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而在生产导向型经济中,一定要了解老板的难处。 在世界上,每个人都很难啊。 生产导向型的企业规模大,盖了很多高楼大厦,其实老板也很难啊。 虽然老板坐着加长车、私人飞机、锦衣玉食、前吹后捧、左拥右抱,还有保镖保护,表面看上去很风光。 而且,老板们只要拥有了资源,似乎就拥有了一切,轻松地就可以获得他人难以企及的生活。 但是,人们也需要理解这些老板,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啊。 现在,我们再分析一下,这些老板到底难在哪里:
  
  首先,凡事有利必有弊! 比如说,生产导向型企业主要依靠的就是规模赚钱,那么规模本身也必然成为问题。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规模是老板的心理支柱,而这个心理支柱来得很不便宜啊。 人们总在说,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似乎规模大了就便宜。 其实,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其实真正规模大了以后,并不经济。 我们看看所有的世界级大企业,有哪个是低成本的? 可以说,不仅仅不是低成本,而且还是高成本、大规模的成本。那么,企业要能够Cover这些成本,就需要大规模的收入。 所以,最致命的问题是收入来源,从哪里获得收入。 没办法,生产从收入角度考虑,又又转回到了需求。 比如说,对于像汽车这样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的企业来说,当需求减少10%的时候,这个庞大的基础就会立刻变得非常虚弱,产生巨额亏损。当需求减少15%-20%的时候,这个系统可能就发生崩溃。GM破产就是这样,它的总产量并没有一下减少50%。 只需要20%的产量减少,价格降低,就能够产生巨额的亏损,最后资不抵债,然后破产倒闭,让所有股东的投资血本无归。 所以,规模成本是老板的第一难。
  
  老板需要让人给他分忧啊。 虽然说,老板在享受的时候,觉得独自享受比较好一些;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困难的时候,要求别人跟他一起分享困难。 前面说过了,GM因为生产导向型的经营思路,导致它的汽车从高溢价、到溢价、到平价,最后再到“劣质低价”。 这是生产导向型企业的普遍性问题。 为了Cover庞大的规模成本,生产导向型企业必须通过低价促销,实现自己的产品销售;而低价促销之后,利润进一步降低,哪个老板不心疼自己的利润呢? 所以,老板往往会通过 “偷工减料”的行动,来保持利润。 但是,这样又导致人们更加不买,然后企业必须更加廉价促销。 就这样,生产导向型企业必然要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规模成本是固定的,投出去的钱就已经成了“沉没成本”,没法像流动资金一样很快变回来。 所以,只有在“可变成本”上打主意。其中,原材料等流动资金也是没法办的省的。因为,原材料都是有市场价的,一分价钱一分货,少了一点别人可能也不卖。 当然,老板的支出也不能省。 那么,可变成本中,主要就剩下工人工资可以动脑筋了。 那么,老板需要员工给他分忧,让员工理解企业,通过削减工资、增加劳动时间,降低工人工资成本,与企业“共度难关”。 对于老板来说,这是多么合情合理的事情啊,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有企业利润才有员工发展嘛!
  
  老板需要工人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跟他一起“共患难”。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生产导向型企业老板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 很多人就援引J.F.肯尼迪说的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老板给你们工人工作,让你们不闲得慌,这本身就是一种恩赐;给你们工人工资,让你们有饭吃、有衣服穿,这又是一种恩赐。 工人有了工作,还有了收入,所以要知道感恩! 如果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工人还不满意,那么这些工人简直是太没有良心了! 所以,态度决定一切,在感恩的心态下,工人就要以服从为天职,没有任何借口地努力工作。 不论工资多低、工作多累,那都是老板给工人们的机会,是工人们的光荣。 所以,工人们要勤勤恳恳、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就像一颗螺丝钉,老板让工人往哪里钻,工人就要往哪里钻。 而且,不能跟老板谈价钱,老板就是拖欠工资,老板就是先给大家钱,然后在想法弄回去,工人们都应当感恩。 另外,工人们要有“敬业”精神,每周工作100个小时都等闲视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另外,劳动不仅是大家的权利,也是大家的义务。 所以,大家要尽量义务劳动。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 工人们穷还是因为不够勤劳,勤劳就会有好的生活等等。
  
  在宣传教育的“组合拳”之下,很多工人就相信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了让工人们好好干活,老板光说是不行的,还需要树立榜样让工人们仿效。 于是,一些榜样被树立起来。 首先,老板会从这些工人里,选出一个最能吃苦,干劲最大的人,然后把他提拔起来,给他高工资,让他坐办公室,然后天天让他巡回演讲,告诉别人他的吃苦受累的事迹。 这样,让很多人继续吃苦受累,然后幻想着能够跟他一样,通过吃苦被提拔起来,然后不吃苦。 其次,老板会表彰一些能吃苦的人,比如说,给他们记功、授奖、戴光荣花等等。 比如说,规定获得一等功的人,能够在待遇上升两级。 然后,对于因为吃苦受累而死亡的人,给予一等功的奖励。 反正人故去了,要不要待遇也无所谓了。 第三,老板也要经常深入基层,然后跟工人一起吃顿饭,去工人家里探访,顺便带上一袋大米,一桶油什么的。 可不要小看这点米和油,因为它们经过了老板的手,那就具有了相当的意义啊。 第四,对于不满于企业的工人,当作坏榜样来批判,杀鸡给猴看。 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很多工人们知道了要顺从地工作,然后幻想着获得老板的青睐,有朝一日,个人得道,然后鸡犬**。
  
  但是,还有一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工人们。 他们不要听老板在说什么,而是看老板在做什么。 老板自己天天花天酒地,让大家为他的花费买单。 更重要的是,大家为他的决策失误买单,那是不可能的。 于是,大家就决定停止工作。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文明程度明显高了很多,工会不会再用暴/力手段与老板抗衡,那么就采取和平的手段。 GM在20世纪末,曾经也是非常兴旺的。 但是,就是因为工人们不满收入状况,于是开始了罢/工。 在罢/工的过程中,员工们在厂门口和平静坐。 那么,工人收入怎么办? 工会有互助基金,大家通过内部的相互帮助,团结起来,共度艰难时刻。 结果,GM因这次罢、工元气大伤,很快开始了没落的过程。 很多人会说工会有问题,不为企业考虑,最后让自己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罢/工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长痛不如短痛。 罢/工看上去是一种“双输”的行为,工人们好像损失很大。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对待生产导向型企业,真正聪明的工人们很清楚它的弱点。 首先,如果工人停止工作,开始消极怠工,那么这个规模系统很快就会瘫痪。 瘫痪的话,谁受损失最大呢? 很多人觉得受损失的是工人,因为工人没有了工资收入。 于是,一些给老板说话的人们,也利用这个话题,来教育工人们,要老老实实工作,否则大家都没有饭吃。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假象,真正的情况并非如此。 工人虽然在短期之内,似乎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最终要获益。 而受损的肯定是企业老板。 老板失去的是长期的利益损失,失去了这样的位置,老板的财富、老板的奢侈生活也都随之而去。 而且,他们将成为被**最为鄙视和唾弃的人。
  
  长期来说,工人们将得到掌控自我命运的机会。 比如说,就是这样的生产导向型企业破产了,也无所谓。 就像GM一样,别看企业破产了,那些巨大的生产设施还必须运转,政府还得救助GM,因为GM涉及到太多人的工作。 这也就意味着,走掉的只是老板,而员工还在。 员工不仅在,还拥有了GM的股权,通过他们的养老基金,成了企业的主要股东之一。 就像俚语说的:“走了你张屠夫,人们还不吃肉了吗?” 破产之后,GM虽然进行了瘦身,关闭工厂,但是重新开始建立竞争力,与日本汽车展开竞争。 另外,一个工人自主管理的企业,自然是比生产导向型的老板控制的企业强得多。 英国在1980年代,撒切尔夫人领导下,采取强硬的经济**主义措施,开始把曾经国有化了的企业重新进行私有化。 把英国因为国有化而失去竞争力的经济扭转过来。 而私有化措施的核心,就是让工人们拥有工厂,每个人都拥有股权。 结果,80%以上的企业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实现扭亏为盈,有的甚至盈利非常丰厚。 这说明,只要让人们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通过平等的竞争,掌控自己的命运,在不需要提升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就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在生产导向型经济中,老板希望工人们的身体状况处于较差状态,被工作“压弯了腰”的。 让工人们长时间工作,让工人们劳累,非常符合老板的利益。 举个例子, Google是“新经济”的代表之一,人们通过疯狂的工作,保持竞争优势。但是,Google有一条强硬的规定,员工每天必须锻炼1.5小时之上。 所以,在Google总部,有各种的运动器材、休息场所,让员工随时休息和锻炼。 这样的话,疯狂工作的员工们,就不会为了工作而忽视了休息,忽视了对身体的保护。 与之相对比,生产导向型老板不能让工人们闲下来,不能让工人们变“懒”。 因为,一旦工人们闲下来,就要进行思考。 一开始思考,那么就会有不同的想法。 这些不同想法的结果,就是挑战老板的经营方式,最后导致老板的垮台。 而且,身体是精神的基础。如果工人们身体健壮,往往就会积极起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那么老板的很多措施就实施不下去。 于是,老板要求员工们勤劳,而员工们越勤劳,身体也就越累。 身体越累,也就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长远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和辛勤劳动的工人,是眼界最为狭隘,只注意到眼前利益的群体。 而这样只注意眼前利益的人们,是最容易受到操控的群体。 所以,老板是最喜欢这样的群体,然后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盟友。
  
  在生产导向型的经济环境中,人们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心理状态被环境所影响。 在人们都在追求物质、一切向钱看的**环境中,人们自然就会落入生产导向型的价值观,希望通过获得既得利益而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 罗素说,财富是权力的产物。 也就是,财富的根本在于权力。 《吕氏春秋》说:“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 那么,谁垄断了权力,分分钟就获得了超额财富。 而没有权力的人们,辛辛苦苦也获得不了什么财富。 而且,其中的少数人就是依靠机会获得了财富,也随时会被权力依靠各种方式拿回去。 结果,人们越辛苦,就越穷困; 越穷困,就越希望通过辛苦获得财富,但是反而越穷困。 在辛苦和穷困之中,人们就从希望转变成为失望,从失望深化成为绝望。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就是因为人们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对整个大局的判断。 人们不想一想,如果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的贡献价值是100的话,那么在获得最初的时候,就被夺去了50以上,然后在消费的时候,又被夺去30左右,只剩下20留给自己,那么干起来有什么意思呢? 而人们的痛苦就在于,知道自己被夺去80,还是因为各种原因,**地在继续苦熬,还在继续干,希望某一天“奇迹”出现。 但是,奇迹不会从天而降,所有个人的奇迹,都必须需要自己来创造的。
  
