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但是,所有的复杂事物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的本质。 次贷、次级债指的是,借钱给信贷情况欠佳的人,让他们买房、消费。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衰退曾连续十余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降到1%。 因为利息的猛烈下降,导致美国债券价格大涨,并带动与债市紧密关联的房地产,引发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在此情况下,美国的银行和**贷款机构推出Subprime Mortgage(即次级按揭、或次级贷款),以高于市场的贷款利率,向信贷情况欠佳的申请人提供物业按揭贷款,而首期款则往往由发展商代为垫付,也就是“零首付”。 这种贷款产品的问世,一方面使以往无力置业的人士,就可以随时取得贷款、购置物业甚至拥有豪宅;另一方面促使物业需求更加旺盛,房价进一步上涨,金融机构的业绩也更加亮丽。
  
  谁是“信贷情况欠佳的申请人”? 说白了,就是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穷人。 给他们“零首付”的贷款,让他们去买房、去消费。 中国有句话叫“救急不救穷”。 这句话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 穷人的还款能力差,当我们借钱给穷人的时候,别说他不想还,就是想还的话,他有能力还吗? 所以,一旦借钱给穷人,就要做好“有去无回”的心理准备。 但是,在“次级贷款”中,华尔街假装这些无力还钱的穷人有能力还钱,然后把钱借给这些穷人。 当走到这一步,华尔街已经从最初“互联网泡沫”的“吹鼓手”,已经沦落为不折不扣的骗子、盗贼。
  
  股市与银行的差异在哪里? 如果说,股市是**的皮肉,那么银行就是筋骨和血脉。 人们在股市投资赔了钱,经常就像是瘦身,虽然心理上经常难以接受,但是还能正常地活下去。 整个**经济可能会一段时间下滑,但是还能正常运转。 但是,如果银行系统受损,那么整个**就会“伤筋动骨”、“大伤元气”,甚至可能因为“失血过多”,引发整个**经济的瘫痪。 “互联网泡沫”是股市层面的问题,而“次贷危机”则已经侵入到银行系统。 而当年华尔街在榨干股市投资,将手伸向银行系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问题华尔街从“吹鼓手”向“盗贼”的转变。
  
  如果说,“互联网泡沫”是少数有钱人的游戏,“烧”的是人们的“余财”; 而“次贷泡沫”则把很多穷人拉入了游戏,同时吞噬的是**民众放在银行中的“保命钱”。 在“互联网”游戏中,有钱人投资,让少数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去赚钱。 最后,这些有钱人亏了,但从整个**的角度来说,还仅仅是财富“减肥”、经济减速,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显著影响。 但是,“次贷泡沫”把在银行系统中应该安安静静放着的钱,也调动了出来。 在大多数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这些钱“借”给了很多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穷人。 同时,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把这些给穷人的贷款包装成为“次级债”,卖到了全世界。
  
  次贷引起了“房地产热”、“消费热”等美国经济的整体过热。 如果把互联网热比喻成局部发炎,那么房地产和消费热潮就像全身高烧。 互联网的局部发炎只是引起有限的疼痛; 而“房地产热”、“消费热”就像全身发高烧,会引起整个人的休克昏迷。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发布的一个统计,过去5年,发达国家的楼市总值由30万亿美元升至超过70万亿美元,升幅相当于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0%。 这次楼市泡沫比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股市泡沫(历时5年、升幅是国内生产总值的80%)和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美国股市泡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 更加膨胀,是有史以来最大的。
  
  第三节 多输的结局
  
  雷曼兄弟破产标志着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开始。10月6日,美国国会就救市问题举行听证会,雷曼兄弟前CEO理查德 富尔德(Richard Fuld)出席了听证会。 美国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亨利 维克斯曼质问富尔德,“你拿别人的钱去冒险,为你自己挣了这么多钱。制度对你有利,但其它国民呢,其它纳税人呢?他们现在要拿出7000亿美元来拯救我们的经济。” 维克斯曼还问富尔德,“你的银行已经破产,金融体系面临巨大危机,但是你却获得4亿8千万收入,我有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想问你,这样公平吗?”
  
  维克斯曼还批评福尔德在上个月公司倒闭几天前还为离职的经理们索取数百万美元奖金的做法。 他补充说,“即便在雷曼兄弟向财政部长鲍尔森请求获得联邦救助的时候,该公司仍在为其高级经理提供数百万美元的赔偿金。” 富尔德则说:“我对我作出的决定和行为承担全部责任。”但他拒绝承认在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之前那段时间他有误判或**失误。 他同时辩称,公司高管与雇员的薪酬都有专门的定薪委员会裁定,与股东收益相挂钩,因此自己得到的天价薪水并无不妥之处。
  
  雷曼兄弟的高层不仅骗了投资者,也骗了自己的员工。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在崩溃前的几周里竭力掩饰自己正在飞速滑向金融悬崖。 到9月10日,雷曼还在电话会议上向投资者保证自己根本不需要新的资本,而此前一天雷曼的管理人员刚刚计算出公司需要至少30亿美元的新资本注入。 9月11日,警觉得摩根大通终止了雷曼伪装强大的努力。警觉的摩根大通再次要求雷曼提供50亿美元的额外抵押品——即容易出售的证券。 50亿美元的抵押品要求,加上雷曼的对冲基金客户大量撤资,成为压垮这家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雷曼兄弟不得不在4天后申请破产保护。而身负6130亿美元巨额债务的雷曼破产之后,其在市场上引起的“强震”超乎了一般人的预想。 当天,道琼斯指数以“9.11”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收盘。也就在同日,24000名雷曼员工因持有雷曼股票损失高达100亿美元。
  
  据报道,自从雷曼破产后,有关前CEO富尔德的传闻不绝,有说他惊恐症发作要被抬上担架送医院,也有说他在公司邻街差点被的士辗过,据称司机还是前雷曼员工。 虽然很多传言都不足信,但CNBC在10月7日证实,富尔德9月的时候真的被人打了。 最初爆出这件事的,是《名利场》的撰稿人沃德(Vicki Ward)。沃德其后更承认,他不仅亲眼目击了事件,也上前打了富尔德。 沃德称,在雷曼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的周日,富尔德来到雷曼大楼的健身房,“当时我身边有位老兄怒上心头,走到富尔德跟前,向他狠狠挥拳。”他看到那人出手后,自己也忍不住走过去打了富尔德。沃德说:“我觉得他不知羞耻,他对不起那些基金及投资者,他从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我觉得他很傲慢可憎。”
  
  贪婪和短视让强者沦为盗贼。 对于华尔街的投行来说,年终奖金让这些本来应当具有远见的精英们变得极度短视。 对华尔街来说,年终奖金而不是年薪,是华尔街投行精英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6年,取得了高额利润的华尔街各投资银行为员工准备了丰厚的年终奖。高盛向来以员工待遇高而著称。一般大公司的员工可能分为“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两种,而英国《泰晤士报》说,高盛公司员工只能分为“有钱人 ”和“有游艇的有钱人”两类。包括底薪,高盛平均每名雇员2006年拿到的支票价值约合62.6万美元,其中许多人的年终奖金数额大大高于他们的工资。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公司高层的奖金高得吓人。专家预计,高盛公司为数不多的高层管理人员每人能拿到2000万美元左右的年终奖金,还有数百名中层员工的奖金则达到200万美元。
  
  到2007年底,次贷危机已经开始显露,并且越来越成为华尔街投行的噩梦。但是,这些投行一边急着引资或变卖资产,一边却仍在豪派花红。据彭博社数据,高盛、大摩、雷曼兄弟以及贝尔斯登四大机构,2007年用于员工薪金、福利以及花红的开支总额高达497亿美元,其中,花红占比高达60%,较历史性丰收的2006年还要高出14.2%。其中,根据该行向美国证监会递交的材料,高盛用于员工薪金和花红的支出将占到其2007年全年净收入的43.9%,该比例比2006年的43.7%更高出0.2个百分点,支出总额高达201.9亿美元,比2006年大涨23%。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ckfein)2007年的基本年薪仅为60万美元(约450万元人民币),而花红总值却高达6790万美元(约人民币5.09亿元),一举打破由他自己2006年创下的5340万美元华尔街年终分红纪录。
  
  盗贼的特点就是透支未来。 “盗贼式”的短视已经彻底腐蚀了华尔街。华尔街的奖金制度让管理层有巨大的动力要去把当年的业绩做大,而不管公司资产质量究竟如何。 换句话说,华尔街的分红文化让这些高管们无法不短视,无法不去冒险。 而且,由于并无实质性的惩罚措施,华尔街的"花红文化"让这些人的工作变成了一场"赢定了"的游戏——赚钱则有花红,亏了就算了。华尔街为了自己的利益,置投资者的更大的利益于不顾。 可以说,他们随意盗取股东的财富,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崩溃。 以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倒闭为开端,华尔街上百年积累的信用和财富已经全面“垮塌”。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盗贼“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快变成“多输”的结局。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第四节 劣质经济增长
  
  为什么说华尔街在沦落?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作为前瞻性行业,对**发展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即使人们投资赔了钱,从**效益来说,也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整个**的运作效率,并且形成了“知识型”财富。 所以,它即使是导致很多投资者亏损,还能算是“优质亏损”。 在整个互联网氛围的烘托下,蕴育了 Google这样的伟大公司和一批真正的“新经济”企业,同时加速了微软、Google等企业的全球扩张、也帮助IBM、苹果等企业实现了复兴。 同时,它推动了3C的进程,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显著提升了国际经济的运作效率。 所以总的来说,华尔街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忽悠”还有很多真实的基础,还不能完全说是欺骗。
  
  但是,在“次级贷款”上,华尔街就已经沦为骗子、盗贼。 如果对美国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的穷人都是些什么人。 美国的穷人或者好吃懒做,或者缺乏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缺乏基本的自我约束能力。 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在吃“失业救济”,然后把自己养的很胖。 就是这些毫无还款能力、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人,这时候贷款机构突然告诉他们,可以给他们贷款买房、买车等等。 那么这些穷人拿到这些“天上掉下来的钱”干什么? 我们可想而知,他们肯定是去超前消费、去乱花。 等钱花完了,房子还给银行,自己宣布破产,不再还钱。 华尔街不知道这个情况吗? 那华尔街为什么还要做“次级贷款”,只有一个解释,华尔街已经彻底沦为骗子。 。
  
  华尔街并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他们发明了“次级债券”。 通过“次级债”,将银行贷款变成可以发行的债券,将风险从银行中转移出去。 “次级债”的本质就是“垃圾债券”。 美国华尔街七八十年代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垃圾债券”。就是没有信誉、或者快要破产的公司发行债券,因为这些公司还款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它们发行的债券就像“垃圾”,所以叫做“垃圾债券”。 华尔街把这些债券打包、包装之后,以低价卖给大家。 当时,不少人人买了“垃圾债券”后,因为企业破产而 “损失惨重”。 而“次级债”的本质就是个人型“垃圾债券”。
  
