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深山出了个“茶叶村”
早上6点半醒来,我们尽可能加上防寒的衣服,收拾行囊,草草用了早餐便从合肥乘车出发。
我们前往的是位于大别山地区的太湖县北中镇。太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最西北端的北中镇位于皖鄂两省四县交界处,平均海拔约500米,全镇37000人,耕地只有18000亩。
这里的山路四百弯
中午,汽车驶出县城,往北几公里之后,就进入了连续的弯道,一边是悬崖,一边是陡峭的岩壁,好在路面十分平坦,都铺上了水泥,远远望去就像条盘在山间的巨龙。
县宣传部的同志介绍,北中镇离太湖县城约90公里,有400多个弯,过去北中人去趟县城要花5个小时,2010年211省道太湖段百里至大山公路改善工程完工后,乘客运班车最多只需3个小时。
和茶农一起捡茶籽
我们的第一站是有“太湖茶叶第一村”之称的北中镇望天村。
望天村紧邻湖北英山县,放眼望去,群峦叠翠,山坡上,山脚下,山谷间,全是修剪整齐的茶树,一幢幢别样的村民新楼点缀其间。
下午4点半,这里已日薄西山,风变得格外的凛冽,前天的一场雪,给青色的山峦戴上了一顶洁白的雪冠。
寒冬,并不是采茶的季节。茶园里却能看见,三三两两的村妇提着竹篮,弯着腰,一只手伸到茶树下,不停地寻找着什么。 62岁的郝金华大妈告诉我们,她们在捡茶树掉落的茶籽,趁农闲赚些外快。
这是最简单的劳作,我们上前帮忙,花生米大的茶籽呈深褐色,隐藏在枯叶覆盖的土壤里,只能凭手摸,一个小时下来,指尖被粗糙的叶子擦得生疼,手指冻僵了,腰也挺不直了。
1500亩荒田变茶园
48岁的望天村新屋组村民吴小菁正捡着茶籽,她全家9口人,有约6亩田地,过去靠种稻、养猪维持生计。
“山里缺水,野猪又多,种稻子,产量低,还常被野猪糟蹋,”吴小菁告诉我们,过去一家人非常艰苦。
3年前在当地^***的引导下,吴小菁家将6亩田全部改种茶树。如今吴小菁家仅茶叶的年纯收入就有2万元。
望天村总支书记吴正东介绍,望天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发展茶叶种植,但发展一直较缓慢。2007年,在县委县^***的连片扶贫开发战略中,望天开始确立茶叶种植为本地区支柱产业,村两委出台了3条“土政策”,即:农户新发展茶园,每亩补助整地经费200元;每亩补助尿素50斤;每斤茶种2元,村里补助1.5元。通过政策的引导和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目前望天总茶园面积达六千余亩,年产干茶约960吨,平均亩产值3300元左右,是粮食作物收入的4倍以上。“现在,全村85%以上的山块、田地种的是茶叶,过去抛荒的1500亩农田得到复垦成为茶园,全村700余户家家种的是茶叶”。
2010年,望天村被授予省级“茶叶种植重点专业村”称号。
想打太湖茶叶品牌
下午6点多,我们来到了位于望天村的望天惠民茶厂,约400平方米的厂房里,摆着近10台茶叶粗加工设备,这是当地最大的一家茶叶粗加工工厂,一年能加工毛茶360吨,当地像这样的粗加工茶厂已有12家,但仍不够满足市场所需。
茶厂的负责人吴承远是当地的茶农,今年初和另外两名茶农合伙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这家茶叶粗加工企业,买设备花了7万多元,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为他们节省了约1万元,吴承远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尽快建成一座精制茶叶加工厂,打太湖自己的茶叶品牌,“现在还只能出售半成品和原材料,利润的六七成拱手送给了别人。 ”
品牌也是生产力。走精加工道路,树立标准意识,打造品牌农业,望天正从茶叶产量第一村,向茶叶强村探索迈进。
翻土、采茶都用上了机械
上午9点,35岁的北中村民吴敏,开着崭新的卡迪拉克带着我们参观他的茶园。
这个戴着眼镜的大专生,学的是会计专业,多年前从北中镇供销社下岗后,他没有像其他的村民一样走出深山闯荡,而是把根扎在了大山里。他看到了大山蕴藏的巨大潜力。 2007年,他开始在大山里养有机猪,由于猪粪污染严重,又找不到处理的好办法,于是在2009年底,他呼应镇里发展茶叶致富的号召,租了600亩田地种植茶树,3年来总投资约300万。
吴敏的一处茶园坐落在北中镇国家级茶叶新品种示范基地,这是山区少见的一块四面环山的平地,有300亩,一条两米宽的田埂将茶园一分为二。
吴敏的茶园有些与众不同,茶树种得稀疏,像是种树,每隔一二十公分种一株,园的四周还种了一圈广玉兰,西边还有一片李子园。茶园分成数块,都立了水泥牌,正面写着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背面注明示范品种:皖茶91、石佛翠、舒茶草等等。
谈起茶经,这个种植茶叶不到3年时间的年轻人滔滔不绝,“我搞的是高端精品茶,都是农业部门研究出的新品种,传统的茶树5株能采一斤茶,新品种茶三四株就能采一斤茶。像石佛茶、龙井长叶,在国内所有的茶叶当中氨基酸、茶色素含量最高,上市后的价格能达到七八百元一斤”。
利用科技,茶叶的价格上去了,同时成本也降了下来。与当地传统的茶叶种植方法不同,吴敏的茶园里翻土,施肥,采摘等等,全部用机械,每亩成本1500元,较传统的种植方法降低了500元。
“另外,我的茶叶用的都是有机肥。我养了70头母猪,一年产猪粪1.2吨,加上生下的猪仔产的猪粪,足够供应整个茶园所需”,吴敏介绍说:种植的广玉兰、李子树开花的时间正好和春茶上市的时间吻合,抽出的嫩芽能吸附广玉兰、李子的香气。
山里相比城里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而科技是最好的致富途径。
吴敏看准了这条绿色的科学发展道路。他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科技示范效应,带领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思考感想】科技引领致富路
北中镇因解放初期北桐区苏维埃^***中心县委而得名。
近年来,在党的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山区的交通、通信日益进步、发达,大山的阻隔正在慢慢消退,正逐步展现出它巨大的后发潜力。
种茶大户吴敏的实践说明,山区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积极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了国家的政策大力支持,当地干部的积极引导,大户的示范作用,以及广大群众的艰苦奋斗,我们相信北中的“茶经”一定会越唱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