  内心痛苦的人们,是最容易损耗的。 100年可能是个轮回。 在清朝末期,中国的状况被总结为一个词“东亚/病夫”。 现在,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处于精神压抑之中,而精神压抑的人们是不可能拥有好的身体的。 同样,身体的损害反过来影响精神,对让人们的精神更加脆弱,碰到事情的时候,精神也就更加痛苦。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还是局限于“利益第一”的价值观之内。 而这样的价值观,也是生产导向型的老板们喜欢的。 因为,精神痛苦的人们更需要通过物质消费,来填补精神的痛苦和心灵的空虚。而人们则在获得可怜的物质之后,通过物质消费想获得满足。但是却发现,心理更加空虚,所以希望要获得更多的物质,填补心理的空虚。而在人们渴求物质的时候,就更希望通过听老板的话,做老板希望做的事情,巴结讨好老板而获得物质。 那么,老板就在整个博弈的过程中,完全占据了主动。 老板想给就给,想拿走就拿走,都看老板的心情。 就这样,人们就在被动的痛苦和不确定当中,迅速损耗着自己。
  
  而巴结老板,是需要付出的。 所以,人们买高档的烟酒,送给老板,希望老板给自己一点利益,或者不拿走自己的利益。 人们学习“处事艺术”,学习厚黑学等等内容,希望能够获得老板的青睐。人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餐桌上,希望通过吃饭,能够让老板对自己的利益有所帮助。 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相信很多人也经历过: 一顿饭可以吃3-4个小时,然后整个饭桌上人们欢声笑语,但是所有的话题都集中在老板身上。 人们用各种的方式称赞老板,巴结老板,跟老板谈自己的难处,希望从老板那里获得点秘闻等等。 这时候,可能少数的人会想,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能够给**创造什么价值? 但是,别人可能不会这么想,会反过来问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你为什么不去巴结老板?
  
  有意思的世界。 同一件事情,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观点结论。 当然,对于这些老板来说,更有钱有势的人,则是更大的老板。 因此,也需要通过同样的方法,来巴结大老板。 所以,带着投资和大企业回来的海龟们,老板们是非常欢迎的,可以“众星捧月”;而没有带着投资的海龟,那么老板们从心里是瞧不起的,强行拆迁也好,自杀也罢,那也就无所谓了。 再举个真实例子,一个富裕地区的企业老板到落后地区投资,结果几乎天天被当地不同部门的人拉去吃饭,一顿饭3个小时,两顿饭下来,酒必然喝多了,一天就做不了事情了。 三个月下来,这个老板扔下投资了几百万的半拉厂房,落荒而逃。 当地的人们还奇怪,自己这么盛情邀请他,他为什么走了呢?
  
  生产导向型经济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我国人才浪费严重,2005年,我国人才浪费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人才竞争力较弱,在世界属第三层次,远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中国的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队伍上,而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环境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中国人才浪费问题研究》的作者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调查指出,我国人才资源能力发挥程度偏低,总体能力发挥程度的平均数为61.9%,与充分发挥的差距为28.1%。由此可见,我国人才浪费的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专家进一步测算指出,2005年,我国人才浪费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我国人才浪费导致的经济消耗和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元。蓝皮书指出,调查显示七**走在“过劳死”的边缘。有关专家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因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
  
  白酒以及白酒代表的请客吃饭,也在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与慈铭健康体检治理集团曾经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金融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不佳,在参加体检的六千六百三十八人中,仅有十六人完全正常,而百分之八十一点三一处于亚健康状态。三十五至四十四岁的男性中,百分之六十三有单纯性肥胖和血脂异常;四十五至五十七岁人员中,超过百分之六十六血脂异常、有脂肪肝。慈铭体检总裁、医学博士韩小红指出,金融从业人员二00七年亚健康检出率比二00六年增加了百分之八。 中国医师协会有关专家分析称,工作超负荷、精神压力大和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金融从业人员健康不佳的要害因素;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饮食结构不合理及营养过剩等是导致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的主要原因;而其人均健康投资比例偏低也是原因之一。  
  
  我现在跟人聊天,核心的话题就是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我成了典型的“江湖郎中”,一眼就能看出大多数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而我主要的建议是,与其临渊慕鱼,不然退而结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在未来激烈竞争的**中,人们拼得是体力、意志力和知识。 所以,人们需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准备。 假设一个人有勇气突破自己,卖掉自己的房子、车子等等有形的物质,减少自己对职位和收入的追求,敢于去做收入更少,但是更加轻松愉快的工作,那么就开始体会到心灵的**。 然后,把钱投到自己的健康上,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上,投入到帮助他人上。 注意,这个帮助他人并不是捐款捐物,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人,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引导他人。 如果能够做到上面的任何一步,就会开始感觉到自己心理的力量在增长;如果能够做到几步,那么心理的能量将非常强大。 在未来越来越大的**变革当中,就会成为时代的领导者。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4)
  
  我喜欢看电影,尤其是一些经典影片。 当然了,经典影片主要都是美国片。 我看过好多遍《拯救大兵瑞恩》,经典影片之一,在表现残酷的过程中反映人性的辉煌。 后来,有一部中国片,号称中国的《瑞恩》,冯小刚导的《集结号》。 我喜欢冯小刚拍的片子,好多片子都不错。 但是,我跟朋友去电影院看的时候,觉得很不喜欢,因为我不喜欢看同胞相互残/杀的片子。 后来,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叫我去看,我说不去,但是因为是免费的电影票,我就勉为其难地去看了。 到了第二次我看这部片子,来了兴趣,觉得《集结号》号称中国的《瑞恩》确实不假。
  
  文化作品反映文化。 嘿嘿,听起来很滑稽是吧。 但是,大家想过什么是文化吗? 我估计很少有人想过。 包括我见过不少搞企业文化的人,看看他们真的比较可悲。 自己都不知道文化到底是什么,就去给人讲企业文化了。 做什么事情,首先需要从定义开始。 失去了对事情的定义,也就失去了做事的基本方向。 比如说,人们都在说股市,都在讲炒股,但是大家知道什么是股市吗? 股市的定义是什么? 股市的功能是什么? 相信绝大多数炒股的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做股市。 因为,如果人们对股市做了明确的定义,就会发现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有本质的区别。 进一步说,中国股市不叫股市,只能叫做企业圈股民钱的场所。 如果明确了这个原则,大家就会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股民面对的将是“血本无归”的结局。
  
  我个人对文化的理解是: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关心别人,顾及别人的感受,那么即使他没有很多的所谓知识,那也是有文化的; 如果一个人学了很多知识,但是从来不关心别人,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那么即使他有很多的知识,那也是“有知识、没文化”。 一般来说,知识和文化是相互匹配,相辅相成的。 但是,对于从小缺乏家教、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即使学到博士,也是没文化,或者像人们经常所说的,没有教养。 打个比方,有些人生长在相互斗/争的年代,心理早就已经习惯于非常扭曲的状态。 这些人即使学了很多知识,但是都没有学会人/性,没有学会关心他人,为了利益不惜戕/害孩子,表现出极为冷/酷的状态。 当他们掌握经济或者**资源的时候,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通过冷/酷地榨取他人,获得自己的利益。
  
  那么,为什么说《集结号》是中国的《瑞恩》呢? 因为,它反映出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像《瑞恩》反映出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它们两个的共同点是,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性。 在残酷的战争中,只有战斗队伍精诚团结,才能够以一当十,最后坚持下来。 当然,不论从对战争的理解、对战场上人性的刻画、对整个战争进程的节奏掌控,《瑞恩》都要比《集结号》强很多,这个也是很正常的,大家都知道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都反映出各自的文化特点:而因为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瑞恩》把仗打完,就立刻结束了,因为人们都能够预想到后面的结果,顺理成章。 而《集结号》打仗只是个引子,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 而我第二次看,觉得自己看懂了冯小刚的用意,就觉得这个片子非常好了。
  
  先说一下《瑞恩》。 瑞恩讲的是在“二战”中,兄弟四人上战场打仗,结果阵亡了三个。 艾森豪威尔知道这件事之后,立即作为最高统帅下令,立即找到最小的儿子,把他送回美国。 于是,一队人马出发去找他,最后保护了他,让他安全回家的故事。 很多看这个电影的人都非常感动,因为这就是残酷战争中的人性辉煌。 其实,对于美军来说,这是个传统。 我看美国一些电影或者读相关的书籍,发现美国人有时候为了抢救一个伤员,结果赔上自己好几个人。 我开头总是在想,这样做值吗? 为了一个人赔上**的士兵,有时候甚至影响战斗的进程,在做不划算的买卖。 那时候,觉得美国人确实在思维上有问题,净干一些看上去很傻的事情。 后来才发现,聪明和智慧是不一样的。 聪明往往是“条件反射式”的,凭直觉认为这样做不划算;而智慧则是经过系统分析和计算,做一些表面上很不划算的事情,但是非常有利于全局,有利于长远的事情。
  
  《瑞恩》的文化基础是《圣经》中所说的:“不让任何一只羊走失”。 没有与美军真正交手的人们,往往感觉美军主要靠装备强大,实际上贪生怕死。 在日军与美军打仗的时候,日本人也以为美军缺乏勇敢精神,缺乏牺牲精神。 但是,真正打仗的时候,日本人就吃尽了美军的苦头。 对于美军来说,每一个人都很宝贵,不要进行无所谓的牺牲,首先培养军人的灵活,减少伤亡。 另外,通过这种积极抢救伤员的方式,鼓励人们的勇敢。 其实想想,如果我们自己在“勇往直前”开拓市场的时候,如果有人在随时准备牺牲自己帮助我们,那么我们将会变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耐力,更加坚强。 而如果我们在前面打仗,后面被人算计,我们怎么可能勇敢的起来。 所以,从整体来说,这种“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信条,让人们变得更勇敢。 另外,美国人为了能够少牺牲自己的士兵,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大力开发先进的装备。 尽量让装备去危险的地方执行任务,把士兵“武装到牙齿”,减少人员伤亡。 而且,美军持续在进行着战争,训练着军队,于是美军越打越强大。
  
  《集结号》反映的则是“炮灰文化”。 团长把一个连放在关键位置,抵抗对方的攻击。 然后,跟连长约定,到时候吹号,让他们找机会撤退。 但是,人们最后也没有听到撤退的集结号,全连阵亡,只有连长侥幸活了下来。 后来,因为阵亡的人和失踪的人待遇不一样,而他们这个连的人连失踪的人都算不上,没人知道他们是谁,在干什么,所以什么都没有。 于是,这个连长就开始了长期艰苦的“讨说法”的过程。 后来,又碰到团长当时的司号员,司号员说根本就没给他们吹号,让他们撤退。 这个连长当场崩溃,情绪失控。 后来,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他放这些士兵的坑道,才追认这些士兵为烈士。 艰苦的过程中,没有人支持他,也没有人关心他的申诉。 如果不是最后还找到那个地方,这些“炮灰”就完全像人间蒸发一样,不会被任何一个人记起。
  
