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太湖孕育的茶仙子(寻访中国十大绿茶之四)
采碧螺春
碧螺春是最鲜嫩的绿茶,这茶出产在太湖最美的地方:苏州市吴中区。
我连续3个春天到苏州吴中区探访碧螺春,前两年是初春,此次当春末,碧螺春的嫩芽和炒青刚刚卖完。茶山上的杨梅开始绽红,枇杷树上挂满青青的果实,果树下的茶田枝繁叶茂。一位茶农笑吟吟地说:“今年春茶卖得好,这段时间,忙完了春茶,刚好喘口气。等到5月底,杨梅上市,6月中旬,枇杷就成熟,又要忙啦。”
正在茶山踏访时,遇到了吴中区农业局局长刘龙俊。他说:“碧螺春茶应称全名:洞庭山碧螺春。此茶只产于苏州市吴中区的东山和西山,是这里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生长环境和特殊的炒茶工艺,成就了一品佳茗。1998年3月28日,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这是中国首件地理标志商标。从2002年12月9日起,洞庭山碧螺春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制作工艺也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香沁出碧螺春
喝过碧螺春的人,都说这茶有花果的幽香。前年,当我第一次来到碧螺春原产地时,对此才恍然大悟。
那是初春时节,一到太湖湾中的东山和西山,顿觉清风拂面,幽香扑鼻,数不清的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云遮雾绕的碧螺春茶山上,星星点点的白色枇杷花下,茶树新芽绽放。天王坞茶果专业合作社经理沈四宝介绍:“枇杷花期长,从去年10月开到今年3月,整个冬天碧螺春都沁在枇杷的花香里。”放眼望去,枇杷、杨梅、甘橘、青梅和石榴等果树,间作于郁郁葱葱的茶树间。
洞庭东西山林深树密、山谷深幽,花果树覆盖率在30%左右,长年云雾缭绕,四季花果飘香,果树冬天为茶树遮蔽霜雪,夏天又为细嫩的芽叶遮挡骄阳,长年生长在一起的茶树与果树枝丫相伴,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香沁由此而来。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超凡脱俗的自然品质,被誉为“茶中仙子”和“天下第一茶”。一位外国诗人如此赞美洞庭山碧螺春:“从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
喝碧螺春很优雅,不用像其他茶那样边吹边喝,因为碧螺春茶叶会沉底。对此颇有研究的茶叶专家王梅农认为:这与碧螺春独特的炒制工艺密切相关。在炒制揉捻时,碧螺春茶叶细胞砾碎率较高,泡茶时,营养成分浸出率高。因此,碧螺春十分娇贵,只能3至5泡。
碧螺春外形与人们传统观念中茶叶的样子相差太大,不是龙井、毛尖那种翠绿油亮的颜色,而是披满白毫,并且白毫越多品质越好。泡碧螺春要先倒水后放茶叶,随着嫩芽茶叶徐徐沉入杯底,瞬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展开的碧螺春芽叶,仿佛天上的翠云浮动,经过三四分钟,芽叶全部展开,碧玉色的茶汤和翠绿的芽叶交相辉映,浓浓的茶香夹杂着独特的花果香气扑面而来,仿佛水面一叶小舟上,坐着高绾发髻容貌清秀的年轻女子,婉约不失娇媚,淡然不失尊贵,少了粉饰的雍容,多了天然的淡雅。舟畔一派湖光山色,醉人心脾。这就是碧螺春文化独特的魅力。
康熙钦定“碧螺春”
从前,民间将碧螺春茶称为“仙鹤传种”、“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当时的江苏巡抚宋荦进献此茶,康熙饮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但觉茶名不雅,遂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为由,钦定茶名“碧螺春”。
历代文人墨客赞誉碧螺春的题咏不胜枚举。清代诗人李慈铭曾做《水调歌头·碧螺春》:“谁摘碧天色?点入小龙团。太湖万顷云水,渲染几经年。应是露华春晓,多少渔娘眉翠,滴向镜台边。采集筠笼去,还道黛螺奁。龙井洁,武夷润,岕山鲜。瓷瓯银碗同涤,三美一齐兼。时有惠风徐至,赢得嫩香盈抱,绿唾上衣妍。想见蓬壶境,清绕御炉烟。”
此词盛赞碧螺春兼具龙井、武夷、岕山三大好茶之美。其实,洞庭东西山种茶、制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已有千年历史。在唐代更已闻名,最早的记载见于《茶经》。陆羽在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3月与好友刘长卿一起到太湖西山考察茶事,在水月寺旁的墨佐君坛边采茶品茶。从此,碧螺春茶的前身——水月寺的小青茶被唐宋两代列为贡茶。
清末著名文人龚自珍赞曰:“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百年来,洞庭山碧螺春获得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南洋劝业会优等奖等荣誉,1954年日内瓦会议及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都以碧螺春作为国礼相赠。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名满天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