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通过中观经济分析,我们就能够看清楚人们面对的经济局势。 美国联邦没有中观经济政策,一方面因为国土面积太大,经济**地理复杂,不适合进行中观经济干预; 另一方面是美国**特点,对于美国人来说,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的,联邦不能干涉各州或者各地方的事物,所以人们自己主导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向。 日本进行中观产业政策,一方面是因为日本**集中的传统,虽然在二战之后,麦克阿瑟将军在控制日本期间,首先进行整体改革,打破天皇的“神话地位”,实施类似于美国的体制,但是按照日本的国家文化传统,集中的文化氛围难以打破。 更重要的是,虽然日本“二战”战败,但是日本人主要看到的是美国人太强大,而不是他们自己的集中体制不行,所以仍然希望继续集中体制。 另一方面,在“二战”之后,日本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片废墟。日本需要尽快找到“发展突破口”,实现国家复兴,因此就需要“举全国之力”,实施产业振兴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扶持关键产业的关键企业,以关键企业带动关键产业,实现整个国家的经济振兴。 比如说,二战之后,日本政/府看到录像机产业将成为一个市场前景巨大的产业,于是找来松下、索尼等企业,问他们愿意不愿意进入录像机产业,他们表示愿意,于是政/府就通过金融机构为这些企业进行资金支持。 这就是东京经济的形成,日本政/府的周围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周围是企业的由来。 1950年代初期,美国和日本企业都开始发展录像机。 当时的美国电视机产业巨头RCA的高层曾经下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在5年内发展出来录像机。 结果,让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录像机的发展和技术成熟竟然花费了将近30年。 在最初,美国在技术上领先,但是随着日本企业开发出低价的录像机,美国企业开始慢慢落后。 最后,美国人因为缺乏持之以恒的战略,败下阵来。 到1970年代末期,日本人基本上垄断了录像机市场。 JVC从一个很小的企业,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到20多亿美元的大企业。而RCA等美国电子产业巨头,因为在这个领域的投资失败而开始了衰落,后来被其它企业兼并。
  
  录像机产业是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代表,反映出日本产业经济振兴模式。 日本在非常穷困的时候,主要“举全国之力”做了两件事:1、当人们缺衣少食,挨饿受冻的时候,让所有日本儿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免费吃饭和读书,培养日本儿童的知识竞争力。 2、利用美苏对抗过程中,美国免费或者低价转移给日本的数万项关键技术,进行商业化应用和深入的研发,然后把更好的产品卖给美国人。 到197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日本从废墟上崛起30周年,日本已经形成了畅销美国市场的品牌集群。 而品牌这个词发源于欧美,在日本得到发扬光大,后来才受到美国的重视。 到了1990年代早期,日本人基本上把美国当作了“经济殖/民地”,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基础原料、基础技术、对美国人的原创内容进行仿效,然后生产出大量的高价产成品,卖给美国人,因此实现了日本的经济腾飞,以及日本国民人均馒头的急剧增长。 可以说,到1985年,也就是日本从废墟上崛起的40年,日本人以及从缺衣少食的饥饿状态,变成每家每户手里握有大量馒头的状态。 而且,日本的经济发展几乎没有耗费自身的自然资源,而是充分发挥人们的智慧而实现的。 所以,不管去过没去过日本的人们,只要是看过有关日本的文字和影像报道,都知道日本山清水秀,森林茂密。 而且,日本人均寿命长,反映出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 正是这种“经济殖/**/义”,对美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引发了美国经济界对于“美国经济空心化”的担忧。 与此同时,德国也对美国采取采取同样的“经济殖/民地”策略,侵蚀美国的中高端产品市场,让美国企业处境艰难。 因此,反映到**经济层面,就是美国作为苏联解/体后的唯一超级大国,也在迅速衰落。 因为日本德国的“经济殖/**/义”,美国国家战略的核心智囊布热津斯基哀叹:“冷战结束了,胜利的却是日本和德国”。
  