  这种“炮灰”文化体现在各个阶段。 土改把田地分给农民后,让农民切实高兴了一阵,然后支持了上面,而等58年搞个人民公社,再把土地收回去。 红卫兵和红小兵在鼓动下“造/反”,支持了当时的核心意图,然后立刻通过“上山下乡”,被打发到偏远地区修地球。 后来,小岗村农民签署生死文书,搞土地承包责任制。 这个意思是,如果成功了,你们就没事了,然后功劳归于上面;当然,如果没有成功,这些农民就会被枪/毙,成为了“炮灰”,上面还是没有事。同理,后来鼓励人们“下海”经商,也是一种尝试,看看效果。 结果,很多人被“呛水”之后,觉得“海里”不好玩,想“回头是岸”的时候,发现位置已经没有了。 再到后来,工人下岗,提倡《重头再来》,也就没有以前对工人的各种承诺了。 当然,那些一直坚守在“主要位置”,不去当“炮灰” 的人们,就获得了主要的好处。
  
  文化是传承的结果。 “炮灰”文化贯穿在中国历史之中。 吃从春秋战国开始,各国国君就为了自己的“霸业”,驱使人民进行战争。 从秦始皇的集/权**开始,得到一步步的加强。 秦始皇为了自己一个人死后的享受,可以迫使数十万人劳苦数十年,去做对整个**福利毫无任何意义的“始皇陵”。 再到后来,从刘邦开始,打下/江山之后,为了自己的权/力延续,开始了“狐兔死,走狗烹”的先例。 赵匡胤则更进一步,黄袍加身之后,立即就杯酒释兵权,把武将们全部赶走,造成了一个极其软弱的宋朝。 明朝朱元璋对跟自己一起曾经“并肩作战”的人更加残忍。 而明崇祯帝朱由检则愚蠢加残暴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竟然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不仅残害当时的栋梁袁崇焕,还把剩下的一些能够打仗的良将一个个弄到前线去送死。 最后,“软体动物”的明朝竟然被流寇所灭,中华大地遭到十万落后野蛮的满族人**奴役。 然后,形成了90年代之后,电视屏幕上充斥的背后留着“猪尾巴”,口中自称“奴才”的“壮观”场面。
  
  问题是,当人们短视的时候,不会去思考现象之下的“根源”。 人们会为了虚幻的利益和“美好前景”,甘愿当“炮灰”。 打个比方,专业的投资决策,首先确定的是机会风险和收益。 潜在收益是潜在风险的三倍以上的时候,才会大量投资。 但是,一般的人们为了“蝇头小利”,就可以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进去。 比如说,小岗村农民在用生命多换几口口粮,绝对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但是,农民们为了多这几口口粮,就冒了生命危险,于是成就了“改革开放”。 后来,财政缺钱了,就开始利用股票“试点”,给国企集资。 人们看到股票好像能够赚钱,又开始“炒股”,于是成就了股市。 后来,财政缺钱了,于是就开始“科教兴国”,大学开始高价扩招,人们看到自己孩子上学更容易了,又更加节衣缩食,支持孩子上学,于是又成就了“教育产业链”。 现在**中,人们关注的大多数现象,都是这种文化的反应。
  
  美国之所以让我憧憬,不是因为它有多富,而是它的文化。 财富本身只是最为浅表层的现象而已,它是流动的,是各国之间竞争此消彼长的常态。 而决定财富的,是它的文化传承。 当一群衣食无忧的人,为了跟自己不相干的人的利益,冒着作为“叛/国者”被砍头的风险,签署《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核心,脱离英王统/治和剥/削的时候,就奠定了美国文化的基础。 即使美国宣告成立了后,也没有一个美国政/府(当时的“**会议”不是政府,只不过属于自治组织的协调机构),甚至没有军/队。 对于英军来说,“**军”只不过是一群连冬天的鞋都没有,军饷总是被拖欠,经常连饭都吃不上的“乌合之众”。 华盛顿被任命为“**军总司令”,还觉得这个事情很光荣,主动提出自己所有的费用自己解决。 然后,打起仗来“屡战屡败”,但是还在坚持打,把一群“乌合之众”终于打成了“老兵油子”。 最后,据说在独立战争最后一战取得胜利之后,信使将胜利的消息传达给“**会议”,**会议居然没有钱来慰问信使。 最后,还是这些绅士们赶快自掏腰包凑足钱,才避免了连小费都没有的尴尬。 至于华盛顿坚决不做国王,成为美国制度的“基石”这些事情,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就不在这里罗嗦了。
  
  这样的文化差异,最终体现在**制度上,尤其是医疗系统上。 那么,什么是**制度? 说白了,就是整个**利益机制为谁服务。 华盛顿从打仗到当总统,都是在为当时美国范围内的人民服务。 所以,他自掏腰包负责自己的费用,然后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疏忽。 这样的差事并不好当,所以即使宪法允许他终身连任,他也坚决不当了,觉得自己服务够了,还是回家享清福比较好。 在911英雄、纽约市长朱利亚尼卸任后,布隆伯格为了当上纽约市长,宣布自掏腰包捐钱给纽约市,“贿赂”纽约的选民,也是文化传统使然。 而美国的医疗系统也一样,因为美国政/府在最初“建国”的时候,就是一个总被各州拖欠“会费”的机构。 一个从传统上“小而穷”的财政,总是在各方面“斤斤计较”。 所以,联邦财政从来就没有那么多钱支持医疗系统,也没有能力去整合美国的医疗系统,尤其是支持现在这种越来越“奢侈”的医疗。 因此,出现了花钱很多,但是资源配置有问题的医疗系统。对于穷人来说,仅仅是免费急诊而已。 当然,就跟当年一样,穷人、中产阶级、富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相互指责,然后慢慢减少各方的分歧。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抛开制度层面,看看每个人的个人行为。 “炮灰”文化下被进行思想灌输出来的人们,首先缺乏个人独立意识和个人福利意识。 因此,总是要倾向于做“炮灰”。 而没有人是铁打的。 一个发挥正常功能的工作者,需要合理的饮食、适当的睡眠、一定标准的工作条件、定时的休息和运动、学习与提升、及时的医疗等等。 工作过度的人很容易伤害自己,或者受到工作的伤害,从而缩短自己的劳动寿命。
  
  《国富论》从开始就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工业**后的初期,由于工人工资较高,于是就出现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描述的情景:“诚然,有些工人如果能在四天之内就可以赚到维持他们一星期的生活费的话,他们在那三天里就不工作。 但是,大多数工人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当工人的工工资是用非常丰厚的计件工资时,往往会劳动过度,在几年之内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在伦敦以及一些**地方,据说一个木匠不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八年以上。”
  
  也就是说,早在18世纪,经济学开始的时候,就注意到工人的工作年限,以及与工作年限相关的个人财富创造、国家财富创造。 而到了20世纪,各国和各企业在经历了无数的痛苦教训之后,才开始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并且主动关注员工的健康,以及技能增长。 比如说,现在很多大企业进行大量的投资,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 他们意识到,教育培训一方面能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员工流向其它企业,那么其它企业受过相应在职培训的人同样也会流过来,因此也不亏。 而在一个**中,这种在职培训成为各个企业的普遍现象的时候,那么这个**在世界的市场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就会明显提升。
  
  但是,“炮灰”文化中,不去考虑个人的问题,人们只看到所谓的经济总量增长。于是,从1980年代末开始的出口加工工业,在1990年代实现了迅猛发展。 有的人可能见证了当时广东等沿海地区“热火朝天”的扩张情景。 无数的加工工厂就在条件简陋的厂房中开工,然后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 而农民工在城市大多从事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工作,而且居住条件普遍很差。 由于医疗费用高,他们只能是能扛就扛,能拖就拖,实现不行才会买一些价格高昂的药品,而只有遇到工伤的时候,采取看急诊。有关调查显示,有40%左右的农民工在带病上岗。 如果分析影响他们健康的原因:首先是长时间、超强度的工作,据说有的学校学生暑假去广东实习打工,做这些高强度的工作,结果导致好几个人猝死。 其次,是他们工作的环境,缺乏足够的工作环境保护; 第三,居住条件,居住过于拥挤,条件极其简陋; 第四,营养缺乏,缺乏食品安全: 我在广东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他们吃的食物。 当时,真是感觉到他们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待遇,经过极其艰苦的工作,或者极强的体力劳动,吃的就是糙米、廉价青菜和少许的肥肉。
  
  对于农民来说,“血汗工厂”比起奴隶制度,当然是一个质的飞跃。 但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可以更好一点。 先不说这些企业老板水平如何,首先应当有最起码的人性和同情心。 老板少买一辆奔驰车,换成帕萨特也是一样的开,而一个工厂工人的居住条件就能明显改善;少去唱歌、喝酒、奢侈消费,工人的工作条件就能明显改善,老板自己也就有了时间回家读读书,充充电,企业也就有了升级发展的空间。 那么,今天也就不会有这么多老板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工厂关门。 工厂关门之后,很多老板也就剩下点房子,哪天房价一跌下来,又回归“贫穷”,一无所有。 当人把**人当成“炮灰”的时候,往往到最后自己也成了“炮灰”。
  
  农民工的“人口”红利基本上已经耗尽。 从9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两个10年了。 如果英国木匠不能精力充沛地连续工作8年,那么就算是中国农民工的体质和耐力比英国木匠好得多,可以在更沉重工作的压力下工作10年,那么也就意味着60年代初-80年代初出生的农民工的潜力已经耗尽了。 到80年代之后,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广泛推行开来,而且他们普遍受到相对不错的教育,拥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和个**/利意识。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开始选择了更加正确的价值观,宁愿在家里“啃老”,也不做“炮灰”。 虽然“啃老”是不对的,但是相对于做“炮灰”,还是一个进步。 因此,从企业老板到一些中层经理,经常或者是“循循善诱”,或者是“口诛笔伐”80后,希望他们能够听自己的话,为自己服务。 但是,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明显。(当然,80后确实有很大的问题,但是我们每个人自己谁没有很大的问题呢) 于是,在出口加工企业已经明显减少的情况下,“用工荒”仍然在发生,并且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这个现象说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点已经开始,过去的经济模式迅速变得难以为继。
  