  “次级债”的问题比“垃圾债券”的问题更大。 企业本身是有资产的,不少企业即使破产后,如果清算这些公司的资产,并且进行拍卖,有些债券持有人还是能够收回一些投资的。 因此,“垃圾债券”也还有一些价值的。 但是,把穷人的 “次级债”卖给大家。 如果这些穷人把钱花完了以后,只需要宣布破产,那么债券持有人什么都得不到。 这时候,很多人会想到他们的房子、车子。 车子本身就是迅速贬值的东西,而房子是唯一可以保值的大宗价值品。 但是,不少穷人在最初贷款的时候,本身就是“零首付”。如果房价一旦下跌,“次级债”的债权持有人就“血本无归”了。
  
  
  不仅如此,美国的“次级贷款”把整个世界带入了“劣质经济增长”时期。 在“互联网热”的时代,人们强调“知识经济”,用大量的金钱换取知识,大量的投资也倾注到高科技领域。 同时,**中有很多人在疯狂地学习和工作,以跟上“新经济”、“知识经济”的步伐。 但是,到了因美国穷人借贷消费引发的“房地产热”、“消费热”的时期,大量的资金去盖了房子、买了汽车。 盖房子是高能源、资源消耗的产业,而且技术附加值接近于零,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没有任何的帮助作用。 而且,穷人在贷款买了房子以后,对与房子相配套的电器、家居装饰、维修工具等等相关产品也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而这些产品同样也是低科技、低附加值、高能耗和资源消耗。 美国自己已经很少生产这些东西,所以大量从中国等亚洲国家进口。
  
  这些进口也主要由“劣质经济”组成。 穷人消费的特点就是落后、低水平、重复。 在北美逛商场,可以看到有些人买衣服,同样的一个款式但是不同颜色,一买就是三、四件。 人们对于服装、玩具、简单工具等低端物品的大规模需求,导致了大规模的进口,而这些进口直接引发了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美国最初还关心贸易赤字、贸易平衡,但是到后来,“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任由贸易赤字扩大。 就这样,美国的中低端产品的大规模进口刺激了亚洲国家低科技、高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的产能迅速提升。 于是又间接引发了能源、资源、大宗产品的价格提升,形成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美国的“房地产热”、“消费热”又成为其它国家的“榜样”。 美国的“大房子”、“大汽车”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富人树立了榜样,美国的“贷款消费”、“超前消费”也引导了这些国家的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所以,人们开始超出自己的能力去买住房、买汽车、买名牌生活用品。 而这些国家的“房地产”等低技术行业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高速度、低质量的经济增长。 这样也就必然导致经济过热,进一步加剧了大宗产品、能源和资源产品的价格提升。 最典型的就是石油期货价格从1990年代末的曾经不到10美元/桶,持续上涨到2008年147美元/桶的高峰值。 而这些价格上涨,又刺激了大量资金涌入能源、资源等低技术行业,使世界经济和货币资源向“劣质经济”倾斜。
  
  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都在享受房地产带来的“财富溢价”的好处。 人们甚至可以把房地产升值带来的效应再拿到银行做抵押,获得贷款进行消费。 这样的钱来得“太容易了”。 但是,房价上涨总有个尽头。 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引发美元贬值,再加上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吞噬了人们的生活费用。 而且,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人们每月“按揭还款”的数额大幅上涨。 于是,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 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
  
  于是,泡沫破灭了,危机发生了。 穷人们因为经济拮据,已经没有力量偿还银行贷款。 所以,银行只能收回房子,通过拍卖拿回本金。 但是,随着被拍卖的房子越来越多,房价持续下跌,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银行拍卖房子越来越难,拍卖的价格越来越低,根本无法弥补损失。 所以,“次级债券”的还款状况迅速恶化,次贷债券迅速贬值。 因为世界上很多投资银行、对冲基金都买了这些债券或者是由这些债券组成的投资组合,所以就形成了亏损。
  
  “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开始深入到实体经济。 因“次贷危机”而受到震动的不仅是美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 汽车、建材、家装、零售等行业受到了显著的影响。美国的进口企业遭遇了资金周转和商品销售的困难, 而这种局面很快传导到了中国。 而为美国市场提供大量产品的中国外贸企业,也开始遭遇收不到货款的困境。美国的进口商从2007年的下半年开始纷纷要求中国的出口商延长付款期限,从原来国际通行的60到90天付款,延长到120天,甚至180天,占压中国企业的资金。 还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每年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大量的出口信用保险,一旦国外进口企业无法支付国内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中国信保将提前把钱赔付给国内出口企业。 2008年1到5月份,中国信保共接到了受损案件799宗,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88%,报损金额(2.3亿美元)更是增加了125%。 其中,有将近一半的案件(43%)来自于美国。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2)
  
  B、 白酒
  
  理论推动**的进步。 经济学经历了从重农和重商,生产到需求,再到高级需求的发展阶段。 而依托于不同的经济理论,形成了级别不同的经济形态。 到21世纪,以人们的高级需求为导向的“知识经济”统治了世界经济方向。 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的“劳心者”,轻松而且富有; 以生产为主导的国家和地区,成为劳动力,或者说“国际民工”,劳累且贫穷。 那么怎么能够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从白酒的消费就可以折射出来。
  
  经济学理论经历了从注重生产到注重消费的过程。 在18世纪,亚当斯密写《国富论》的时候,主题是从商品生产谈起,通过阐述劳动、资本(土地、资金等)之间的关系,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奠定了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提出资本的利润是由压榨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获得的,因此提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斗争。 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颠覆了过去经济学的思维顺序,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思想。 马歇尔从需求出发,通过重组生产要素,达到需求与产品生产的均衡,并实现国民收入分配。 世界经济因此而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产生了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从需求出发? 就是说,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需求去生产。 需求是决定劳动价值的核心,是决定生产的核心,是**发展的核心。 不能满足需求的生产是负价值,不仅浪费了劳动力,更浪费了**资源。 因此,生产变成了次要和从属的因素,而谁最能够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甚至引导需求,谁就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这个原理应用到微观经济当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品牌。 Nike连一双鞋都,但是它通过引导需求,控制了生产,让生产成为它的“廉价劳动力”,然后获得了产业链的主要利润。 或者说,从生产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企业和经济,最后很自然地就会成“廉价劳动力”企业和经济。
  
  在宏观上,日本二战后早期的经济政策是符合“从需求出发”的方向的。 当时,欧美国家并没有真正理解到需求导向的经济方针的意义,不过日本的经济政策从直觉出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而日本的经济政策不仅引导了日本的“经济奇迹”,更促成了世界经济的大变革。(这与日本的地缘经济和当时的日本经济情况紧密相关。 有机会,我会结合日本,谈谈地缘经济与**经济形态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以及人们心理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日本采取了产业优先的政策,其中一个就是VCR录像机产业。 通过政策扶持,加上日本企业的积极竞争,日本在VCR录像机上打败美国企业,占领了美国市场,满足美国消费者的需求。 这样的方法促成了一批日本企业的崛起,让日本人得到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并且形成了一整套打入美国市场,打垮美国企业的商业模式。 到1970年代后期,也就是日本战后重建的30年,日本形成了纵横美国市场的品牌集群,让美国的知识界和管理界开始陷入恐慌之中。
  
  同时,从生产角度出发的经济,与通货膨胀紧密相连。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发生通货膨胀? 是因为纸币发现过多。 那么,为什么纸币发行过多? 就是因为以生产为导向是盲目的生产,必然会与**的需求产生较大的偏差,生产出大量无需求的产品,然后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同时,**真正的需求没有满足,导致人们争抢剩余的满足真正的需求的商品而导致的。 比如说,**里有土地十亩,能够生产十桶食用油,而**需求是十桶油。 那么所有十亩地都用来生产油,**生产与需求完全匹配。 但是,经济政策决定,其中的五亩地用来盖房子,剩下的五亩地用来生产食用油。 那么,市场上只有5铜油供应,同时出来5套房子。 但是,人们首先必须得吃饭,连饭都没得吃,就不用谈什么房子了。 于是,人们只需要油,那么5套房子就变成了无需求生产。 而市场上还是那么多钱,人们必须拿同样的钱,购买剩下一半的东西,所以物价整体上涨一倍,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多说一些吧,让问题更明白一些。 虽然物价整体上涨一倍,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却并非如此。 在这儿通过动态的分析,把通胀问题讲得更切合实际一些。 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感觉物价不仅上涨一倍,可能是两倍。比如说,我们假设本来市场上有10瓶油,100元钱。 但是,其中5瓶油给浪费掉了,市场上只剩下5瓶油,而还有100元钱。 人们可能想当然会认为每瓶应该20元,通货膨胀一倍。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刚开始发生通货膨胀时,可能人们并不知道市场上还有几瓶油,所以第一个人用12元买了一瓶,第二个人用15元买了一瓶,第三个人用20元钱买了一瓶,第四个人用25元钱买了一瓶,第五个人只能用28元钱买最后一瓶。 那么,人们认为通货膨胀率为多少呢? 是180%,而不是100%。 这样,人们的恐慌加剧,可能会觉得通胀将会继续上升。 所以,通胀开始的时候,人们往往急于抢购,这是符合经济学道理的。 因为早抢购的人们,只需要承受20%的通胀损失,而最后一个人却需要承受180%的通胀损失。 (有时间的话,用这个机理探讨一下房价和股价的机制,分析一下“泡沫”形成的过程,“泡沫”的高点和“泡沫”破裂的征兆)
  
  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是真正的经济发展,必定是通胀率很低或者较低的经济增长。 那么,什么是没有满足的需求? 我个人感觉,经济学意义上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和企业所说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应当区分开来。企业说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往往是说某个细分市场的欲望要求。 而经济学意义上,它更主要考虑**运转成本。 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去帮人搬一个全都是铁焊的床(单人床),这个床最少重达300斤,我们四个壮劳力费了大劲把它搬到了二楼。 我当时就想,这个床是我见过最为低劣笨重的床,做工粗糙,一看就是一个毫无知识的粗人做的活。 如果让一个有一些经验的技术工人做这个床,随便弄弄就可以减少2/3的铁,如果精心设计一些,就可以减少5/6的铁,而且同样坚固。 对于我来说,觉得做床的人太那个了。 就是让我打破了脑袋,也做不出这样笨重、粗糙的床。 随便找一个技术工人来做,用更少的材料,做出同样效果的东西,也减少了搬运等各种资源消耗。 这样,买床的人降低了一部分成本,技术工人增加了一部分收入,这就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能够做到世界级品牌的企业,都是思考经济学意义上的“未满足的需求”。 顺着这个床说下去,我就顺便说说宜家家居。 宜家家居为什么能够把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拼板家具卖到全世界? 我个人的看法是,宜家家居卖的拼板家具本来就是一个创新。 做家具的人都知道,中低端家具的成本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运费,也就是家具的内部空间被无效地进行了运输。 而拼版家具则完全消除了运输空气的成本,节约了大量的运费,这样就节约了很大一块成本。 另外,宜家家居通过设计,把拼版家具既做得美观耐用,而且也非常省材料和加工成本,看上去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拼装,体现出简约的美,而且还比较便宜。 就这样,宜家家居通过降低自己的制造和运输成本,给消费者让利并且也让方便了消费者的搬运,自己也实现了利润和成长。 宜家家居和消费者共同获利,实现了优质的经济成长,也就是经济发展。
  
