就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丫丫113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七点”融会贯通 两岸茶市称雄—.. 下一篇河南固始县:推广机械化采茶 促..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邦崴茶王节——举世既无双 尊为茶树王
已经多月未曾下雨的澜沧地区在3月16日降下了绵绵细雨,与其说是雨,不如称之为甘露,因这片土地已经开...
邦崴茶王节——举世既无双 尊为茶树王
已经多月未曾下雨的澜沧地区在3月16日降下了绵绵细雨,与其说是雨,不如称之为甘露,因这片土地已经开...
冰岛古树茶——水月沧江
水月沧江品感:(2010年春开汤)   第一泡,入口,独特的香于整个口腔,很张扬的香,茶汤含嘴里,香...
茶之性——靜
茶樹生於山野,穉山川之靈氣,聚天地之精萢,被人們視為“草木之靈者”,備受鎟愛。唐朝杜牧更有詩雲:...
走进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茶园——景迈芒景
天下产茶的地方当然很多,大多叫茶园。就算称为茶山,也不过是山上的茶园,种着齐胸高的茶树罢了。而到...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