  同时,以前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各个新闻都在报道,目前我国职业健康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职业病发病人数年年递增。不少岗位的工作环境令人担忧,一些企业并没有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前不久为了证明自己得了职业病不惜开胸验肺的河南新密市农民工张海超介绍了当时的工作环境:粉尘都挺大的。干破碎工的时候能见度不到两米,在那工作三年多都有粉尘接触。就是简单的过滤纸口罩,也没有什么防尘效果、防尘措施。 当时不知道危害,要是知道了给我多少钱我也不会去做的。企业也没有告诉后果。在那工作三年,做了三次体检也不知道结果。 张海超与**很多人相比,还算是幸运的。媒体报道过, 2004年重庆市万州区石龙乡的农民蒲自炳和另外十几名打工者因在温州市一矿石研磨厂打工期间患上矽肺病,被当地劳动局认定为伤残四级。5年来他们做过各种努力,依然没有得到合理的赔偿金,而在这5年维权路上已经有7人死去。现在已经60岁的蒲自炳体重只有100斤,身体非常虚弱,家中已经一贫如洗,每天还要花30多元买药吃。蒲自炳说,他觉得得这个病相当于判了死刑。他不知道自己还要等多久才能得到合理的赔偿,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等多久,但他还在坚持。
    
  尽管张海超得的职业病已经确认,但赔偿金还没有拿到。他现在在家中仅仅依靠简单的药物治疗,等拿到赔偿金后才能去医院。在采访的过程中能听到他不断地咳嗽。他在维权过程中也感受颇深:“全国那么多农民工都一直没有去诊断,第一个就是相关部门卡住了他们的材料,到诊断部门没有材料就不能接受诊断。这段时间我也看了,不止是郑州市职防所作出了误诊,全国很多诊断机构都能做出误诊,是故意误诊的还是**什么原因?这个现在很难说。我的事拖了两年多,媒体关注这么大才解决。我看有的人为这个事已经跑了7、8年,还没有个结果,我已经是幸运的了。法律上的程序时间也有点长,有的人等不到那个时候,人已经不在了。”
  
  出了问题的不仅仅是农民工,还有近年来**上鼓吹羡慕的“中产阶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韩国经济》中有一则消息名为《疲惫的中国,加班现象蔓延,每年60万过劳死》。 文中说,中国 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随着加班的“普及”,年轻人死在办公室的例子屡见不鲜。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要比日本和韩国人工作时间都长,然后,让多出来的工作时间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很多中国人? 这就是生产导向型的“炮灰”文化的结果。 大多数中国人的压力太大了,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人们为了赚钱,就得找好工作,那么就得上好大学;为了上好大学,就要上好的中学、好的小学、甚至好的幼儿园、好的胎教。然后,人们只能拼死拼活地工作赚钱,而且就是这样工作,也经常无法维持生活所需。
  
  我今年38岁,但是我的同学中,从几年前就有人开始故去。 大多数的30多岁的朋友,虽然大都是有较强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士,但是他们的身体状况却难以乐观。 他们的特点是,或者骨瘦如柴,或者明显肥胖。 明显肥胖的人往往就是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 他们相对来说还好一点,更让我担心的是骨瘦如柴的。 一个朋友今年34岁,已经非常瘦,到了冬天很容易咳嗽,这些都是抵抗力已经很低的表现。 我经常跟他说,要锻炼身体、要锻炼身体,但是他为了公司的事情,总是在奔忙。 再加上孩子、父母等因素,难以停下来。 我总是在想,就这样的身体状况,大家在面对更大压力、更困难时期的时候,能应付的过去吗? 难道中国人真是“要钱不要命”的民族吗?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六、医疗与健康 ( 个人的未来 )
  
  个人经济 == (个人现在价值+/-知识+-金钱)X/ 健康X/机会
  
  美国**中有句名言:所以**都是地方的。 套用这句话,所有经济都是个人的。 对于我们来说,个人收入就是经济。 我们需要关注外部环境,因为外部环境影响我们的个人收入,但是我们更应当关注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是个人收入的核心。 比如说,不论外部是“千年盛世”,还是“战火纷飞”,个人失业就是经济萧条;找到工作是经济复苏,工资增长和股票增值是经济发展,股票期权上市和中彩票是经济高涨,个人投资失败和失业是经济危机,个人健康崩溃就是经济崩溃。
  
  对于个人经济,我做了一个四则运算算术题,姑且叫它“个人经济的加减乘除”。 “加减”的是内在知识和外在金钱,“乘除”的是内在健康和外在机会。 这个算术题虽然简单粗糙,但是基本上能够说明问题。 如上面的等式,虽然我们的个人经济很复杂,但是关键由以上几个简单的因素来决定。 知识积累是缓慢的、金钱积累是缓慢的,它们形成一个人收入的基础。 外部机会给知识和金钱创造“财富倍增效益”的空间,而个人经济通过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实现“倍增效益”。 健康是本部分的重点,但是决定一个人健康的,并不是健康本身,而是围绕健康展开的各种经济活动。 所以,我还是先在“下笔千言,离题**”之后,再回过头来探讨健康。而这几个因素需要通过核心导向,系统整合,均衡发展,让个人经济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和价值。(个人教育和子女教育问题,我将找个时间穿插探讨)
  
  首先,核心导向是追求个人幸福! 危机重重的世界中,只有持续独立自考,懂得追求个人幸福的人,才能够实现经济的潜力。 我在小的时候,因为生活条件还不错,加上父母的宠爱,我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我真的相信世界大同,实现一个完美的**。 所以,我经常从整体的利益思考,愿意为帮助他人牺牲自己。 结果,虽然我持续学习和思考、专业经验丰富,但是经济状况却越来越差。 为什么? 我虽然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一种强烈的追求个人幸福的导向。
  
  追求个人幸福,首先需要知道自我保护。我很难理解**上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争夺,可以采取各种无底线的行为。 结果,我发现自己创造的价值,经常就被别人“理所当然”地分走,或者别人“理所当然”地通过无底线的行为,掠夺走我的财富。 我曾经有几年,总在希望正义能够自动出现,希望危害**的行为被制止,但是我等待的结果总是失望。 失望之后就是愤怒、仇恨等偏**绪,而这些偏**绪又扭曲了我的行为。 但是,即使我偏激,在日常生活中却仍然不知道保护自己,持续地受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就浪费掉。
  
  自我保护的前提,是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 我个人感觉,有的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和向往,总让人感觉到未来就像“鲜花和掌声”铺就的道路。 以前,我是很相信他们的话的,而且还按照他们说的话去做。 后来,经过多次碰壁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我现在理解到,这些鼓吹别人只要怎么怎么样,就能够实现幸福生活的人,不是他们自己过于幼稚,就是另有企图。 更多的是另有企图,想通过忽悠别人获得自己的利益。 而我们自己如果像孩子一样天真,不认清楚实际的世界,然后就相信这些话,结果必然带来经济的损失和精神的痛苦。 而只有“老奸巨猾”的人们,才会通过冷静地认识**现实,分析背后的原因,才会获得长久的收益。
  
  自我保护跟教育和文化紧密相关。 洛克菲勒当爷爷的时候,他非常喜欢跟孙子在一起。 有一次,他对孩子招手,让孩子跑过来,扑到他的怀里。 结果,当孩子跑到他的跟前,向他身上依靠的时候,他却躲开了,然后孩子摔在地上。 他顺便教育孩子,连父母都不要依靠。 因此,美国很多人多签订“婚前协议”。而且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去打工自己赚钱,然后经常靠自己去“打拼”。 而孩子独立的现象是基于美国文化中,孩子被认为是“上帝的产业”,父母有义务抚养、教育孩子,但是没有权利从孩子身上索取。
  
  最初,很多中国人会说,美国**人情冷漠,相互缺乏信任。 同时,强调中国人重感情,重亲情,所以似乎更加美好。 但是,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我们知道,很多人因为感情因素,没有像美国人那样签订“婚前协议”,结果婚姻出现严重的不匹配,不仅导致个人经济严重受损,而且损害了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真正吃了亏的人们,才知道感情经常会变成一些人冷酷追求利益的幌子,于是婚姻变成了毁掉个人财富和前途的“陷阱”。 同时,亲情在中国经常会变成获利的重要工具。有不少工作不错、收入不错的人成为了家里的摇钱树,弄得这些人不堪重负。每个人都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而且尤其是在中国每个人的收入高了以后,消费经常更高,而且还需要供房抚养子女,所以个人收入往往所剩无几,怎么能够承受得住三天两头的要钱。 有的人一看到家里来的电话,马上就开始发愁,不知道又想要多少钱。 我和一位美国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也在说这个问题,因为他的中国朋友中的大多数,都因为家中以各种各样名目要钱,而经常很痛苦。
  
  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揭示**,分析普遍规律。 即使是最**的**、最**的人,都会拿出很多自我标榜的言论,显示自己是很好的。或者说,**的人往往更要把自己标榜成世界上最好的人,**的**同样如此。因为,他们需要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经济学则通过分析**中存在的最普遍现象,然后研究实实在在的案例,进行基于真实性的分析和探讨。 这些经济学通过探讨,揭穿了很多谎言,让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世界,并且做出基于个人价值最大化的选择。 比如有这样的言论,中国人是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通过“道德”的约束,实现了一个很好的**。 但是,这些是实话、是**吗? 就说“爱幼”的问题,中国人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 如果爱自己的孩子,会残忍地把自己的孩子用布条勒起来,最后让孩子的脚成为畸形,然后走路都晃晃悠悠,不能走远吗? 而且,这个给女孩缠足的“传统”竟然延续了好几百年。 在**建立之后,虽然有大量的宣传和斗争,但是很多地方仍然顽固地坚持这些“传统”。很多“卫道士”在坚持这个“传统”的时候,并不说这个“传统”是由一个心理**的皇帝开始的。 同理,如果用经济学同样对其它现象进行分析的话,那么中国的**只不过是一个在皇权统治下的畸**而言。 
  
  所以,经济学必然要考虑个人的应对之策。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探讨军队的问题,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发现强大的军队是富裕国家的基本保障。 同理,   把自己“武装到牙齿”是一个经济成功人士的基本保障。 可以说,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保护自己,会连亲情都会变得非常丑陋,那么在**中更加难过。 当然,我个人的家庭中上慈下孝,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独立,同时相互支持,没有亲情的问题。 但是,我看到不少朋友,都是因为亲情的问题上过于软弱,结果因为自己珍惜亲情而被家人所讹诈。 而且,随着他们一次次屈服,亲属的胃口越来越大,他们越来越痛苦。 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人,他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跟我探讨过多次,因为他的很多中国朋友说起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来都是大摇其头。 但是,就是因为他们的无奈,亲属不仅仅不把问他们要钱当回事,而且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则爆发不满,甚至成为仇人。  
  