  以微观经济为开端,推动世界进步的企业,都是大幅降低**整体运作成本的企业。 比如说,亨利福特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因为他给美国“装上了轮子”,极大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形态,或者说美国的**生活方式。 而亨利福特的关键价值就在于,通过流水线作业,让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普通消费品,替代了马车在**经济中的作用。 而汽车替代马车就是经济发展。 因为制造和维护一辆汽车的综合成本要比养马低得多,而且马力更大,速度更快,能够运更多的东西,还能持续运转。 同理,飞机运人的成本要比轮船运人的成本低得多,速度更快、也更舒适,所以航空业发达起来。 而世界经济就是靠这些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新发明创造,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最近的一次最重大的全球性、**化的发明创造,就是1990年代中期从美国开端的“知识经济”,而其标志就是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美国经济从日本竞争中恢复过来。而且,在初期高速增长的几年中,美国经济几乎没有通胀。 举个例子,在这段时间,原油期货价格甚至跌穿10美元一桶。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因为在当时,美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应用IT技术,并进行互联。 企业更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实现更高的产品质量,明显地减少库存,提升了工作效率,这些聚合起来,大幅提升企业的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增加产出。 通过互联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效益开始大幅提升,遍布世界、但是紧密协作的产业链开始形成,国际经济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世界经济的协同效率也大大增强。 另外,美国人通过向国外销售IT软硬件等低成本、高价值商品,也获得了大量的收入。 于是,美国人享受了新的一次超常规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克林顿成为一个极为受欢迎的总统。
  
  反过来说,以生产为导向的经济中,通胀经常会出现,反映经济停滞。 通货膨胀越严重,反映出经济问题也就越严重。 通货膨胀是滞后性指标,一旦通货膨胀出现,那就意味着问题已经造成,常常难以扭转。 2003年开始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就是因为大量的资源都耗费在大规模、豪华奢侈的建设上,导致世界性的资源和原材料严重紧缺,引发价格上涨,人们的基本衣食住行等基础需求受到侵害。 2008年,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地施工建设全面停滞,立刻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通货收缩。 而为什么施工建设停滞? 就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没人要的生产。 这些没人要的生产大量挤占了真实的**需求,一方面严重地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让人们非常痛苦,只能拿同样的钱买更少的产品。
  
  无需求生产的规模过大的时候,就会造成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经常被成为“生产过剩”的危机。 确切地说,它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而是一方面生产浪费,一方面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这种危机因为是结构性危机,所以消化的过程将是非常的痛苦和漫长,只能通过时间换空间完成。 顺便说一句,从2001-2008的通货膨胀规模来看,这个危机是世界性危机,而且危机的规模可以说“前所未有”。 现在是世界经济问题刚刚暴露的时期。 大多数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暴露,而充分暴露的问题就还需要几年。 充分暴露后,消化这些问题、重新实现经济增长,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人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结束这个危机,那就很难说了,应该是相当漫长。
  
  所以,需求的角度来说,凯恩斯主义是荒谬的。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以生产为导向,进行印钞票,通过印钞票拉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一个经典例子是,通过找一个工人挖坑,再找另外一个工人埋起来,就创造了就业,然后这些就业人口就有了钱,有了钱就可以消费,消费之后经济就发展起来,就是所谓的“经济刺激”计划。 正常人一听就觉得是荒谬的。 那么,为什么荒谬? 人们可能不太考虑。 而当政府真正用印钞票的方式,促进就业的时候,加速生产的时候,人们就会感觉到这个政策比较好,因为自己的工作保住了。 但是,长期来看,这导致经济资源配置更加扭曲,无需求生产更大,通货膨胀更严重,工人虽然在就业,但是收入越来越低。 当通货膨胀让经济政策不可持续的时候,人们失业将发生更大规模的失业,而且更大的通货膨胀把人们的储蓄全面掏空。
  
  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学就能看出来问题。 每个**中,每个人都有太多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就像我说的那个铁床。 **中,总是有无数可以提升效率的空间,只要人们有相应的知识或者技能,就能够通过提升**效率,而为自己创造就业。 所以,人们失业的原因总是结构型的,永远不存在因为人口太多导致的失业,而是因为人们缺乏教育和技能而导致的失业。 或者说,人们失业的原因并不是市场上没有工作了,而是人们的技能达不到这些工作的要求。 因此,更重要的是政府花钱让这些人去接受教育,然后让他们去找到有意义的工作,这才是可持续的工作,才会促成整个**福利的可持续提高。 从需求的角度看凯恩斯,挖了坑再埋,一方面并没有提升工人的知识和技能,浪费了工人的宝贵时间,另外一方面浪费了**的资源,扭曲了资源配置,结果只能导致以后更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者发生更严重的萧条。
  
  而**家们为了眼前的就业率,为了眼前的所谓经济增长,往往采取荒谬的计划来刺激经济。 1929年股市崩盘,本来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但是,胡佛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刺激经济,然后将股市和经济拖入“泥潭”。 罗斯福击败胡佛上台,开始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新政,同样大量进行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好像热火朝天。 但是,钱从哪里来? 政府挤占了私人的自己需求,这已经在胡佛政府发生过,结果在罗斯福政府如法炮制。 结果,最为无效的方式的政府投资,抢占了私人企业本来应该拥有的资源。 这样的结果,短期虽然能够促进经济的表面增长,但实际上让经济模式难以为继。 苏联的经济模式最初为世界所瞩目,后来无法持续的原因,就是因为以生产为导向的模式的问题。
  
  从需求的意义来说,私人经济的企业家精神是决定美苏之间经济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而只有私人企业才能够通过企业家精神,在人们的日常交易中,敏感地发现的真正需求,并且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持续满足客户需求而创造利润。 然后这些企业满足经济学意义的需求,降低整个**的运作成本,提升**运营效率,进而引导客户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所以说,政府扩大投资的行为,在宏观意义上就是挤占私人资金,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实际应用。 后来,罗斯福发现自己的政策开始失效时(因为政府花钱的浪费越来越严重),然后取消了大规模的投资,立即造成美国经济立刻进入新的衰退,政府投资支持起来的“泡沫”破裂了。 那时候的衰退,已经是没有任何生机的衰退了。 正好,欧洲的战争和日本偷袭珍珠港转移了大家都视线,让很多人不深入研究经济的人们以为罗斯福新政是成功的。 2009年,奥巴马采取的还是一贯的政府刺激,比罗斯福的计划规模还庞大,而且还伴随着大量印钞票。 通过通货膨胀掠夺**国家的美元储备价值,这个方式更加不可持续。 所以,下一步奥巴马如何收场都很难说。 (待续)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继续)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与经济大局紧密相关,这是我们都知道的。 宏观经济大局我们也看得多了,大概能够判断出个眉目。 那么,经济大局是如何跟个人紧密相关呢? 经济的方式决定个人的收入、消费和发展潜力。 经济大局决定我们的收入能力和收入方式,收入方式和**形态决定了消费方式(也就是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决定个人的发展潜力。 在这里,我用一个人的例子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个人的发展潜力: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由不同的经济导向所决定。 一位计算机程序员在中国的某个美资企业,他的收入是每个月2万人民币。后来,按照轮岗的要求,他去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美国人认为他的技术好,直接给他开出8万多美元的年薪,想让他留下来。 也就是说,同样的人,同样的技术,同样的工作、更差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更高的待遇。 在中国每年24万元,到了美国就是将近60万人民币,比在中国高了一倍还多。 有人说,这是因为人民币汇率被故意低估导致的。 当然,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观点。
  
  但是,对于这个只靠死工资生活的程序员来说,生活水平当然要提高了很多。 到了美国,扣掉各种税费之后,每个月还能剩下4000多美元。 考虑到开车、吃饭、生活消费等因素,他每个月要花2500美元,还能存2000美元左右。 而如果他在中国北京、上海或者深圳,他每个月赚的2万元人民币在扣税之后,还不够维持美国时的消费水平,更不要说存钱了。 如果碰到病痛看病,那就没谱了。 更主要的是生活的质量:美国的汽车比中国的便宜将近一半,质量要更高;房子便宜,内在质量更高,环境更是没法说; 生活消费品,很多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但是质量要更好,价格还更便宜;美国的食品安全也没有那么大的问题。 所以,在中高级消费水平上,美元比人民币更值钱,或者说人民币的价值被高估了。 也就是说,这个程序员在不同的环境中,赚得更多,生活质量更高,更有**保障,还有剩余。 这个大家也知道。
  
  第二,经济形态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 当时,这个程序员面对这个offer,却非常犹豫。 因为,他所在的企业并不在美国的大城市,而是离纽约、波士顿等地开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中等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中,他的感觉是冷冷清清,也基本上谈不上业余生活。 不像中国的大城市,他晚上下班后,可以去找朋友,一起吃饭和玩。到了周末,节目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而在美国,人们的主要娱乐好像就是运动,举行一个**似乎就是很大件事情了。所以,中国的城市似乎更像城市,美国的城市更像郊区,小城市直接就像农村。 当然,每个人有很多自娱自乐的方式,但是他都不太喜欢的。 他喜欢热闹,喜欢大家在一起玩。 权衡了利弊,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另外,他还有个女朋友在中国,让他决定不去了。 后来,那家美国公司着急了,说他女朋友也够资格,可以跟他一起去,不过工资涨不了多少,申请绿卡也是主要给他申请。 给了如此优厚的条件,才让他下定决心,去了美国公司。
  
  第三,生活方式决定个人发展潜力。 我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先插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农民种地,春天播种,夏天施肥,秋天收割,冬天让土地恢复活力。 也就是说,秋天的成果,是经过冬天、春天、夏天的努力和秋天的收割共同作用而成的,缺一不可。 每个农民都懂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为了秋天收割更好的结果,就需要冬天对土地的修整,在春天和夏天对作物一丝不苟的工作。 另外,还需要学习更好的方法,用更好的种子,施用更好的肥料。 之后,粮食才有丰收,粮食的质量才会好,产量才会高,价格才会高,个人收入才会提升。 所以,其实农民是最为渴求知识的一个群体,只要教给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能够让他们的收入增加10%,他们愿意付出100%的努力去学习知识。 农民对知识也是极为尊敬的,因为他们知道知识就是经济效益。 从这点上来说,农民是最有企业家精神的一个群体。 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缺乏知识,他们局限了自己,让企业家精神失去了基础。
  
