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迷”热衷发明电热工夫茶炉 四年获五项国家专利
日期:2012-10-10 浏览:313次 
“工夫茶迷”热衷发明电热工夫茶炉 四年获五项国家专利

日前蔡松华在作坊中向记者介绍获得国家实用型设计专利的软体出水管炉。 黄春生 摄

  随着使用方便的电磁炉、煤气炉等的普及,如今潮州人鲜见用红泥炉煮水泡茶的。近日在朋友家偶然见到其用红泥炉煮水时,记者立刻被这古朴的炉所吸引。仔细观察,记者才发现,这个缩小版的红泥炉,烧的并不是炭而是电,是一把新型的红泥电热炉。虽尚未品茶,但这红泥炉、红泥水壶,以及盘中的朱泥壶、朱泥小杯,已让满室韵浓浓。

  惊奇之下,记者忙询问这个电热红泥炉的来历。原来,这竟是枫溪区槐山岗村一名“工夫迷”的杰作,记者还获悉,该迷已发明了五款获得国家设计专利的炉。10月6日,记者循着线索来到这位“工夫迷”蔡松华的家,听他讲其与工夫炉的情缘。

  灵感:泡工夫泡出来的创新

  一落座,自然是先泡工夫。水沸了,蔡松华抬手从电热红泥炉提起红泥水壶,往朱泥壶里冲水。刮沫、烫杯、斟,蔡松华享受着冲泡工夫的每一个细节。

  “潮州工夫,讲究的是冲泡品茶叶要好,具也马虎不得。”今年40多岁的蔡松华告诉记者,他自小就是一个“工夫迷”,特别喜欢泡茶的悠闲劲儿。以前潮州人泡茶,总用个红泥小炉煮水,再用朱泥壶、杯沏,一色的红泥制品,很有泡茶的意境。但传统的红泥炉,都是烧炭的,既费事也费时,对于讲究方便的现代人而言,的确不够方便。如今,多数人家都用上电磁炉等煮水,很少有人用红泥炭炉烧水泡茶了。“何不借鉴这种红泥炭炉的外观,把内里改造成电热壶,这样既用起来方便,也更贴近泡工夫的意境?”心里有了这个念头之后,蔡松华就找了个搞电器的朋友一起研究。2008年底,他终于设计出第一款电热红泥小炉。

  在蔡松华家的陈列柜里,记者看到了这个第一代的电热红泥炉:一块10来寸大的黑色板上,一端是一个红泥炉,炉前还有一尊蹲坐着煽风的童子像,十分古朴。蔡松华说,这款电热红泥炉面世后,得到众多功夫爱好者的热捧,也给了他继续发明的动力。

  发明:实用工艺炉屡获专利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尝试,蔡松华又根据潮州人泡工夫的习惯,对电热炉进行各种改造。潮州人泡工夫讲究水温要高,蔡松华就设计出一种无极调节炉,使壶里的水能保持高温又不会持续沸腾,避免水烧成有害的千沸水,水温又足够冲泡叶的香味,还能比一般电热炉省下50%的电量。潮州人泡工夫的煮水壶小巧,为了加水方便,蔡松华就在炉上加装了软体出水管,还把出水口设计成一把朱泥壶,看上去更为古朴美观。

  “我设计的炉,比较贴合我们的泡茶习惯,也讲究把日用品工艺化,凸显潮州文化的悠闲韵味。”蔡松华告诉记者,他给自己发明的炉取了一个“陶然炉”的名字,就是提醒迷们要带着闲适欢乐的“陶然”心情来泡茶。凭着这一股子对工夫的热情,蔡松华从2008年涉足电热红泥炉设计开始,四年来已经设计了不少款式各异的炉,其中无极调节炉、软体出水管炉等五款获得了国家实用型、外观型的设计专利。

  在蔡松华家采访时,他的手机不时响起,是一些爱好泡茶的人找上门向他订购电热炉。一位上海的迷,一下子就和他要了12套红泥小炉。蔡松华告诉记者,他设计的这些复古电热炉,不仅在潮州本地得到追捧,在福建、江西、上海等地也开始受到青睐。

  心愿:用炉记录潮州古风物

  虽然手头已有几项国家专利,但蔡松华仍未停下创新发明的脚步。“最近我正在设计一款新的电热炉,外观准备设计成潮式大灶的模样。”他告诉记者,目前雏形已做好了,但是具体的细节还在琢磨中。

  问起为何想将炉设计成大灶的模样,蔡松华笑了笑解释说,他是想把一些日渐淡出当下潮人眼中的东西,用炉记录下来,给下一代潮州人留下一些记忆。“潮州人泡工夫的习惯早深入骨髓,是永远不会变的,炉自然也会一直有存在价值。但是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的许多东西,像大灶,年轻点的潮州人可能见都没见过。”蔡松华说,这些东西承载了潮州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他要用炉记录下这些带着历史记忆的潮州风物,让这些记忆得以传承下去。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丫丫113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预防手足口病的消毒方法 下一篇云南农科院成功培育普洱茶新品种..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绍兴农民发明采茶机,1人可顶5人用(图)
昨天,(绍兴)嵊州市长乐镇农民钱争光新发明的微型采茶机,在茶园进行试采获得成功。用采茶机械采摘龙井...
功夫茶具使用方法
茶有茶道,器亦当体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爱品茗,好茶道,也极重茶器,无意或有意...
功夫茶具图片
...
福州:陈郁榕品红茶说工夫
...
品牌茶企不热衷网络营销
...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