  如果一个人软弱,连亲情都会变得丑陋的时候,那么没有关系的人就更需要警惕了。 我以前总是出于最美好的愿望来期盼他人的行为,但是经过一次次的事件,看到一个个的**现象,我觉得人们应该考虑用最恶劣的想像为起点来思考问题了。 很多人在只看到一个工程设计图纸,看到一个样本模型,看到激动人心的语言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付款买房。 结果,得到的是充满问题的房子,比如说看着自己即将交工的房子变成了“楼倒倒”。 而且,有网友说,最悲惨的不是“楼倒倒”的房主,而是“楼倒倒”旁边的房子,不知道搬进去之后,再会因为“压力差”而导致“楼倒倒”之后,自己也会丧命。 而中国乳业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因为“三聚氰胺”,导致多名儿童死亡,30万儿童住院,无数儿童得病,然后得不到任何补偿的情况,让人们再次认识到世界的真实。 
  
  因此,一个人要想实现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具有强硬的手段。 打个比方,如果猴子面对的不是小猫,而是老虎的话,猴子敢让老虎“火中取栗”吗? 别说让老虎“火中取栗”了,就连这个想法都不敢有。 因为,如果猴子提出火里的栗子好吃,那么老虎会怎么样? 老虎不会说自己去拿栗子的,而可能会让猴子去火里取栗的,那么猴子将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就是猴子敢戏耍老虎的话,说老虎不够“勇敢”的时候,老虎会上当吗? 老虎从小开始就通过持续的竞争撕咬获得食物,获得生存,还用通过“火中取栗”证明自己的勇敢吗?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大? 美国人为什么如此骄傲和自豪? 那还不是依靠美**队一次次强硬的战争打出来的嘛。尤其是在与**斗争的时候,“势不两立”的强硬永远是一贯正确的战略。基地组织敢对美国进行恐怖袭击,那么美国就敢全球打击基地组织。 索马里海盗敢绑架美国船员,美**队就敢击毙海盗。索马里海盗虽然扬言报复,但是他们真的敢吗? 如果他们敢的话,美国必然修正克林顿时期的错误,重新入侵索马里,端掉这些海盗的“老巢”。  
  
  所以,一个人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候,首先要敢于竞争,敢于抗击试图危害自己的力量。不论对方的力量多么大,自己多么弱小,都要敢于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 欧洲小国瑞士是“永久中立国”,但是“全民皆兵”,随时准备通过战争保卫和平。 希特勒覆盖欧洲的时候,也曾想吞并瑞士,但是发现瑞士损失准备着通过全民抗战,保卫和平和**。 后来,希特勒算计了一下风险和收益,决定放弃吞并瑞士的机会。 而以色列刚建国,就遇到人数超过自己百倍的伊斯兰国家的联合进攻。 但是,经过五次“中东战争”,小小的以色列打垮了了以色列联盟,扩张了自己的占领区,并且迫使埃及等国转变自己的政策,开始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以色列军队也打成世界上最强悍的军队之一。 
  
  那么,如果自己缺乏足够的保障,怎么办? 每个人的财富必然跟自己的保护能力成正比。一个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富人,就像刀板上的鱼,别人嘴边的肉,屠宰场门口的羊。 那么,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一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变成难以下口的“刺猬”;二是让自己变“穷”,同时增强自身的能力,变成“难啃的骨头”。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首先就是要强身健体,并且锻炼出坚强的神经,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状况。 只有这样,个人才有足够的坚强的状态,不要让个人经济被“亲情”、“感情”所绑架,也不会被武力的威胁所吓倒。 可以说,健康既是个人追求个人幸福的动力,也是追求个人幸福的基础能力。终于绕回到健康上来了。 (待续)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六、医疗与健康 ( 个人的未来 2 )
  
  那么,什么是追求个人幸福? 用一个情景来描述,当别人吃不上饭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健康地生活和发展。 在我看来,这就是个人幸福。 那么,为了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进行系统思考,权衡知识、金钱、健康和机会之间的关系,找到我们在未来发展的道路。 那么,本部分就谈谈系统思考。
  
  我们的经济生活起源于加法与减法。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像做加法:我们想要吃珍馐美味、穿金带玉、买豪宅名车、疯狂娱乐、世界环游等等等等,只要出来新鲜的东西,我们可能都想尝试一下。 看上去好的东西,我们都想要。 从**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进行分割简化,成为分工和需求,分工和需求又形成交换,最后总结成为资源配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考虑增加,考虑得到;而经济学则考虑减少,考虑失去。 而当我们学习经济学,考虑失去的时候,我们只不过能够活得更久一点,活得更富足一点。
  
  人生就是交换。 当我们得到的时候,我们也在付出。 随着世界越来越变得丰富多彩,我们想得到的越来越多,物质欲望越来越强,我们的需要也就越来越多。 而且,信贷这个词在我们欲望越来越强的时候,及时出现,让我们的需要在信贷的支持下,得到更大的满足。 不过,我们可能不会认真思考,当我们得到的时候,我们也在失去。 可以说,我们的这些需要,很多都是在他人的操纵下产生的。 而这些需要都意味着我们个人的金钱流出,变成了他人的利润。 如果我们的要求过多,不论我们的收入能力多么强,我们的收入都要小于支持,我们最后都是要受穷的。 另外,信贷让我们的金钱流出更快,让我们的需求得到更快的满足,同时让我们更快地陷入贫穷。 这就像吸食海洛因,在短时间内人们可以更High,但是让人们的生命难以持续。
  
  有很多人是喜欢High的。我曾经在医院住院部,陪一位病人检查的时候,遇到几个住院的病人。 其中一个在45岁以下,其病症是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各种病症。 但是,他说起来,准备晚上再去喝酒去。他还跟探视他的朋友商量,实在不行,就换上衣服偷偷出去。 我当时也比较冒失,多了句嘴说他,像他这样的情况不能再喝酒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结果,他没有搭我的话茬。 他的朋友说,他的钱已经攒够了,房子也有好几套,老婆孩子有他没他都可以过上很富足的生活了。 当时,因为这种“视死如归”的态度,我是很少见到,也开了“眼界”。 当时,我就想到一个名人名言,套用一下就是,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
  
  当然,不仅个人,整个**也能够High起来。 想当年,人们充满了壮志豪情,于是下定决心要十五年超英,三十年赶美。 后来,人们High了,觉得这样太不痛快了,决定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那么,超英赶美要有具体的指标,于是人们就把钢铁产量作为总的指标。 于是,人们充分地High起来,纷纷在山上、学校、自家院子里建立炼铁“高炉”,然后把家里铁质的锅碗瓢盆全部砸掉,放到“高炉”去烧,太High。 而High到后来,几千万人饿死。 现在,有一些人回想当时,忘记了饿死人的事情,然后忆往昔“峥嵘的High岁月”。 到最近,人们又开始要赶日超美了。 于是,人们又High了。 大量的农田变成了城市、工厂、道路、垃圾填埋场等等,支持了加工厂。 再到后来,主力变成了房地产,而汽车业是房地产的附庸。 于是,人们也充分High起来,房地产成为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也成了很多人都生活支柱。 然后,大街小巷都有了房产“中介”,人们街头巷尾都是谈的房价,然后“砸锅卖铁”,凑钱按揭买房,太High了。 那么,High的结果,将是人们再一次吃不上饭。
  
  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叫做“边际效用递减”。 就是说,对我们来说,第一个馒头的效用要大于第五个馒头的效用。 当我们非常饿的时候,第一个馒头是最香的,也最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这叫做最大效用。 等我们吃完第三个馒头,我们吃饱了,那么这时候就不想再吃了,这时候馒头对我们的效用是零,我们不再需要了。 如果我们还继续吃,吃到第五个馒头,这时候我们的肚子已经快被撑破了,很厌恶吃馒头了,我们宁愿把馒头扔了,也不能再吃了。 这时候,馒头对我们来说,就是负效用。 一般来说,我们的消费都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不过,对于酒鬼来说,越喝酒就越想喝,就是边际效用递增。 还有,如果我们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连续剧,打喜欢的电脑游戏,就会“废寝忘食”;我们喜欢的音乐和电影,我们可以一遍一遍地重复,还是那么喜欢,这是“边际效用递增”。 所以,物质产品消费大都像馒头一样,是“边际效用递减”,而我们喜欢的精神产品消费则往往是“边际效用递增”。
  
  现在,我们把自己的思考从静态变成动态。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的人生就是在饥饿和“吃到撑破肚子”之间反复。 我曾经号称“半仙”,到现在还保留着相应的生活习惯。 那么,什么是“半仙”的生活习惯呢? 我们知道,人们“得道成仙”的结果,首先就是不用再吃饭了,不吃饭也能活得非常好。 那么,我作为“半仙”,就是吃一半的饭。 别人每天吃两顿饭,那么我就每天吃一顿饭,剩下的一顿喝西北风代替饭,这就是“半仙”。 那么,我经常就会很饿,比如说今天中午12点吃完,到明天中午12点我才能够再吃一顿。 那么,到明天上午10点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很饿,直到坚持到12点。 于是,吃饭的时候,我就“吃嘛嘛香”。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会报复性地吃很多,吃到快撑破肚子。 因为,从潜意识里,我已经被饿怕了,希望通过多吃,来填补我的精神损失,并且预防未来饿肚子。 多说一句,不少人通过拼命地吃来进行精神补偿。 所以,天天喜欢吃喝,吃得肥头大耳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精神的问题导致。
  
  现在,将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从短期变成长期。 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人生也在饥饿和“撑破肚子”之间反复。 在经济好的时候,我们都在追求更多的需求,想要实现更多的消费。 而这个时候,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经常还是要饿肚子的。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多么进步,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还得靠食物为生。 那么,我们就必然要经历饥饿。 如果我们不冷静地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将难以为继。 也就是说,我们两天吃到快撑破肚子,也就意味着我们可能要三天饿肚子。 如果我们让自己持续吃到快撑破肚子,那么我们将在未来可能被饿死。 什么是“要钱不要命”,就是只想到现在能够更多地占有资源,破坏资源,不想着这些资源被破坏掉之后,人们将饿死。 中国人一直在反复着这样的过程,没有改变过,我将在“食品安全”里展开阐述这个问题。
  
  什么是经济危机? 说白了,就是人们饿肚子的时期。 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美国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强,效率高。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经济应该能够永远繁荣下去,人们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但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虽然当时的胡佛总统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但是没有抵挡住经济的崩溃,甚至可能是促成了经济从危机到崩溃的过程。 于是,在这个本来应该什么都不缺的国家中,出现了大量的饥民。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无法维持生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 1931年,仅纽约一地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到40%。
  