  反过来,有一些“有知识”的人却藐视知识,认为知识没有用。 人们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的人吃了“苦中苦”,也看上去拥有了知识。 但是,不能凭知识升官发财,所以觉得知识没有用。 不少人“弃文从商”,从学校和科研院所出来“下海”,有知识的人在商业上当然容易成功,但是这等于荒废了自己未来的潜力。 有的“有知识”的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为能力和素质低劣但是有钱的利益阶层服务,昧着良心说谎,忽悠缺乏知识的人。 这就像有一些卖假种子、低劣种子给农民的“农业专家”一样,不能算是知识分子,只能说是“人渣”。 而更可怕的是一些隐性的危害,大多数人看不到,但是危害到中国的未来。 比如说,一些人水平还挺高,也当着教授,**形象也不错。 但是,每天却飞来飞去讲课谈项目,然后拿自己的研究生做“廉价劳工”做项目。 这样做不仅让自己的思想停滞、知识荒废,更可怕的是毁掉了研究生的思想、进取精神和知识结构。
  
  就拿MBA来说,对比国外的MBA和国内的MBA,有时候很替国内的MBA悲哀。 国内不少人上MBA的目的,就是认识更多的人,编织一个更大的**资源和关系网络。 而实际上,不少人确实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了实际的利益,让更多的人希望通过上MBA来编织**资源网络。 而怎么样在同学之间编织资源网络? 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喝酒”(哈哈,自己都觉得有意思,码了很多字,绕了全世界,终于跟主题沾了个边)。 但是,老师在哪里? 这就像“买椟还珠”,把MBA的精髓扔掉了,就留下来MBA的壳。 而喝酒交友的方式更是跟MBA的思想“南辕北辙”。这样的MBA在平时看上去还挺风光,但是当真正的**经济和产业大变革发生的时候,将被“一网打尽”。 这就像屋檐下的鸟窝,虽然很安逸舒适,但是当大火烧了房屋的时候,小鸟也无处可逃。
  
  国外的MBA不是不交朋友,同学网络也是MBA的重要附加值。 但是,交朋友是次要的,对知识的渴求才是第一要素。而知识来自于大师。 在国际上,一个顶尖商学院应该拥有三个层级的教授: 最高级的就是思想家级的教授,就像迈克尔 波特这样的人,弄出几个关于国家竞争、产业竞争和企业战略竞争的模型,然后就用这几个模型给全世界的MBA“**”; 第二个就是方法级的教授,一直在探索新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创新的思想和理论,这些教授虽然还没有像迈克尔 波特那样,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思想理论,但是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创性的思维,正在朝着系统方向进化; 第三就是实践级教授:工作经验丰富,很多都是在工作中有了二三十年的经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后理论联系实际,用他们的工作经验总结,对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且讲述其中的诀窍,让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
  
  对于一个在国外顶尖MBA上学的学生来说,MBA有两方面的价值。 打个比方,就像小老虎成长一样,一方面得有虎妈妈天天教授野外生存技能;另一方面又跟其它小老虎嬉戏打闹,在打闹中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团队捕猎能力。 MBA的方式也一样:一是,如果能够遇到几个第三个层次的老师,然后学习到一些诀窍,那就值了;碰到一两个第二个层次的老师,学习到领先于**的创新思想,那就是惊喜。 如果能够遇上思想家级的教授,那就太幸运了。 二是,学会团队技能: 在国外商学院,同学们一起做Case ,做Project。 在Case和Project的过程中,大家有交谈、有争吵、有分工。 每个人如果认真参与到团队中,就会通过跟**优秀同学的碰撞,发现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发现别人的特点,然后学习他人的长处,并且提升个人的团队技能,形成“战斗的友谊“。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庞杂的课程,涉及到**的各个方面。 而MBA只有四个学期,两年的课程,学到的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构化思维,以及相应的皮毛知识。 那么,是什么让高水平的MBA价格这么高,而且还特别难进,关键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些教授教的课程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或者观点都不同,学生听多了可能甚至会发生思想混乱。 因为,即使在国外,“左”和“右”也是泾渭分明,观点相互矛盾,甚至针锋相对。 但是,好的教授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家都能够看到的优点,那就是敬业。 他们把他们教的内容看得非常宝贵。 就是最让人感觉到枯燥乏味的会计课程,他们都充满感情地去讲。 其实,他们到了外面,可以赚更多的钱,收入随随便便可以超过当老师几倍。 但是,因为他们喜欢教课,喜欢他们所学、所研究的课题,所以能够感染大家,带领大家认真地学习。 两年下来,一个人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工作经验的人,就能够培养起学习的习惯,开始形成对于知识的持续追求。 所以,这就是环境造就人。
  
  那么,这跟日常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迈克尔 波特在哈佛大学枯坐了十年,然后灵感闪现,创立了几个战略模型,就成了大师。 而更多的人还在持续地追求和探索,虽然没有取得**的普遍认可,但是仍然甘于寂寞地进行研究。 其实,大学也是国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校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反映**的生活方式。 而说“甘于寂寞”这个词并不恰当,因为整个**都是寂寞的,所以人们觉得寂寞很正常。 也就是说,人们可能往往从电影、电视里看到纽约的时代广场、拉斯维加斯赌城、加州好莱坞、名流富贾的聚会。 但是,那些都是个别现象,不是普遍的状态。 普遍的状态是,绝大多数人们都在默默地生活。 整个**相当安静,相当有条理。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平静地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方向,持续进行研究。
  
  环境塑造人,生活方式塑造人。再说说这位程序员,他去美国工作的时候,既没有热闹的城市气氛,有没有朋友晚上一起玩,女朋友又不在身边,所以每天下班后百无聊赖,又不愿意回家,只好呆在公司加班。 他人又聪明,而且跟上司距离非常近,上司很快就能看到他的优点。 有时候,上司同样加班,他们就直接沟通。 有时候,上司下班回家,他打个电话,就能跟上司沟通。 顺便说一句,上司也是个工作狂。 而且,在中等城市,跟在农村差不多,除了健身、偶尔有个聚会或者电影音乐会之外,基本上也都在家。 反正也都是没什么其它事情,随时都可以谈工作。
  
  就这样,他的工作效率非常高,解决了好几个问题。 结果,到了两个月轮岗结束,又留了他三个月。 后来,他实在是觉得太没意思了,不想续签了,上司才勉强让他回中国。 就是在美国的孤单五个多月,他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开始,他的聪明和“敬业”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他开始接触和解决更高层次的程序问题,给了他很大挑战,再加上他无聊之下的“敬业”,通过解决问题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 所以,再回国后,因为接触过了底层的程序,还解决过问题,所以外围的问题解决起来过于得心应手,让他觉得工作没有了意思。 其实,从他的心理状态来看,他开始适应了那种单调的生活,而且希望工作中有更强的挑战,这样工作起来才有价值。 而且,老板面对面的认可和鼓励,也让他更加自信,手把手教他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也让他有了新的目标。
  
  **是进行自我调节的。 当这些人培养出学习习惯,持续不断进取的时候,他们是不用担心失业的。 只要给他们**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平静平淡中,专注于个人的专业能力提升,人的潜力就会迸发出来,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据我个人的不完善观察,在北美有不到5%(肯定是不到10%)的精英,就靠着自己的持续学习和进取,在寂寞之中不断成长,然后带领**人,应对不断而来的竞争和挑战。 虽然在经济上起起落落,因为经济周期就像自然周期,谁也阻挡不了,而大的因为人口导致的大的经济周期更是没有办法。 但是,只要有这个机制存在,人们在平和的环境氛围之下,不断地在专业上精进,整个**就有生机和活力。 但是,奥巴马进行的国有化/政策,正在扼/杀这样的生机。 (待续)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贴一个去年准备写的一本书的部分章节。 请大家理性回帖!!!
  
  
  第二章 房奴是怎样炼成的
  
  人生的所有智慧,都是为了帮助人们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当人们放弃智慧的时候,不仅赔钱,而且还要赔上自己的人生,“房奴”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人的本质都一样,就是每个人都有弱点。 人的命运不同,主要在于人们如何利用这些弱点。 成功的人充分地利用别人的弱点,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弱点,防止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利用;失败的人则相反,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让别人利用。 充分利用别人的弱点,并趁机获利,又叫做“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36计中第5计,“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它的意思是,当敌人处在极大的危险困难之中的时候,要乘此势头获得他的利益,以强击弱,力争上游。
  
  “趁火打劫”是人们为了获取最大利益,最普遍使用的智慧原则之一。 能否运用好这个原则,往往决定了人们的命运。 比如说,买卖的过程,就是人们相互“趁火打劫”的过程。 买方充分利用卖方的弱点,进行“趁火打劫”,就能够买到“物超所值”的东西;卖方充分利用买方的弱点,进行“趁火打劫”,就能够卖掉“质次价高”的东西。 人生的输赢就在一次次的买卖中,在一次次的“趁火打劫”中积累起来的。 而且,能够成功的人,都是在自己重要的事情上,不被人“趁火打劫”;同时,还要在**人重要的事情上,尽可能发挥“趁火打劫”的效用。
  
  如果人们不对自己负责,就很容易被人“趁火打劫”,造**生的“满盘皆输”。 结婚,人生的大事;买房,人生的大事。 而结婚买房是双重的人生大事。 这时候,人们必须要对自己负责,做好周密的自我保护措施,防止因为自己的弱点暴露,而遭到别人的“趁火打劫”。 如果人们因为急于因为结婚而买房,而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就会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购买“质次价高”的住房。 那么,这些负债将长期成为自己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而因为买房而“负债累累”的人,又被称作“房奴”。
  
  “房奴”,这个21世纪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描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警戒线。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91.1%的人按揭购房。其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50%以上。 他们由于背上沉重的还贷包袱,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不敢轻易更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有能力享受生活。 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从过度繁荣突然走向衰退,“房奴”们更面临着房屋价值缩水、个人收入不确定性增加等难以克服的困难,未来的生活将面临更大的问题。 所以可以说,“房奴”通过买房,不仅耗光了自己过去的经济积累,更可能会赔上自己的未来。
  
  第一节 房价“合谋”
  
  赌场为什么能够在开遍全世界? 赌场唱不了“独角戏”,必须有赌徒做配合。 赌场往往规模大、装修豪华、服务档次高。 如果仅仅靠零散的赌客,赌场根本无法应对庞大的费用。 “一掷千金”的赌徒才是赌场真正的“搭档”。 赌场和赌徒之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赌徒送钱让赌场来赢,赌场才能够维持下来,而且“长盛不衰”。 当然,每个赌徒进入赌场的时候,都不是为了输钱去的,而是有着“美好理想”,急切地希望 “大捞一笔”。 而正因为赌徒们有这样急切的“理想”,同时又缺乏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赌场才能够利用赌徒们的心理,赚赌徒们的钱,赌场才可能活下去。
  
  房地产开发商为什么如此有钱? 他们唱不了“独角戏”,必须有“房奴”做配合。 没有“房奴”们的“刚性需求”,没有他们“踊跃参与”房地产,房价不可能涨的如此之快、涨的如此之高,而且房子卖的如此之好。 只有房地产商与“房奴”之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房奴”以高价买房,大量送钱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才能够活下去。 每个“房奴”买房的时候,都有着过上美好生活的“美好理想”,急切地想住上“自己的”房子,尽快实现美好的未来生活。 而正因为“房奴”们有这样急切的“理想”,又缺乏对家人、对自己生活负责的态度,房地产商才有机会赚取高额利润,并享受着奢华的生活。
  