  1990年代中后期,虽然美国通过发展互联网经济,以及各个企业的国际化变革,把日本远远抛在后面,让日本的经济重新处于相对弱势。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不行了。 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对美国投资的失利,以及对美国的产业竞争力衰退之后,日本也检讨了自己的产业政策,并且制定了新的更加强有力的国家经济主导方向。 一方面,日本加强对国内的投资。 这时候的投资重点更加注重核心技术投资和文化发展投资。 日本通过加大对教育和尖端技术的研发投入,将资源聚焦在核心技术、关键“know-how”,以及核心产品部件上。 然后,通过“雁行模式”理论,给东南亚国家“洗/脑”。 把这些核心产品和技术卖给东南亚国家的加工厂,再由这些加工厂销售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市场。 比如说,中国出口美国的机电产品中,有大量的生产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来自于日本。 日本就通过这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实现高额的知识技术利润。 而且,在中国的运输市场,不论是汽车市场,还是高速铁路市场,日本的关键设备和核心零部件都在给日本经济创造出源源不断的高额技术研发利润。 也就是说,中国人在买汽车和铁路设备的时候,要付给日本人钱。 而在未来,人们在使用汽车和铁路设备的时候,需要更换这些关键零部件,就要付出更高的价钱。
  
  另一方面,日本进行立足于获得长远馒头的海外战略投资。 首先,日本的经济增长都是有日本本国的企业推动的,因此其大量的对外贸易盈余可以变成立足长远的国际战略投资。 从策略上,日本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因为“头脑发热”进行了大量的地产和艺术品投资,后来让欧美等国精明的商家“趁火打劫”,吃了大亏。于是,日本在教训中学习,重新调整投资方式,实现了立足世界的投资。 在微观经济层面,据说是日本的主妇掌握了日本的投资方向。 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日本家庭投资的国际化视野,是欧美国家的家庭都难以与其相比的。 同时,政/府和企业投资,则注重战略资源的掌控。 比如说,日本在国际资源矿产价格很低的时候,对外进行大量的资源矿产收购,保证了日本经济持续源源不断的受到低价资源的支持。 另外,日本进行大量的海外农业投资,现在海外屯田数目已经达到本土农田面积的三倍(根据非政府组织GRAIN数据),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世界粮食危机。 也就是说,即使世界上因为粮食危机而导致粮食价格暴涨,很多人会陷入挨饿的状态,日本也可以通过对这些海外“农田”的投资,实现日本粮食的“自给自足”。,
  
  日本产业成长,归根结底是对“人”投资,对“知识实力”的投资。 通过增强国民在国际上“挣馒头”的能力,实现日本经济的成长和国民富裕。 总结日本早期的中观产业模式,就是通过强化教育和技术商业化应用,推动关键产业实现国际化竞争优势,最初将美国市场作为自己的产品倾销地,或者说“经济殖/民地”,通过强化在电子产品、机械产品等领域的优势,等待“天上掉馒头”,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得到更多的馒头。 从1990年代开始,日本更加注重控制“馒头的来源”,通过尖端科技和关键产品的研发,牢牢掌握住国际产业链的利润源头,影响或者控制整个产业链,同时通过对海外的关键领域战略投资,包括对欧美关键领域进行战略投资,收购海外矿产等资源、占领粮食产地,并且指导当地农业的发展,实现“馒头的可持续供应”。 通过这些系统措施,日本的国际竞争地位日益稳固。
  
  顺便再说一下美国的“离散式”经济,为以后对“大机器”经济的宏观、中观、微观分析做个铺垫。 美国的“离散式经济”是由分散式整体所决定,而整体则通过法律所保证。 美国国会是立法机构,是法律的发源地,决定美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方向。 在美国国会中,众议院是公民“一人一票”的制度模式,人数越多的州就拥有越多的话语权;而参议院是”一州一票”的制度模式,每个州都是平等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大的集团可以通过“集中式“的经济模式,侵害大多数公民的合法权益。 而且,不管某个州有多大、多么重要,也没有一个州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压榨其它的州。对于重要的法案或者政策,只有通过参众两院通过才能实施,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人、每个州都受到平等对待。这样的制度安排的结果是,人人生而平等,州州地位平等。 然后,国会的决议在白宫得以实施,在法院得到保障。 这个在华盛顿总统对于平等理念的坚持和对于方案的灵活折衷而形成的制度,决定了今天的美国经济形态。
  