  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家在“白天”的时候“懂得夜的黑”。 人们在吃的过多的时候,总是忘了自己饿肚子时的状况;在夏天的时候,总是失去了冬天有多么冷的记忆。 也就是说,人们的特点总是“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忘了疼”。 经济学就是时刻提醒大家,根据历史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我们在繁荣之后,必然有萧条。 繁荣时候的一个馒头,可能扔到地上都没人要;但是到了萧条的时候,可能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得以维持。 也就是说,人们在繁荣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节俭,多省下点馒头。 到萧条的时候,就用这些省下的馒头给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充饥,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儿时的营养不良,长大之后变得身材矮小而且瘦弱,导致生存能力差,被他人所轻视。
  
  所以,经济学只不过是想到了长远点的问题。 2000年前,《吕氏春秋》就说:“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 那么,经济学思考的智慧,就是如何多一点长远的考虑。 没有一个人能够又能得到鱼,还能得到熊掌,把全世界的好处都占尽了。 所以,对于经济学来说,理性的人就是要在High之前,仔细想想High之后的长期后果。 结果,智慧就变成通过克制短期的需求,获得长期的持续收益。 所以,当人们都在努力“得到更多”的时候,符合经济学的行为却是“消费更少”,比如说放弃世界旅游,放弃卡拉OK,放弃名车豪宅,放弃锦衣玉食。 而到了最后,经济学思考的是,什么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 然后,尽可能用最少的钱,在最基本的需求底线上生活,而且还活得不错,这就是资源配置。
  
  打个比方,关于人口问题。 1949年之后,**仿效斯大林的政策,提倡“英雄母亲”,鼓励大家生育。 这时候,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中国跟苏联不一样,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因为,当时苏联面临着人口过于稀少的问题,如果不鼓励生育,苏联将面临着灭国的危险。 但是,当时中国的人口已经非常多,需要重视素质教育,降低人们的生育水平。 结果,马寅初被**了,爆发了大量的人口增长。 而到了1970年代,人口又被看成了沉重的负担,然后政策提出“计划生育”。 但是,这时候的“计划生育”已经不是最初提出的进行家庭自我约束,尽量保持在两个以内的计划生育,而是由政策控制,一家只能生一个的“计划生育”。 也就是说,用一种新的极端控制手段,替代前一个极端的鼓励手段。 这样的结果是,80、90后的年轻人,即将开始面临一个家庭里,上有四个老人,下有一个孩子的极端沉重的压力。
  
  经济学的主要用途是应对困难。 经济学的最高目标是预知经济困难时期。 根据对过去规律的总结,尽量通过在繁荣时期的节约,实现困难时期的平稳生存。 或者说,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不要一下子把粮食都糟蹋光。 这时候,更要注意节约,留着到4、5月份,青黄不接没有粮食的时候,还能够吃的不错,不会造成孩子的营养不良。 在丰年的时候,更是要有长远打算,多多进行储备,更加需要进行自我约束,通过节俭和科学的方式,储备更多的粮食,以便在“饥年”的时候,让孩子能够吃饱饭。 在一个**中,有资源、有能力赚钱的人们,应当尽可能节俭,然后把省下来的资源,分配给穷人,或者暂时遇到困难的人。 让穷人的孩子能够吃饱饭,受到公平的教育和医疗,让暂时遇到困难的人能够恢复过来,重新为**创造价值。 那么,当这些有能力赚钱的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他人的救助,度过困难,重新开始赚钱。
  
  经济学的第二目标是应对困难。在经济困难的时候,经济学就变得非常必要。 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人都会赚钱,那么谁会想着费劲学习经济学,然后去穷酸地过日子呢? 但是,当人们的经济出现困难,必须用更少的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的时候,人们才需要经济学。 这就像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当停车场很大,但是汽车很少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停车线、合理规划、停车规则等。 因为随便瞎停,停车场都很宽敞,放不满。 但是,当停车场很小,需要停的车很多, 这时候停车规划和执行就变得至关重要。 没有科学的措施和强有力的管理,停车场必然乱套瘫痪。而这不仅仅要制定非常科学的复杂系统,还必须用非常简单的方式把这个系统的规则表达出来,就像“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简单。
  
  对于每个人来说,经济困难时期的“红灯停、绿灯行”主要是如何进行合理配置,让知识、金钱、健康、机会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为了应对困难,我们首先要合理安排金钱,因为金钱是就像我们的“存粮”,一定要精心照看,不要让“大耗子”吃掉了。 知识是我们谋生的手段,需要持续地积累(以后另外加入内容讨论)。 然后,通过对**的认识,合理利用机会。 最重要的,就是持续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终于又绕回到健康上来了。 下面,我将先简单讨论金钱和机会,然后重点讨论健康。 (待续)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插播: 房价与心理健康
  
  本来想集中精力加快进度往下写,但是昨天傍晚去了家房地产中介,聊了聊最近房价的事情。中介绘声绘色地跟我描述了房价上涨的经过,其经过让我感觉到非常吃惊,而我自己也受到了他的感染。 再加上旁边一个干洗店的几个人也在那里聊房价,我觉得整个空气已经完全不对了。 出来之后,我的结论是:**再一次High了,那是相当的High。
  
  我觉得有必要写写我个人的感受。问我对房价看法的人,可以往前看,我已经明的暗的说过很多次了,而且我的看法没有改变。 不过,我想再说一下我的立场,过了这次就不再说了。 首先,未来30年的大中小城市都不用盖房都够了,这些房子如果没人住,难道留在那里下崽? 所以,我认为现在买房的话,将面临一个极其痛苦的境地。 那么,就不要买。 其次,财政不能让房价跌下去。 因此,第三,建议手里面有钱的人,可以换一些外汇,或者放在境外银行(不是境内外资银行,因为阿根廷的教训),或者持现钞在手里,建议美元为主。 第四,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自我**(也是我正在写的内容)。 因为,毕竟手里的钱总是死的,更重要的是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
  
  其次,我想通过对资本市场心理的分析,探讨我对楼市的思考。 在一个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主要是“乌合之众”。 什么是“乌合之众”,说的不好听,就是一群没头脑的人。 这些人很容易受到赚钱的希望的吸引,然后受到市场主力的操控。 跟这样“乌合之众”在一起是很“掉价”的,因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那么,为什么跟他们在一起“掉价”? 因为,他们就是Losers的代名词。 谁愿意跟失败者为伍? 那么他也是失败者。 而且,看看他们去哪里就知道他们的情况了,比如说大型赌场中少不了他们;股市中少不了他们;期货市场中少不了他们;外汇市场中少不了他们;次贷危机中少不了他们;迪拜危机中少不了他们。 因为,他们是“乌合之众”,所以他们总是在亏钱。而在他们亏得“血本无归”之前,让他们赚点蝇头小利,YY一下子就美好的未来也不错。
  
  当市场行情越极端,“乌合之众”也就越积极,越兴奋。 比如说,当股价越高的时候,“乌合之众”们也就越相信股票要涨,于是进入股票市场中“淘金”的“乌合之众”也就越多。 在1929年之前,有个叫“巴布托”的人,一直在叫嚷股市要崩溃,叫嚷了好几年。 很明显,对于大家来说,他的脑子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他竟然在股市持续上涨的时候,总在说股票下跌。 而随着时间推移,他自己也变成一个笑话,天天在说股市要崩盘,但是股市就是在持续上涨。 说了几年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嗤之以鼻。 当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后来股市崩盘了。 崩盘的原因也很简单,经济发展就像孩子成长一样,是个基本恒定的、缓慢的过程。 股市如果升的太高,脱离了经济发展,结果必然导致摔得惨。 而且升的越高,摔得越惨。1929年,巴布托仍然在强调股市要崩盘,结果股市崩盘了,他也成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叫“巴布托突变”。
  
  千万不能与“乌合之众”为伍。 我想再解释一下《吕氏春秋》的话:“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 就是说,智慧的对比和区别,就是看得长远和看得短浅。 我在期货市场超过5年,从投资分析员开始,从外盘到内盘,后来炒过恒指、外汇,和几乎所有的商品期货品种。 这5年,我在赚和赔之间沉浮循环,最后赚了点小钱。 而在这5年里,几乎每3个月到半年,就目睹一批人进行轮替,旧的一群人赔光了,新的一群人进来。 新进入的人们可以在前面大赚一笔,大赚两笔,赚个100%都不稀奇。 而这些人赚钱的时候,总是在大呼小叫,希望世界都知道他们的“聪明和智慧”。 但是,做到后来,只需要一笔就能够让他们“爆仓”,然后他们悄悄消失。 新的一拨人开始了新的循环。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不能预见到赔钱的时候,不知道赔钱的时候该怎么办!
  
  在市场中,金钱永远是“浮萍”,飘向智慧。 炒完期货之后,就会发现中国股市只不过是“小儿科”。 一个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就是一个“残疾”市场。 按道理来说,人们经过市场的洗礼,最重要的并不是得到金钱,而是积累智慧。 但是,因为中国的“残疾”市场,在其中的人们不仅没有增长智慧,反而变得更加脑残。 不仅没有培养健康的心理,反而让心理的缺陷更加明显,成为心理疾病患者。 我虽然不做股票,但是经常看股市变动,看分析员们的评论,通过股市和分析员们的表现,看看这些人的“脑残”和“心理偏执”到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当然,在一个“脑残”的市场中,只有“脑残”才能够赚到钱。 因为,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匹配:智慧的人适应智慧的市场,所以高手就应该去炒外盘;而脑残的人适应脑残的市场,如果想把自己变得脑残,就炒国内市场。 但是,我要警告各位,如果各位适应了脑残市场,去了智慧的市场必然要血本无归的。 就像中国大企业的对外投资,包括实业投资、金融投资和期货投资,几乎看不到赚钱的。
  
  在市场经济中,千万不要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我们再说说楼市,那是个更加低级的市场,或者说已经到了比“脑残”还要低级的市场。 我们可以看看什么人在“炒房”? 温州私企老板、山西煤老板、其它一些地区的矿老板! 他们是什么人? 我想大家也都知道! 所以,我们上网的人,尤其是浏览天涯经济论坛的人,如果跟他们“为伍”,那就太丢人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曾经坚持没有买房的人,现在也跟他们搅和到一起,那么很可能会在某个时间,跟他们一样“爆仓”。 炒作外盘期货,即使爆仓之后,也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修养,增加个人的才智,锻炼个人的精神,并且为一个新的目标服务。 但是,在炒房“爆仓”之后,得到的将是最空虚、最无聊的失败,个人从精神到物质全面丧失。 所以说,多点高级的追求,哪怕失败;不要跟某些人为伍,即使能在眼前赚点钱。
  