  “房奴”是房地产商利润的“买单者”。 2007年,当中国100富豪榜大部分由房地产商占据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人需要向他们大量“输血”。 而“房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也就是在房地产市场中,经常被提到的“刚性需求”。 “房奴”之所以成为“房奴”,是因为这些买房的人愿意在高于自己承受能力的房价上买房。 于是,在“房奴”的“刚性需求”的支持下,房地产商和炒房人蜂拥而至,将房价节节推高。 随着房价上升,人们买房的“刚性需求”反而更加急迫,进一步给了房地产商和炒房者信心,进一步推高了房价。 就这样,在房地产商和“房奴”的“合谋”下,房价到达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高位。
  
  大量的“房奴”们以自己的“牺牲”,“造就”了房地产商。 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2007年6月末,全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达到25720亿元。而十年前的1997年末,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过190亿元。从190亿元到近2.6万亿元,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在不满十年时间里增长了135倍。 而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8.09%背负有房贷的人,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等心理问题。 因为还房贷,还出现诸如困惑、迷茫、焦虑、压抑、悲观以及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感到很大压力等生存体验。 如果人们每个月按揭还款超过自己收入50%的时候,生存心理压力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而也就是说,几乎所有背负房贷的人,都因此而受到过心理与精神的影响,而且这个群体的数量呈现“爆炸性成长”,其身上的负担超过了2.5万亿元。 而在这些人当中,“房奴”是房贷负担的“重灾区”,其精神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房价的最终决定权在于“房奴”。 如果人们都愿意高价买房,做“房子的奴隶”,那么房价就会持续上涨。 而人们一旦觉得不能做“房奴”,开始停止买房,那么市场的“刚性需求”就会马上消失,那么房地产商就开始着急了。 因为他们手中有海量的土地和房屋,必须尽快卖出去,换回来现金,以维持他们的生存。 如果买房的人不做“奴隶”,那房地产商们就得做“奴隶”,被自己的土地和房屋压垮。 所以,一旦人们决定不买房,房地产商为了把自己手中海量的土地和房屋卖出去,就必须打“价格战”。 房价就会像当年的家电、汽车的价格一样“飞流直下”。
  
  房价,跟赌博一样,归根结底也是心理对抗的结果。 房地产商的目的,就是抬高房价,在人们追涨的时候“趁火打劫”,获取高利润。 而抬高房价就需要操纵市场氛围,操纵买房的人们的心理,获得心理优势。 在这个时候,心理能力决定买房人的命运,决定人们是否做“房奴”。 如果买房的人们缺乏良好的心理习惯,失去冷静与理性,那么就会充分暴露自己的弱点。 然后,超出自己的能力,以高价去买房,也就会变成“房奴”,背上沉重的债务,透支自己的未来。 如果人们能够时刻思考自己的承受能力,随时准备应对最坏的情况,即使房价上涨势头再迅猛,都会顶住各种压力不买房。 所以,买房人能否冷静地进行思考,顶住市场压力,从微观上决定了人们自己的命运,在宏观上也决定了房价的涨跌。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第二节 无房的生活
  
  小风,男,三十岁,上海人,未婚,无房。 现在上海男人似乎成了一种经典的代表,成为很多人调侃的对象。 但小风跟人们印象中的上海男人不太一样。 他五官端正,衣着体面,真诚、热情、大方、好客,同时思考问题也非常周全,兼具北方的豪爽和南方的细致。 而且,他现在的工作好,收入又比较高。 按道理来说,他找个条件好的女士,结婚成家不是问题。 但是,他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 为什么没有结婚? 因为没有房子。
  
  小风太固执了,所以连婚都没结成。 在上海,房子似乎成了结婚的必需,没有房子似乎就没有婚姻。 而为了结婚而买房的人,成了房地产市场中“刚性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照普通人的观念,小风是有条件买房的。 他在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8年,现在的月薪超过了1万元,而且还经常赚外快。 同时,他有了将近四十万的存款,完全可以付按揭买一套房子。 而且像他这样年轻、事业准备开始起步,各方面条件都好的人,会有无数女孩愿意跟他结婚的。 但是,因为他在几年前的时候,因为坚持不买房,他女朋友跟他分手了,他也就错过了急于结婚的年龄。
  
  小风为什么固执到宁愿不结婚,也不买房? 小风有好几个朋友,因为想结婚,于是超出自己的能力去买房,结果成为“房奴”,后来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 所以,他在反复思考以后决定,不能为了结婚买房而掏空家人和自己的储蓄,并让自己“负债累累”,进而毁掉自己的生活。 他的女朋友催他结婚,而结婚又似乎必须要买房,最终两个人因为在买房上的意见分歧,女友跟他分手了,他结婚的事情也就搁置下来。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他发现不结婚的感觉越来越好,就索性连结婚的事情都不提了,更不要说去买房了。 他的父母一直着急他的婚姻问题,但是他搬出来自己租房子住以后,耳根子也就清静了。
  
  他的“房奴”朋友们的经历让他感觉到压抑。 他有一些从小就在一起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 大家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总是聚到一起去吃饭、泡吧、跳舞、郊游等等。 但是,其中有一些朋友,一旦结婚之后,马上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 就是给他们打电话请他们参加聚会,他们也不来。 一两年以后,他有时候会碰到他这些朋友,他们的变化让他感觉吃惊,这些朋友就像老了10岁以上。 他这些朋友虽然都还是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但是整个人都显得非常的萎靡、老态,让人感觉到,生活压弯了他们的腰。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房子压弯了他们的腰。 小风看到他们,心里非常的难受,他们怎么变成了这样?
  
  上海内环的房价早就已经1万多了。 他的朋友们要结婚,小两口往往都是选择100平米以上的房子。 一套房子买下来,总价往往都得120-150万元。 这些年轻人刚毕业三四年,收入比较低,各方面花费比较大,经常成为“月光族”。所以,买房的首付40-60万元,房屋装修、装饰、家电等又需要10万元以上,而这些钱中的大部分由双方父母贴补。 去银行做30年的按揭贷款,月供得5000-6000元。 就是工作已经很不错的小两口,加起来年收入达到十万,或者说月收入达到8000元,扣去所得税、交了房贷按揭之后,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所剩无几,还得经常向家里人要钱。 一两年以后,他们又面临生孩子的问题,生活将更加艰难。
  
  小风看着自己做“房奴”的朋友们,深有感触。 “房奴”们买房的时候“一掷千金”,但结果赔上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他的“房奴”朋友们现在都是谨小慎微,生怕工作出差错,生怕丢了工作导致房贷按揭断供。 因为他们手头没有余钱,他们不敢给自己买衣服、不敢去进行适当的娱乐。 为了保住工作,他们天天加班也不敢有怨言。 他们没有钱和时间去进行自我教育投资、给自己“充电”,也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 看着他们“未老先衰”,小风也在叹气,现在他们已经就变成了这样,等他们5年、10年以后,等他们有了孩子以后,他们怎么办?
  
  小风没有买房子,失去了女友和婚姻,却逐渐感觉自己“如鱼得水”。 他因为手头上有比较多的积蓄,所以不用为生活发愁。 于是,他有了一个很大的优势,想跳槽就跳槽。小风用了两三年的时间,通过“跳来跳去”,让自己的收入翻了一倍。 与此同时,小风的“房奴”朋友们为了稳定,根本不敢随便跳槽,不敢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所以,他们的收入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 而他的“房奴”朋友们为了应付还贷压力而拼命工作,成为“工奴”的时候,小风的工作则非常轻松,基本不用加班。 所以,他还能够在业余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赚不少外快。 最近有企业老板想让他策划一个项目,给他开出了十万的价格,周期三个月。 他也在权衡,是否去接。 如果接了去做的话,他后半年不上班也不怕了,而且他有可能从此开始自己的事业。
  
  小风收入增长这么快,心理状态很关键。 他的积蓄是他的心理后盾,所以他在心理上非常放松,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找更好的工作。 而因为他找工作的心态放松,再加上他面试经验的增多,他找工作的成功率很高。 面试的人都喜欢他的放松状态,所以只要业务基本对口,都想要他。 他不着急找工作,而企业着急招他,所以企业就开出高价吸引他。 而他拿了高工资之后,心情也就更加愉快,工作也就更积极、更认真。 同时,因为他工作心态放松,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他的领导和周围的同事也都喜欢他,他的工作效果也就更好。 企业觉得他这样的人才不好找,就尽量留住他。 因此,他工作的**空间和弹性很大,基本上等于自己说了算,他也就不用像别人那样去加班。
  
  不用加班,他的业余时间就很多。 除了业余工作赚外快之外,他更重要的是去花钱:首先,他会经常和朋友去吃饭、泡吧、喝茶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去学习别人。 随着他的朋友圈扩大,他能够获得的知识源也就越多,对他的工作帮助也非常明显。 其次,他持续地学习和“充电”。 除了跟朋友在聊天的过程中学习以外,他还喜欢读书,在周末去报一些课程进行学习,保证自己的知识及时更新。 有几次,他现学现卖的知识让他的老板和同事开了眼界,更提升了他在公司里的形象和地位。 第三,他保持每周两次的大强度锻炼,这让他保持着很好的体力,也让他看上去年轻、有活力、精力充沛。
  
  现在,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从容,很惬意。 他正在变成“王老五”,逐渐成为女孩们青睐的优秀男士,年龄变得非常有利于他。 他从家中搬出来,自己租房子住,获得了**的空间,所以他的生活也不寂寞。 说到婚姻,优秀的女孩中,大龄未婚的还比较多,而一些有车有房的女性也愿意跟小风交往。 所以,小风变得更加从容,更不着急结婚,因此也就更显得有魅力。 现在,他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未来,在找机会,开始自己的事业。
  
  “长痛不如短痛”。 回想因为不买房而导致的困难,小风非常感慨,他觉得自己幸亏没有买房结婚。 当时,女友因为买房的分歧,和他了分手,他也经历了痛苦与煎熬。 后来,他有时候也在怀疑自己的决定,总在想自己当时是否应该买房结婚。 不过,经历了困难与挫折,他已经“轻装上阵”,他在事业上也变得非常顺利。 现在,他那些成为“房奴”的朋友们,都在“背着重重的壳,一步步往前爬”,处境可以说越来越艰难。 而小风自己则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不仅收入快速增加,而且自己创业的机会也开始显现。
  
  “千万不要‘一叶障目’”,小风总结说。 他虽然收入较高、积蓄也不少,但是要花钱的地方很多。 对他来说,生活费用、置装费用、社交费用、学习费用、健身旅游费用等等各种费用“一个都不能少”。 他还需要继续攒钱,一方面为了防备万一,另一方面为创业奠定资金基础,支持他创业成功。 在他看来,房价已经“高处不胜寒”,房价下降已经成为必然。 而且,只要房价不下降到底,他就会一直租房。 在他看来,随着市场中房子的空置率越来越高,房屋租金和房屋价格的差距越来越大,他可能还会再找到更便宜、更好的房子去租,而且可以随时搬家。
  