  这样的制度结构,决定了人们分馒头的方式。 比如说,在19世纪后期,洛克菲勒希望在石油行业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也就是在利润丰厚的石油行业里“独享馒头“。 但是,他看到找油井钻油风险高,无法形成垄断。 因此,他想到了后阶段工序,也就是炼油和输油部分。 于是,他创新了企业模式,建立了托拉斯,囊括美国市场80%的炼油和90%的输油市场的垄断企业。 也就是说,他只需要在炼油和输油工序“守株待兔”,就可以实现“天上掉馒头”的目标。 在洛克菲勒的榜样带领下,美国的垄断企业在短短十几年内席卷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垄断了接近90%的人民日常生活的商业基础设施。 这些垄断企业通过在每月每个人身上多赚1美元,就获得了大量超额的馒头,同时也使广大人民的馒头受到极大的损害。 西奥多 罗斯福上台后,根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带领当时还是弱小的美国政/府,以强硬的姿态对规模巨大的垄断企业开战,保护公平的**竞争,保护人民的利益。 在他的努力下,垄断企业开始被肢解,从此每一个垄断企业都会面对《垄断法》的威胁。
  
  “离散式”权/力结构形成“离散式”经济分布。 在**垄断,保护**竞争的环境下,美国经济领域充分体现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 只要你不打破法律的底线,只要你不严重危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你可以想出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手段,获得竞争胜利,享受竞争胜利带来的馒头。 于是,最聪明的企业家带领他们的知识团队,开始了与对手竞争的历程。 这些企业在国内竞争分不出胜负的时候,就把“战场”拓展到国外,通过在全球的竞争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尽可能打败竞争对手。 而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于是这些企业不仅在**上对人才进行竞争,更重要的是把“触角”延伸到大学。 越是竞争激烈,越需要把大学里的优秀学生吸引到自己的企业中,为自己未来十年的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而且,越是竞争激烈的领域,员工们的收入也就越高。 比如说,高盛等优秀的投资银行,员工分为富人和“有游艇的富人”两个级别。 而微软开创全员持股后,股权激励措施迅速成为高科技企业的标准薪酬模式。 因为没有股权激励的企业,很快被竞争淘汰出局。 就这样,美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中产阶级,也就是馒头集中在**中层(城市平民阶层)的“枣核型”**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馒头而斗争。 在二十世纪末,微软敢于和强大的美国**打官司,保护公司的完整性,就是为馒头而奋斗,竭尽全力保护馒头的结果。
  
  也就是说,虽然从表面上看,美国更强调个人主义以及企业家精神,这和日本通过投资带动经济成长的模式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但在根本上,美日是相同的,都是以提升国民竞争力为主导,通过提升民众的知识实力,以“民强”带动“国富”。 也就是说,培养起人们“抢馒头”的能力,然后到国际上“抢馒头”。 而中国的“大机器”经济的问题在于,大机器缺乏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然后赚本国人的馒头。 同时,由于“大机器”主导下的教育体制,导致人们缺乏竞争意识,更缺乏国际竞争力。 因此,中国企业只能给外国企业做“国际民工”,根本无法形成与国际企业竞争的能力。 所以,中国GDP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三,但是没有一个国际知名品牌,中国的人均馒头仍然在100名开外。 而且,随着“大机器”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人们也就变得更穷,接近馒头枯竭的临界点。 那么,这个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下面将分析大机器经济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探讨大机器经济对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文化和人们心态的影响。
  
  祝大家2010年新年快乐! 今晚我将继续码字,对大机器经济进行深入分析,算是用有意义的方式,迎接2010年的到来。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第一章节看得我深感认同~~因为我们正是处于这种尴尬的处境中!

轻描淡写人生味,品天地茗茶,品人生百味……
http://shop58591367.taobao.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