  甘守寂寞、感受寂寞,才能够赚到钱。 这是我经过期货市场的经历,以及后来持续的反思,让我感受到的。 期货市场是个浓缩了财富流动的市场,3个月到半年就能够看出来一个人适合不适合;股市的时间要长不少,可能需要好几年,经历一个比较大的周期才能看出来; 而楼市的周期更长,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像日本那样二三十年。 对于楼市来说,更需要耐心,更需要理解寂寞的意义。 因为楼市一旦开跌,那么就是无量空跌,手里拿着房子的人想卖都卖不出去。 然后,可以随随便便跌50%。 比如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不少房子建筑成本是30-40万美刀,结果只卖十几万还卖不出去。 比照这个状况,我们就知道如果中国房价“无量空跌”,能够一下子跌下去多少。到时候,就像连续的跌停板,拿在手里的房子根本就没机会出。 当然,如果房价不能跌到话,那么人民币的价值就需要进行相应水平的下跌,修正房价带来的**资源系统配置的扭曲问题。
  
  应对房价带来的心理压力,最好的办法是启动“主动式心理补偿机制”。 什么是心理补偿? 就像不少女生在生气、失落等心理情绪之后,去疯狂购物。 不少人在失恋之后,去大吃大喝。 那么,房价的问题给很多人带来了伤害,这时候我们需要精神转移,也就是把钱花在其它方面。 花钱在购物和吃喝上,是我不提倡的。 因为这些行为算是被动心理补偿机制,其实跟买房是一个道理。 而我们可以花钱在读书、健身、户外大剂量跋涉、看经典电影或者买DVD,或者买点最好的食物原材料精心地做几个菜。 这些活动可以算是主动式心理补偿机制。 通过我们个人通过积极的体力和脑力活动,接触新的思想,进行有组织、需要动脑筋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我们的心理满足。 当我们开始这些活动之后,我们会发现房价是个最不值得关心的东西。
  
  这些积极的心理成长,是我们跟“乌合之众”区分开来的关键。 而通过对精神的追求,实现心理的成长,是我们能够为将来的经济困难时期,做的最好的准备。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到时候将军和太监的区别才真正体现出来。 所以,请各位不要着急,把自己准备好去当一个将军或者勇敢的士兵,不要去学习太监的做法。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
  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但是大致能够反映趋势:
  
  1、 房子盖的太多,现在很多都是空房。 一边是房价过高,另一边是到处空房,导致房价对租金的比价过高,同时也拉动了租金上涨。这也是无需求供给导致的“滞胀”现象的一种。 如果某一天,房价停止上涨,房主无法通过“炒楼”赚钱,必须通过出租赚钱的时候,会导致出租价格大幅下挫,进而带动房价下跌。
  
  2、 大城市承载超负荷,现有的人员和房屋建设量远远大于现有的大城市承载力。 人口必须疏散,或者转变城市运营方式,才能让城市持续生存下去。 而转变城市运营方式,需要多年的时间,因此等超过承载力“临界点”的时候,首先会出现人口大疏散。
  
  3、大城市成本超负荷,找不到工作的人们纷纷要退回农村,中小城市或者县城。 而中小城市的房子更是相对过剩,去中小城市看看就知道了。
  
  4、人口老龄化,年轻人明显减少,这是一个非常强的趋势,看看大中城市10年前,再看看现在,就能够感觉到人口老龄化危机将对城市经济带来的危机。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一个国家的居民收入高低,主要靠“品牌”实现的。 除了中东等依靠资源发财,或者一些地理位置特殊的小国之外,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强大决定于其品牌企业。
  
  比如说,美国是世界上拥有高价值品牌最多的国家,日本、德国次之。 我最近在写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方面的书,做了一些总结。 因为品牌也涉及到一个庞大的课题,包括知名品牌企业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发展的,如何有效管理,如何持续经营,如何进行升级变革,如何重塑品牌等等。 这些内容太多,如果写起来,比现有的内容还要多很多,所以我就说一点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内容:
  
  首先,品牌是竞争的产物,代表全球化竞争的进程,代表“人心向背”。 垄断企业没有品牌。 高价值品牌意味着产品高价格、员工高收入、客户高满意、企业高利润、政府高税收、伙伴高回报、地区高文明。
  
  其次,品牌是“知识经济”的代表。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品牌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现在,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各组织都是以品牌为核心进行竞争。 而品牌的背后,是整个**的知识体系,或者说以大学为核心的教育系统支撑的智能化经济体系。 我会找个机会,以关键的发达国家为例,分析一下**教育系统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品牌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品牌意味着轻资产、重人才。 现有的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经济模式,必然导致人员工资低,而且越来越低。 而想要打破这个“劣质经济”的循环,就需要以知识和教育为主导,支持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通过高知识、高技术、高管理的企业家带领精英人才,与跨国公司进行“面对面”的竞争,才可能实现高收入。
  
  而以教育系统支持的高知识企业家,在中国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联想、华为都不够格。 所以,我说5年之后,可能95%以上的现有企业都要消失。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六、医疗与健康 ( 个人的未来 2 )
  
  金钱: 我们的“存粮”
  
  假设,如果在最寒冷的冬天,你就剩下两个人的口粮,但是现在有孩子一人,配偶一人,你自己一人,双方父母四人,兄弟姐妹两人,还有数十个朋友,另外还有无数**的人在指望着这点口粮,那么将把口粮分配给谁? 如果有人要偷、要抢、哀求给他们一点粮食吃,否则他们就饿死了,这时候该怎么办? 这是人们正在遇到的经济难题,而且在未来将更多地遇到。 到经济艰难的时期,大多数人可能都会经常性经历这样的困境。 那么,现在把问题考虑清楚,未来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思考失误,而导致自己最亲密的人忍饥挨饿,没钱上学看病。
  
  “巴布托突变”随时可能发生。有一次,我去银行转钱,跟工作人员要申报单。 这时,一位警官走过来,问我认识对方吗?我说认识,感谢他的提醒。 我注意了一下,这位**像是天天在银行“蹲点”,询问每一位转钱的客户,是否认识对方的问题。 我想不少朋友都知道,为什么银行里会突然出现一位警官,专门询问准备转钱的人。 因为,似乎从前年或者去年开始,很多地方有人冒充电话局、**局等工作人员,以电话欠费、银行账户需要升级为名**,致使不少人上当受骗。人们仅凭陌生人的几个电话,就将自己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元、两三百万元的钱汇到对方指定的账号上。 而且,转账之后,往往很难追回,让不少人辛辛苦苦赚的钱“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看来,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局都专门派警官到一些银行的营业厅,专门提醒大家,防止大家上当。 而如果上当,人们就可能“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瞬回到解放前”,将自己长时间的积累失去,从富人变成穷人,这就是“巴布托突变”。
  
  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都在想着赚钱,结果大家越来越穷。 为什么? 因为“赚钱”的文化导向本身就是错误的。 我们知道,金融机构是一个**赚钱的核心机构。 但是,金融机构的保安措施也是最严格的,而且金融机构也是最典型的“不赚钱更重要”的机构。 比如说,银行的金库是用坚固的钢筋水泥砌成,然后再加上厚厚的钢铁大门,通过保安日夜守护,还有严格的进入程序确保安全的秩序,并且随时有**(也就是国家机器)的强大支持。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里面的钱太多,太重要了,如果被盗、被抢的话,谁都难以负不起这么重大的责任。 但是,当不少人自己把几乎所有的钱都放在某处的时候,却缺乏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随随便便几个电话就能给别人打开自己的“金库大门”,让别人把自己的钱“掠夺一空”。 对于这样的人,就是比尔 盖茨的财富也够不上几次的折腾。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冷静地注意一下自己的生存环境。 在**中,大多数人都在面临着收入减少,但是成本支出在持续上升的境地。 我的一个朋友买了个写字楼的办公室,准备开公司。 她后来总结在写字楼的装修和开公司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事情。 她说:“当你在家买买菜、做做饭、看看孩子、上街转转,就感觉到世界是多么的美好,一片歌舞升平。 但是,当你需要做事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张张“血盆大口”在等着你,你就会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凄凉。比如说,一个消防装置的成本可能顶多3、4千块钱,但是你必须去指定的地方去买,就得2万块钱。 公司还没有开张,一大笔钱已经搭了进去。” 另外,一次我跟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开车上街,等红绿灯的时候,有一位中老年妇女带着一个孩子,然后就在车旁边跪下来,我让我的朋友拿了两元钱,给了那个妇女。 我的朋友还挺不情愿,我说:“当一个人尊严换取金钱的时候,我觉着总是应该表示表示的。” 我的朋友一脸不屑地跟我说:“你以为你还是在国外?中国人的尊严不值钱,随便就可以为了钱出卖尊严”。 两句话说的我哑口无言。 同时,很多人还需要警惕周围的人用“亲情”、“友情”等借口,“绑架”我们的金钱。
  
  在这样的环境中,正确的导向首先是“守财”,也就是保护好自己现有的钱。 不论从哲学、经济、投资、还是战略上,我们丢失的一分钱,价值/效用要大于得到的一分钱。 打个比方,我们身上增加了二两肉,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生活的改善吗? 没有。 但是,如果现在有人用刀在我们身上割二两肉,那么我们就会明显地感受到钻心地疼痛! 从经济学的角度,假设我们每年收入5万(没有工资增长),一年省吃俭用能够攒1万,这时候我们中了彩票,得大奖奖金500万,我们会高兴一阵,但是如果我们被人偷了5万,等于5年的积蓄,那么我们会受伤一辈子。 在投资上,有个重要策略,不要让你的一次性亏损超过10%。 因为,如果你的亏损控制10%以内的话,下次你可以通过赚11%回本,两者基本相当。 但是,如果你的亏损是50%的话,那么下次你得赚100%才能回本,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水平,一次能够赚100%的? 所以,绝大多数人因为不知道,或者不遵守10%的纪律,在投资的过程中损失惨重。
  
  《庄子》、《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也都在强调首先要防守!《庄子 养生主》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套用庄子的话,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够赚到的钱也是有限的,而花费的地方是无限的,以有限去追逐无限的,完了。 《孙子兵法 军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也就是说,以前善于致富的人,先让自己的钱不被他人弄走,然后等待弄别人钱的机会……不能让别人把自己的钱搞走的,就是因为“守财”的能力强……善于“守财”的人,就是“深挖洞”,藏的地方深。 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第六篇“防御”中说:“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作战形式强”。 也就是说,保住你现有的钱,比(丢掉现有的钱)辛苦去赚钱要强。当然,克劳塞维茨也说,一旦力量强大到足以达到积极的目的时,就要放弃防御。
  