  千里马能够“日行千里”,就是因为负重少。 如果让千里马像骡子一样驮一大车的东西,跑不了几里地就累垮了。小风坚持不买房,失去了三十岁前结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他也卸去了各方面的负担,专注于个人发展,工作显著进步,事业也在开始起步。 而他的“房奴”朋友们顺利地结了婚,但是因为房贷按揭的重压,再加上生活的其它压力,过早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就这样,小风和他的“房奴”朋友们本来各方面都很相似,都处于积极向上的年龄阶段。 但是因为“买房”,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截然不同。
  
  第三节 趁火打劫
  
  人生的命运,往往决定于几件重要的事情,是否因为它们而被人“趁火打劫”。 在事业发展的起点上,小风和他的“房奴”朋友们很类似,但是到了最近几年,他们的命运已经开始截然不同。 而小风的“蓬勃向上”和他的朋友“未老先衰”,差异的起点就在于买房。 小风的“房奴”朋友们因为急于结婚买房,结果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生活变得困苦。 小风坚决不买房,即使女友离他而去,他也没有改变主意。 当他挺过了难关,在心理上明显成熟了很多,加快了他个人发展的步伐。 小风深刻地体会到,在重要的事情上,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该坚持的也要坚持,不能轻易屈服,给别人可乘之机,让人“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的关键在于时机。 时间往往决定双方的力量对比。人们在日常小事上,也总在通过时间优势,进行着“趁火打劫”。 家庭妇女往往在早市、或者在傍晚出去买菜。 因为在早市和傍晚,菜贩们必须少赚钱、甚至赔钱,都要赶快把所有的菜都处理掉,所以菜价也就便宜。人们去买菜的时候,往往还利用菜贩们急切的心理,趁机多压点价下来。 这样,中午可能卖2元的菜,花1元、甚至0.5元就可以买到。 而人们买衣服的时候,往往也要挑商家“大降价”的时候,尤其是“换季清仓”或者“关门甩卖”,因为那时候商家因为急于收回现金,所以经常赔本销售。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都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攒一些钱。
  
  但是到了大事上,人们却往往“被趁火打劫”。 房子是大宗商品,房价小小地变动一下,往往就是几万块钱,够人们几年的菜钱。 从理论上说,在这个能够影响人们一辈子生活的商品上,人们更加需要采取“趁火打劫”的策略,在房地产商利润微薄、无利可图、甚至“**甩卖”的时候,趁机购买住房。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当房价越高、房地产商利润越大的时候,人们反而更加积极地买房子。 这就像高价买菜,人们不在早市或者傍晚买菜,反而专挑中午价高的时候买,而且还是大家“蜂拥”去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结果,人们在不利于自己的时间去买房,推动房价节节攀升,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 很多人因此做了“房奴”,生活日渐艰难,而房地产商则过上了奢华的生活。
  
  “趁火打劫”意味着必须要有“火”。 房地产商要想“趁火打劫”买房者,首先要把市场做“火”。 而做“火”市场首先需要“宣传攻势”的“点火”。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土地资源稀缺”、 “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城市化人口增加”、“房价上涨二十年”等标题的文章充斥着媒体的各个角落。 然后,房地产商们通过控制房源,制造火爆成交场面,吸引炒房资金等等方式,将房地产市场做的“火”了起来。 等市场“火”起来,人们看到房屋成交活跃,房价快速上升,于是开始有些坐不住了。
  
  房地产商要想高价卖房,还需要进一步诱导人们的“心火”。 随着市场向好, “财富故事”也大量出现。 据媒体上说,有不少人通过房贷的“杠杆”作用,购买了多套住房。 随着房价上涨,不仅自己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还通过炒房获得不菲的收入,一跃跨入富人阶层。 通过这些“财富股市”,房地产商给人们制造了“美好的理想”,让人们充满乐观、充满信心。 随着房价持续上涨,**就开始引导人们的乐观情绪。 因为,只有让人们充满信心,人们才会积极加入买房的“大潮”,成为高价买房的一分子。 在**的诱导下,买房者感到,自己买房子的价格虽然是高了“一点点”,但是,想到“有恒产者有恒心”、“买房不仅可以住,还能够增值”、“明天肯定会更好”,于是人们充满“信心”。 人们乐观地相信,即使现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贷款买房,但是随着**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升,这些贷款在未来还起来也会很轻松。
  
  要想高价卖掉大量的房子,还要“引火烧到人们身上”。 引起人们的乐观情绪、让人们充满信心,只算是“趁火”,只完成了一半工作。 而“打劫”是另外一半工作,要让人们感到恐惧,这样人们才会“束手就范”,乖乖的掏出钱来买房。 在房价持续上涨的压力下,结婚买房等“刚性需求”变得恐慌起来。 当年,小风虽然态度坚决,坚持不买房,结果女朋友离他而去,婚也没有结成,也让他很沮丧了一段时间。 而**上有多少人像他那么坚决,在巨大的压力下还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呢? 据中大恒基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年报显示,恐慌性心理在购房需求中高达40%。 这些“恐慌性需求”,因为房价上涨,担心未来承担更高的购房成本,将买房计划提前。
  
  什么是“趁火打劫”? 虽然赚了“房奴”的钱,但是房地产商也不会感激、同情或者怜悯“房奴”。 房地产商的代表之一,北京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说,“成为房奴那是活该啊。” 他说,买房肯定要量力而行,解决住房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租房等,如果不理性消费,买不起房的去买房,买不起大的去买大的,最后日子难过,那是活该。“人家国外还有很多人没有房呢,我们有些城市的自有房拥有率目前已经远远高过国外……你让大学才毕业的年轻人就去买房,这无异于让幼儿园的小男孩找媳妇……还有一些人买房是为了面子,有些消费者的心理很奇怪,他买房可能是给**人看的。”
  
  “风水轮流转”。 小风既然在困难的时候都能坚持住,不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那么他就等着去“趁火打劫”房地产商了。 小风虽然现在生活很好,但是他还在因为女友离他而去,对房地产业耿耿于怀。 房地产商成了他关注的重点,他下一步就要等待时机,等着去“趁火打劫”房地产商。 看着房地产商囤的越来越多的地,看着晚上黑灯瞎火的小区,看着房价已经到了天上,他要做的就是等待。 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恶化,房地产商们的资金链一天一天绷紧,而且随时可能断裂,导致“后院起火”。
  
  “趁火打劫”需要等待最佳时机。 要买便宜菜,就要等天黑了再去。 要“趁火打劫”,就一定要等火烧到无可挽回。 而在股票期货市场中,“多头不死,跌势不止”。 他相信,房地产行业也同样需要这个历程。 他听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了“1美元”房,而且还有很多成本二三十万美元,但是卖价只有几万美元的抵押房。 这些消息都给了他信心,所以他要用“时间换空间”,等到绝大多数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关门,等到所有炒房人都亏到绝望,而最后的房地产商都在“**大甩卖”的时候,再考虑买房。 而且,只要房价还高到影响他的生活品质,他也只选择租房,绝对不出手买房。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3)
  
  B、 白酒 (续)
  
  (多余的话: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在这一节分析这么多,得出以下这个结论。 而这个结论背后有我很多的假设和思考,但是因为码字的原因,不能都写出来。 所以,朋友们看到后必然会感觉有很多漏洞,我们可以进行探讨和思考。 继续说一下,敬请朋友们理性回帖。 我是个很喜欢激动的人,经常也很偏激。 但是,在这个帖子上,我自己一直在进行最大的克制,也请朋友们理性回帖,请大家理解。)
  
  说了这么多,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跟酒业有什么关系呢? 当**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向着高级需求升级的时候,白酒的消费变化就显现出来。 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有一个附录,谈到了消费升级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注意一个细小的问题:那些刺激精神活动的饮料,正极大地取代着那些仅仅满足感觉器官需要的饮料。 茶的消费增加很快,而酒的消费却静止不变,在**所有阶层中,对于各种较浓的和较易麻醉人的含酒精程度较高的饮料的需要,正在日益减少。” 当然,从道理上我们觉得这个观察是正确的。 越是有知识和文化的人,往往喝酒越少,喝茶越多。
  
  据中国酒业新闻网2009年初一篇文章说:“最近几年,白酒行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快于整个酒类行业。从2005年开始,白酒行业的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4.66%和50.12%,快于酒类行业的25.25%和39.69%,在各酒种中增速最快。”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中国的白酒行业发展是多么的迅猛! 比如说,利润复合增长率为50%,第二年就是1.5倍,第三年就是2.25倍,第四年就是3.4倍左右,说明白酒的消费快速高档化。 这说明,中国过去几年的白酒消费并未日益减少,反而实现了发展升级,其状况与马歇尔的描述正好相反。那么,到底出了问题?
  
  白酒消费的趋势,反映出中国向生产导向型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 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2008年,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和2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时的5**%下降为2007年的43.42%,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率,却从1995年最低时的17.39%上升到2007年的32.87%,12年中上升了15个百分点。 2009年12月3日,商务部官员表示,预计2009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能达到12万亿元。另据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销售总额将达5.7万亿-6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居民近半花销用在“买房”上
  
  那么,什么是生产导向型经济呢? 我们可以把它用一个更通俗的方式描述出来,就是:既得利益型经济。 而需求导向型经济,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描述:未来价值创造型经济。 那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用白酒的消费动机来做个分析:
  
  为什么人们喝高档白酒呢? 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为了拉关系。 个人感觉,其实现在大家自己喝酒的人越来越少了,就像马歇尔说的消费升级的问题。 喝茶的人好像也多了不少,我就是最近两年喝茶很多,而且基本上喝铁观音。(哈哈,铁观音朋友,请送我一斤茶,我给你做广告了!) 就是喝酒,一般也喝啤酒。而且,如果我们自己在家喝白酒的话,必然要喝价廉物美的酒。 那么,高档白酒的消费去了哪里? 必然是跟别人一起喝酒消耗掉的。 那么,为什么喝,一个很自然的普遍现象: 拉关系。 这个好像大家都同意。 那么,我们就有了以下的推导。
  
  我们跟什么人拉关系? 很简单:有权有势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在家宅了几年了,很少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请我吃饭的。 为什么? 因为大家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成本收益。 比如说,请我吃饭的话,除了听我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讲一些大道理,进行一些似乎毫无道理的末世预言,跟大家赚钱的想法背道而驰。说实话,每个人都想找到门道赚钱,谁会喜欢我说他们要赔钱的话呢? 所以,大家连跟我呆在一起都觉得浪费时间,那么就更不可能拿出成千上万一瓶的酒来招待我。 那么,人们就会拿上名酒,去宴请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效益的人。 现在,一顿饭两三个人吃上万是很正常的,另外还要加上差不多价格的酒。 为什么花上万元吃饭呢? 花上万元喝酒呢? 肯定是人们相信,花了两三万之后,能够给他们带来远远超过两三万价值的利益回报。 赔钱的买卖傻子才会做。 那么,请什么人能够吃一顿饭就能带来了远远超过两三万元的回报呢? 请有权优势的人。
  
  那么,为什么这几年白酒消费迅猛增加呢? 其实也很简单,有权优势的人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有权优势的人越来越重要呢? 市场上的钱越来越难赚。 其实,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淘汰过程,能够在市场上活下来的老板们,都是有自己的能耐的。 有能耐的人们,谁愿意低声下气,花上钱,给人陪上笑脸,听别人轻蔑地对自己说话呢? 其实钱还是其次,关键是心理受不了。 但凡市场上有能力、有机会的话,有能耐的人不会去请人花几万去吃饭的。 因为,那是自己的利润,一个员工一年的收入,结果一顿饭就报销了。 但是,势比人强。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普通的市场一直在萎缩,而商家越来越多,也就是狼越来越多,肉越来越少,再加上没有好的制度规范,结果是大家共同走向衰亡。 那么,不是几乎是无路可走的老板们,只能去从越来越大的权力经济中,讨口饭吃了。 而要讨饭吃,就得请人吃饭,而且是钟鼎玉食。
  
  再做个对比,为什么发达国家的高度酒消费就少得多呢? 我们知道,其实人都是有高度酒消费倾向的,尤其是压力大的人。 比如说,矿工收工,出租车司机下班,往往都需要通过喝酒来舒缓神经。 同样,企业经理、股票经纪人、律师等等各种行业和职业,也在面对巨大的压力,也经常需要喝一些酒。 但是,在以知识为主导的行业中,人们都非常清楚,喝酒必须少量。 因为,人们需要时刻保持非常敏锐的神经,而酒则是麻醉人们神经的物品,如果碰到突发事件,酒是要误事的,有时候甚至能够毁掉人们的职业生涯。 国外不少职业很好、收入很高的人,就是因为酒后驾车出了事,一辈子就完了。 因为,不仅仅是坐牢几年的问题,还有失去人们的信任问题,还有自己的内在自责问题。 因此,人们会通过其它方式舒缓神经,比如说喝茶(铁观音朋友,请送我两斤茶,我又给你做广告了!)、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锻炼、读书、思考、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等等。 而在这些高等级消费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在天才与潜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然后创造力逐渐培养出来。
  
  说到这里,还得谈谈什么是创造力。 在我个人看来,**经济中的创造力就是颠覆既得利益群体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 比如说,美国的汽车业很强大,看上去难以战胜。 GM曾经说过,有利于GM的,就有利于美国。 多厉害,当个GM的老板,感觉比当美国总统都牛。 但是,GM这么强大,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战败国的汽车生产商就怕了吗? 现在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那么,德日两国的汽车厂家是怎么瓜分GM的? 创造力! 再罗嗦一句,说日本人靠模仿起家的人,都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或者故意这么说。 看看丰田的第一桶金,就是依靠卖发明专利,而这个发明的文化传统在后来被继承了下来。 德国人的核心是通过技术的创造力,日本人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和管理的创造力,开始蚕食美国市场,后来侵占美国市场,再到后来鲸吞美国市场。 
  
  那么,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在最初规模很小的情况下,靠什么在后来打垮了强大的GM? 说白了,靠美国人民,也就是美国消费者。 德日两国的汽车洞察到了消费者的需求,引领了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消费者愿意买他们的汽车。 不论美国汽车制造商多么大声地呼吁要买“爱国车”,那都没有用。 消费者不是傻瓜,不会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去买垃圾的。 除非美国汽车商做出根本的改变,做出更好的汽车,才能够赢回消费者。 但是,美国汽车生产商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还在那里顽固不化,继续着过去的生产为导向的企业运作系统。 这样的系统必然失去了对消费者的理解,人们都说以心换心。 你不去关心他人,他人也必然不会关心你。 所以,很多开始还支持“美国货”的美国消费者,到后来也对美国车失望了,纷纷转向德日两国的汽车,这就是“人心向背”。 于是在1990年代初,有一位知名的美国**家哀叹,苏联解体了,胜利的却是德国和日本。想想也有意思,二战的战败国到1990年代初,眼看着就成了经济战胜国,而美苏成了经济战败国。 
  
  美国人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失败? 德鲁克早就预见到美国**的变革,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为美国后来的创新思想拉开序幕。 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并且指出日本经济因为缺乏战略创新,正在走向没落。 同时,复杂战略成为**的新思潮,开始渗透到国家和企业发展思想当中。 而破坏性创新(Destructive Creation)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Christensen教授提出,成为经济学范畴的战略思想。 破坏性创新指的是,通过推出一种新型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其产品往往比主流市场已定型产品的性能要差,一般比较便宜、更加简单、功能新颖、便于使用,这些都是新用户喜欢的特性,所以全新的市场能够开拓出来,此类创新对已经形成市场份额的在位企业具有破坏性,因而称之为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的起源,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以及后来的经济学家进行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的研究。 美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发展,反映了“破坏性创新”思想,更掀起了人们对熊彼得开创创新经济学的学习研究热潮。 
  
  在需求价值导向的经济理论与生产方面的创新经济理论合流下,消费升级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 在1990年,《第三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发布《权力(Power)的转移》一书,以强悍的视角诠释了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势,阐述了权力从最初的暴力,转移到后来的资本、再到未来信息的转移过程。在这本气势恢宏的作品中,托夫勒深入而精辟地阐述知识经济的作用,宣告了知识力量的崛起,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宣言。后来,“Information is Power”成为商学院的核心词之一。到二十一世纪,知识富人阶层成为**主流,并保持了非常稳定的财富流动特征,其代表比尔盖茨稳居世界首富榜十三年,而沃伦 巴菲特也长期保持着前列的位置。 而这些知识阶层的消费又推动了世界的产业变革与升级,品牌开始成为主导微观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知识消费更注重于精神的消费,为了追求精神的回报而放弃物质的享受。 比尔 盖茨将他的财产主要用于高效率的慈善消费上,他通过慈善支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或者说精神需求。而他的行为又带动了他的朋友沃伦 巴菲特,“爱财如命”的巴菲特把自己的钱划归盖茨基金会,就是相信盖茨能够高效率地使用这些钱做慈善。 “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在知识阶层得到持续的贯彻,并且开始实现效率升级。与之相对比,以生产为导向的落后**的人们,不论有多少钱,都在进行着低等级的消费。 迪拜想把自己打造成为“旅游胜地”,但结果只是奢侈的酒店和房地产,只是做了个“销金窟”。 这样的大规模建设,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可持续的精神愉悦,而只能像白酒一样,暂时麻醉人们的精神而已。 (待续)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继续)
  “知识经济”意味着个人经济时代的来临。 知识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经济,也就意味着货物、资本、人才的**流动,也加速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的竞争。 而竞争的核心是对于人才的争夺。 美国能够持续发展,在于想方设法搞到人才。 美国吸引人才的方法,让欧洲都感到恐惧。欧洲曾经在生物制药领域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但是,美国政府通过对东北部“钢铁生锈带”的扶持,结合当时围绕工业基地形成的大学等,开始发展东北部的高科技。 在美国的大学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吸引了不少欧洲的生物制药专业人员到美国。 人才走了,经济也就走了。随着人才流失,好几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物制药企业把总部迁到了美国。 可以说,美国就靠对人才的“掠夺”,保持着在世界上无可匹敌的竞争力。 因此,欧洲各国大声疾呼要留住人才,希望保持住欧洲竞争力。 
  
  现在的全球化竞争,有点像中国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 管仲造就了齐桓公,春秋五霸的第一人。 战国时期的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伍子胥、孙子和吴王阖闾组成高效团队,一起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吴起以一人之功,百战百胜,而且文韬治国。 商鞅变法奠定秦国强大的基础。 后来,当时偏远落后的秦国持续吸纳人才,增强国力。 可以说,秦国的农业制度甚至比今天的还要高效。 其中,很有意思的一幕是秦王问顿弱。 秦王想召见秦臣顿弱,顿弱说:“我认为,君臣的大义是,臣子不必用大礼向君王参拜。如果大王允许我不用大礼参拜,我可以见进大王,否则,我就不见大王。”秦王答应了顿弱的要求。于是顿弱对秦王说:“天下有有实利而无虚名的,有无实利而有虚名的,有既无虚名又无实利的,大王可知道吗?”秦王说: “不知道。”顿弱说:“有实利而无虚名的就是商人,商人不拿锹,锄进行劳动,却拥有大量粮食的实利,这就是所谓有实利而无虚名。没有实利而有虚名的就是农夫,农夫当春天解冻时,就要从事耕种,夏天在烈日下要耨草辛劳,却得不到粮食的实利,这就是无实利而有虚名。既无实利又无虚名的就是大王您呀!您身居万乘大国的尊位,而无孝顺母亲之名,母亲虽然有千里的养地,却被您迁往异地雍,这乃是无孝母之实。”秦王听了大怒。 但是,出于先秦时期对士的尊重,秦王忍住了。 
  
  顿弱说:“山东诸侯共有六国,可是大王的威势不能加于诸侯,却加之于自己的母亲。我私下认为,大王所做所为,实在不足称道。” 这时候,秦王立刻接过话题问:“山东的诸侯可以兼并吗?”顿子说:“韩国,地处诸侯各国的咽喉要冲;魏国,居于诸侯各国的胸腹重地。请大王给我万金,以便出行他国,任我到韩、魏,把他们的将相之才搜罗到秦国来,那末韩、魏就会顺从秦国;韩、魏顺从秦国,那末整个天下就有希望在秦国的掌握之中。”秦王说:“我们国家穷,恐怕不能供给您万金。” 顿子说:“天下的形势,迟早总是有变化的,不是合纵阵线实现,就是连横阵线成功。如果连横阵线成功,秦国就可以称帝;合纵阵线成功,楚国就可以称王。秦国称帝则天下诸侯皆向秦国韩贡;楚国称王,大王虽然拥有万金。到那时也不会为您个人所专有,将用于对付敌国了。”秦王说:“好。”于是就给了顿弱万金,派他向东去到韩、魏两国,果然在那里搜罗了他们的将相;又向北去到燕、赵,用反间计杀了赵将李牧,齐王入朝秦国,四国也都跟着朝秦,这都是由于顿弱这一番游说之词起的作用。 就这样,顿弱的思想给秦王创造了巨大的战略价值。 
  
  而生产型导向的企业,依靠的是庞大的基础规模来生存。 生产型企业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是渗透到他们的骨子里。美国汽车厂商的核心口号就是“The Bigger,The Better”,简单、透彻地反映了生产导向型企业的思想。 亨利 福特创造了流水线,就是靠规模取胜。 而其巨大的成功冲昏了亨利 福特的头脑。 当消费者对黑色的汽车厌烦了的时候,希望有其它颜色汽车的时候,亨利 福特以嘲笑的口吻说:“我可以给消费者提供任何颜色的车,只要它是黑色”。 结果,GM开始了“彩色汽车”的时代,消费者开始纷纷抛弃福特,转型通用。 同时,亨利 福特相信生产导向型企业的“老板说了算”的信条,把几个精明强干的高级经理赶到了GM,极大地增强了GM的实力。 消费者和高级经理共同把GM做大,让福特汽车陷入破产边缘。 
  