  其实,经历了多次经济波动“洗礼”,并且在困境中持续学习和更新的西方文化,就处处透露出“防守”的经济特点。 《庄子.山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这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越来越**的时代,是非常符合国人利益的。 北美的特点就是保守,比如说两个女性之间,可能会谈论衣服、天气、爱好等等,但是除了关系非常好的,很少会谈论性。 而根据一项调查,比谈论性更少的,就是谈钱。 甚至很多非常亲密的朋友,都从来没有谈过钱。 另外,很多朋友在一起吃饭是AA制。 那么,为什么AA制? 这表明,双方的友情交往尽量不掺杂利益。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大家各自付账,各自不欠情,不要到请吃饭的一方到时候提出什么要求来,被请的一方既不好拒绝,又不好不拒绝,弄得大家都很不愉快。 还有,西方人很忌讳借钱,只有关系很好的人,才会因为急用而借钱。 像借钱买房、结婚、做生意等用途,更加罕见。 像中国那种不管熟不熟都到处借钱的情况太少了,而且随便跟人借钱的人,可能会被认为是吸毒的。
  
  当我们的经济力量还不足够强大的时候,经济“防御”策略往往更加符合我们的利益。 那么,什么是经济“防御”策略? 就是尽可能“收缩战线”,同时设置“多重保护”措施,保护我们的核心利益,不让我们自己因为战线过长,导致被别人钻了空子。 而如果要实现这样的策略的话,我们就要想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紧缩开支; 2、钱放到哪里最安全; 3、花给谁; 4、在什么情况下,把钱拿出来花。 5、怎么花。
  
  首先,如何紧缩开支,这是个问题! 我在前面的“趁火打劫”的内容中,谈过结婚和买房的问题。 那么,下面我通过经济学的原则,分析如何防止别人“趁火打劫”,制止别人掠夺我们的金钱,防止我们在“巴布托突变”中,一下子就变成不仅穷,而且“负”的“房奴”? 总的来说,防止别人“趁火打劫”的主要方式就是,树立多重“防火墙”。 那么,我就从“防火墙”的角度探讨买房,以及买房背后的经济学思考。 因为买房在很大程度上,又涉及到婚姻问题,婚姻又涉及婚姻观念问题,婚姻观念又涉及到教育问题。 那么,我就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下教育的缺陷导致人们的观念偏差,最后让人们陷入经济上非常被动、心理特别痛苦的境地。
  
  比如说,不少人在最初的时候下定决心,不让房地产商把自己的血汗钱赚去,然后给自己一个质次价高的“破窑洞”。 但是,这些人后来却在非常不情愿的痛苦心情中,为了结婚而“**”做了房奴?也就是说,人们做“房奴“是因为女朋友的“逼迫”,如果不贷款买房就“一拍两散”。 而且,据说“丈母娘”又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也就有人说的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是“丈母娘经济”的结果。 而很多人因为坚决不买房,导致女友离去,造成很大的心结,或者心理伤害,包括我提到的小风,从内心里充满了对开发商的仇恨。 那么,为什么买房和不买房都那么的痛苦? 难道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理性看待这个问题,然后通过洞悉问题的本质,获得心理力量的成长吗?
  
  我的一个美国朋友说,美国教育的最大失败在于两性教育和婚姻教育。 从自然的角度来说,性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行为的关键驱动力,影响到孩子的医生。 但是,美国教育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缺乏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引导,反而是教孩子一些跟实际脱节很远,没有太大用处的内容。 结果,有很多美国人因为性的问题,因为婚姻的问题,最后成为Losers。 我跟他说,中国就不存在相关的教育,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对于学生来说,连教育失败都谈不上,只能说是完全失败的教育。 当然,从中国学校系统的出发点来说,这样的“教育”是很成功的,成功地达到了“教育”系统所设定的最初目标,而这个目标的成功也反映到了高价“买房结婚”,成为“房奴”上。 因为出发点不同,美国的受教育者有权批判美国的教育系统是失败的,但是中国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权利。 所以,我们也需要自助式教育,来重新认识婚姻。 因为,相信很多人都在两**往的过程中,或者在婚姻上吃了大亏,受过很大的伤害。 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经济学分析,来进行自我教育,然后将来可以引导我们的孩子,拥有成功的交友过程,以及成功的婚姻。 (待续)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继续)
  
  经济学的第一假设就是,人是自私的。 而这种自私到什么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有的经济学家设定了完全理性、完全自私、完全为了金钱而孜孜不倦追求的“经济人”。 而亚当斯密从探讨“同情心”开始的《道德情操论》,就谈到人们的情感与道德问题。 而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明确反对“经济人”的假设,支持道德的作用。 而马歇尔从《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章一开篇,就提出“经济学既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宗教力量和经济力量共同塑造了世界历史”。 当然,如果考虑到每个人的宗教文化背景和思考局限性,那么马歇尔并没有驳倒理性“经济人” 的假设。 那么,下面就分析中国人普遍的婚姻关系,和人们怎么变成房奴的,探讨经济学的原理。
  
  家庭是一个**的“细胞”。 家庭关系是一个**中的基本关系,反映整个**的关系形态,形成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 那么,什么决定家庭的主要关系? 家庭的主要关系由**经济结构所决定,由历史文化所影响。 而婚姻关系则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内容,反映**经济关系,贯彻**经济关系。 在中国的婚姻关系中,大致受到三种文化力量的影响,成为今天的状态。 而因为这三种力量对不同家庭、不同个人的影响程度不同,造成了很多人们“很受伤”。
  
  在形式上,中国婚姻主要受**教文化的影响。 中国现在的“一夫一妻”制,来源于**教。 那么,在**教文化中,对婚姻是如何定义的呢? 《圣经》记载中,耶稣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 从经济的意义来说,夫妻虽然是两个人,但是“一体化经济”,所以叫“结婚”。 也就是说,婚姻关系是个人经济关系的核心,高于其它任何关系。当**教传播并且占据西方的主要地位后,一夫一妻制开始形成**的基本制度。夫妻形成的家庭成为**经济的基础单元,或者说“**细胞”。 而婚姻关系是否稳定,决定了西方**的经济稳定情况,影响着经济发展状况。
  
  为了让婚姻这个“细胞”稳定,**教曾经禁止离婚,后来随着新教改革运动,政教逐渐开始分离,离婚在法律上被允许。 再到后来,随着**变化越来越快,离婚的比例在整个**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而父母的离婚造成了很多问题儿童,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更让**教系统“忧心忡忡”。 比如说,在北美的教会中,仍然持续地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坚决反对离婚。 有的教会甚至将婚姻问题看成信仰的核心部分之一,要求本教会的信徒像爱上帝那样尽力地维护婚姻,并且将维护婚姻作为信仰上帝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中国,主要是通过法律废除一夫多妻的方式,采取了**教文化的“一夫一妻”制度的形式。
  
  在利益机制上,中国的婚姻主要由传统的儒家文化主导。 自从宋朝开始,中国人的婚姻关系变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在“程朱理学”体系形成之后,儒家通过“三纲五常”规范了**结构,并通过“三从四德”规范了夫妻关系: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而“三从”,是指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德、容、言、工。 也就是说,**机制是权力依附的机制,臣子是皇帝的附庸,皇帝说的话永远是对的。 就像两条律令一样:一、皇帝永远是对的; 二、如果皇帝错了,参照第一条。 这样的权力依附的机制,贯彻到了家庭机制中。 在家里,妇女成为男人的附庸,必须“从一而终”。 而婚姻关系则是这个权力依附机制中的一环,通过妻子依附丈夫,(做丈夫的)儿子依附父亲,父亲依附上级权力,上级权力依附皇帝的结构,形成了以权力为基础的家庭关系。
  
  这样关系的结果,就是以权力依附的经济机制为核心的“一夫多妻”制。 既然在家庭中,丈夫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妻子只有责任,没有权力。 那么,丈夫就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双方的关系,不存在**教要求的丈夫对妻子忠诚度问题。那么,丈夫只要有能力,或者说只要有权力,那么“三妻四妾”,或者“三宫六院”都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丈夫通过权力占有**资源的程度。 同时,夫妻的关系要从属于父子关系这种“大家族”的利益关系。 从妻子的家人来说,既然妇女去作别人的附庸,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出嫁”,男方家像取货物一样来“娶”,那么首先要看男方家的势力。 因为“夫贵妻荣”,如果男方家的地位显赫,还能够很“沾光”。 其次,要看彩礼有多少,因为养一个女儿不容易,既然成了别人家的财产,那么就要尽量把养育成本收回来,再尽可能多赚一点。 于是,这两个因素加起来,就变成了普遍的父母包办的“买卖婚姻”。
  
  因为很多中国人受到长期文化的影响,在现在“一夫一妻”的制度模式下,仍然维持着过去权力依附的“一夫多妻”经济思维模式。 比如说,西方**文化是严厉谴责“婚姻背叛”的,所以不管男人地位多高、多有钱,最多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不忠于妻子的行为。 而越到**的高层,这种文化的力量也就越强大。 比如说,这种力量让克林顿以触犯法律为代价,撒谎说自己与莱温斯基没有发生关系。 而在中国,只要有权有钱,可以公开养“小蜜”,包“二奶”、“三奶”、直到“几十奶”。 我和一个朋友曾经探讨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离婚率明显上升的问题。 她说,其实北京上海的离婚率上升是一种进步。 在中小城市,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中小城市,家庭关系稳定并不是出于情感考虑,而是完全出于利益考虑。 很多女性因为离开有权有势的丈夫后,无法独立生存,只能选择忍耐。
  
  “嫁娶”这个词仍然是人们想像婚姻的方式,而这个词也就代表着人们对婚姻经济的态度。 在中国很多人不像西方那样,成年后脱离各自的家庭关系,然后通过结婚形成经济独立的“小家庭”,因此很多中国的婚姻“嫁娶”成了“**关系”的结合。 比如说,很多男方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子赚了钱,因此理所当然地认为“父为子纲”,认为儿子赚的钱也是自己的,所以就通过随意的“狮子大张口”,向儿子索取。 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儿媳妇是儿子的附庸,应该无条件同意。 这时候,如果女性不够强硬,不仅会把小家庭的经济搭进去,有时候甚至会把自己父母的经济也搭进去。 反过来,很多女方家仍然向男方家索要财礼,也希望通过女儿出嫁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 所以,也在想着如何通过问女儿要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我主要生活在一个“君子不言利”的环境中,但是在只要跟朋友说到婚姻关系,就感受到这种各自家庭通过“感情”和“孝悌传统”对婚姻“小家庭”的严重侵蚀,而且是跨国侵蚀到国外的人们,经常让在国外收入高、但开销大的人们极为痛苦。 那么,经济困难的家庭对子女的索要更加普遍,所以形成了现在婚姻关系成为**矛盾的“焦点”。 婚姻经济是一触即发的争论“火药桶”。从“林珊2009”发帖“如果不给弟弟二十万结婚,父母要断绝关系”后人们的热烈讨论,或者说激烈争执的反应可以看出,激烈争执背后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背后的个人利益机制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 (待续)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