  在当年的汉堡广告大战中,一个老妇人,买了一个麦当劳汉堡,咬了一口是面包,再咬一口还是面包,她愤怒地大喊,牛肉在哪里? 因为表演夸张,共鸣者多,让麦当劳的销量大幅度下滑。 到了七十年代,德国车和日本车开始加入竞争。生产型导向的美国厂商仍然毫不在意,还是生活在过去的时代。 也就是把汽车做的更大,外观做的更漂亮,以此来吸引消费者。 宝马汽车就是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广告公司策划,开始主打“终极驾驶机器”,以丑陋的外表但是先进的技术,占据了一部分高端市场份额。后来,经历了石油危机、消费者的理性价值导向、到2008年石油到达147美元/桶,GM终于支撑不住,宣布破产,投资者“血本无归”。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公司的傲慢、缺乏质量意识、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缺乏节油环保节能等意识,让无数美国消费者无法忍受,而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高端汽车市场。 只注重规模、只考虑外表、不注重内在质量、不注重**需求的生产型导向思维,让美国车从最初的高溢价大量销售,到后来销量减少,然后降价促销,然后再减少,再降价促销,最后成为“劣质低价”的产品。 而劣质低价的产品是不可能在中高端消费群有市场的,所以美国中高端市场基本上被德国和日本车所占领。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生产导向型的企业? 因为,生产导向型的企业给让企业老板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 需求型企业老板拥有的是对市场的洞察,是一种内在知识带来的力量。 但是,生产型企业老板则更希望依赖于外部物质给自己带来的力量感。 或者说,通过掌握既得利益,给自己带来心理安全感。 企业老板依靠掌控大规模的资源,让**人臣服在自己的脚下,这样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 在这样的资源支持下,再软弱无能的老板,都可以将自己装扮得像超人。 所以,在这些老板的思想指导下,这些生产导向型企业最为青睐高耸的摩天大厦、大量在大厦里工作的职员、大规模的厂房机器、大量在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 他们坐在大厦的最顶层,享受着无可匹敌的权力感觉。 因此,他们有着不可抑制的扩张冲动。 规模越大,就可以建设更大宏伟的大厦,可以建立人数更多的巨大工厂,掌控更多的资源,拥有私人飞机、游艇,数十个随时可以俯首帖耳的高层经理,那么看到更低层员工诚惶诚恐的表情,也就更加觉得自然了。 所以,更大的规模,带来获得更强的权力满足感。 或者说,比尔盖茨不需要高楼大厦来获得心理的支持,但是缺乏足够心理强度的生产型企业的老板们却需要,或者说渴求这样的心理庇护所。 
  
  人是习惯的俘虏。 那么,像GM这样生产导向型企业遇到问题怎么办? 在初期,企业老板可以假装不知道问题,于是大家都假装问题没有发生。 德鲁克讲过一个“打死报信的”例子,就是说谁首先公布坏消息,谁就会被国王枪毙。 于是,人们假装一切一切外面的事情,以及内部的事情都没有发生。那么,问题不会自己消失,在大家都假装不知道问题的时候,问题只能迅速恶化,直到接近失控。 生产型导向的老板唯一会做的,就是大举借债,继续扩大规模,通过增加厂房、设备、机器等措施,抵抗竞争对手。 然后,这些老板会拙劣地模仿竞争对手,希望能够挽回局面。 在石油危机期间,美国三大巨头生产出多款外形难看、质量低劣的小型车。 就是因为问题实在绕不过去了,只好被动地进行应对。 结果,这些难看低劣的小汽车不仅没有获利,还让汽车公司的股东损失更加惨重,导致克莱斯勒直接陷入破产保护状态。 后来,石油危机缓解,克莱斯勒也在李 艾柯卡的领导下,重新恢复生机。 但是,这只是运气问题,主要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没有变化。 那么,上次能够逃过危机,这次就不一定了,于是GM和克莱斯勒破产,所有股东“血本无归”。 而福特汽车因为提前“瘦身”,改变经营思想,逃过了破产的命运。
  
  能否打破过去的习惯,决定人和企业的命运。 当年,郭士纳进入濒临倒闭的IBM,首先确立市场导向,明确市场需求。 而郭士纳通过一系列的小技巧,打破IBM的管理体制。 同时,郭士纳谈到“终身雇佣制”,认为它是个谎言。 然后,郭士纳打破终身雇佣制这个谎言,开始大幅裁员,后来才挽救了IBM。 如果当年不是郭士纳硬着头皮去当IBM的CEO,可能就没有**企业管理高手去接IBM。IBM可能就已经被分拆成为不同的部分,甚至消失了。 人也一样。有的人喜欢抽烟,然后得了癌症。 这时候,医生建议他开刀做手术,并且停止吸烟。 但是,如果这个人拒绝开刀,而且还指责医生干涉他个人的吸烟**,那么癌症就没救了。 
  
  那么,癌症是如何致命的? 首先,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很容易发生感染 ,尤其患者,骨髓造血的机能受到抑制 ,白细胞显著减少 ,更容易发生感染 ,常见感染为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混合感染 ,造成细胞、组织的大量破坏。 其次,癌细胞生长迅速 ,必须消耗大量营养物质 ;另一方面癌症病人因各种原因引起食欲低下 ,甚至出现低蛋白血症 ,营养衰竭 ,极度消瘦即恶病质,于是就是肿瘤恶性增长和身体迅速消瘦。 晚期癌症常伴发远处转移 ,若癌瘤生长或转移至重要脏器 ,直接侵袭、压迫或破坏该脏器的正常结构 ,便可引起死亡 ,如转移至视觉中枢可引起失明 ,转移至脑干 ,可引起呼吸停止 ,循环衰竭 ,另外 ,一些癌瘤可堵塞人体重要管道 ,导致功能丧失而死亡 ,如胰头癌梗阻 ,引发黄疸、肝功能、消化功能失常而死亡。甚至有些癌细胞团可直接堵塞某些重要动脉如肾动脉、肝动脉 ,致该脏器缺血死亡。 癌瘤直接侵犯 ,破坏大血管 ,使血管破裂引起大出血 ,常见肝癌、胃癌患者 ,最后因失血性休克 ,循环衰竭而死亡。
  
  随便说一下,根据两组数字: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2009年估计更低。以及预计2009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能达到12万亿元。另据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销售总额将达5.7万亿-6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居民近半花销用在“买房”上。加上现有的经济政策。 这三个因素加起来,中国居民消费品大规模/通/胀可能一触即发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2010年房价与经济分析
  
  对不起,前面说着说着就跑题了。 现在结合房价说一下,2010年经济思路。 
  
  大战略: 
  
  全力保房价。 如果房价下去,整个经济系统崩盘,就整个没戏唱了。 所以,2010年,资金保房价的政策不能变,这是雷打不动的底线。 知道了这个底线,所有的事情就相对好办了。 那么下一步分析:房价会涨吗?房价跟其它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这是很大的一盘棋。 希望我能够以我一个的单薄之虑,把它想出来个头绪。
  
  2009年历史回顾: 
  
  (仅仅是个人长期经验的感觉,也就是对市场资金动作和操作方式的感觉,觉得这样的过程很熟,就像是做盘做出来的。 当然,个人感觉很可能不正确,请大家不要过于重视。)
  
  人是习惯的俘虏,分析今年的过程,也就相对容易思考未来的方向。 对于房价,看来财政是非常坚决的。 按道理来说,从今年年初到年中,经历了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的清淡和部分下跌之后,应该是加速下跌的过程。 但是,诡异的地方在于,房价就是盘而不跌,就已经开始显露出征兆。 这就像股市中的护盘和洗盘,似乎总是要跌,但总是跌不下去。 那么,这个盘子就出现了异常,但是当时人们都不太注意。我反正是没有房子,也不准备买房子,就更无所谓了,只是关注一下而已。 
  
  护盘是需要资金和措施的。 就像奥巴马进行医保制度改革一样,光有钱是不一定行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首先就是大量地发行钞票,本来今年定的不到5万亿的总贷款额度,在第一个季度就用了个差不多。 从大总管去年信心满满的镜头表现,到年初时忧虑的表情来看,感觉到当时的情况可能确实是非常危急。这个事情还不是我说的,是我母亲当时提醒我的,她老人家对这些细节是相当敏感。 后来发行了天量的信贷。 但是,这只是没有让房价明显跌下去。 然后,第二季度又是巨额的贷款,市场才刚刚回暖。 不知道下半年的策略是年初就已经定好的,还是一季度过完之后才紧急磋商的,但是大规模的做市措施明显是从第二季度快结束的时候开始实施的。 我们知道,发行钞票有两种方式:一是银行贷款;二是财政政策。 但是,不论银行贷款还是财政政策,这些钱都不会直接贷给房地产,而是间接进入,这是有其内在道理的。 现在回想起来,整个2009房价走势,感觉从资金的流入方式,到操作方式,都像是非常专业的操盘手做出来的。  
  
  万变不离其宗,专业的操盘手的核心手段,就是“出其不意”。从整个操盘的过程来看,这个非常完善的庞大措施,整个过程都是按照计划实施的,非常好地实现了预期效果。 那么,为什么不能直接给房地产,而是绕道国企? 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现在除了农行之外,都算是上市公司了。 上述公司要讲规矩,所以就要贷给所谓的资信比较好的企业。 如果大量资金直接贷给房地产,那么消息是**不住的,人们马上就会行动起来,提前利用了这个利好消息。 那样,就起不到后来“出其不意”的效果了。 而这样的效果对于经济政策的影响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只有出其不意的政策,才是真正的政策。不出乎意料的政策,那就早已经被人们消化了。 其次,通过资信比较好的企业买地,实现财政的战略意图。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国有企业天价买房、买地的原因。 这些国有企业的行为震慑了私企,让私企觉得国有企业疯狂了,于是他们胆寒了。 在这样的出其不意的震慑作用下,私企也觉得地价下不来,也要高价抢着买地。   
  
  当“出其不意”的目的达到后,市场行为也就自然按照预先的目标实现了。 人们觉得房价不会再跌下去了,一直持币观望的人们,也开始“慌不择路”,赶快买房了。 于是,新的一轮“恐慌性”买盘出来了,大量资金变成了房地产交易额。 其次,私企开始纷纷提高购买土地的价格,在国企看上去不顾成本,不顾地段的疯狂购买下,私企也承受不住压力,开始高价与国企竞争,或者高价相互竞争。 整个市场又重新兴旺起来。房子一天一个价,“翻着跟头”向上走。 **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到了十月初,市场本来已经开始平淡,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重新启动,似乎不是简单的自然行为。尤其是十一月下旬开始,又刺激了新的“恐慌性”买盘,房价屡创新高。 
  
  2010年房价思考: 
  
  其实,不管谁操盘,永远是势比人强。 只不过是,有了专业操盘手,策略实施起来效果更好而已。 如果大势不行,再强的操盘手也是“螳臂挡车”、“杯水车薪”而已。 不过有了操盘手这个可能性,那么就需要从最专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计整个2010年的经济思路。 分析房价与经济其它环节的关系。 
  
  首先,考虑房价本身,如果我是操盘手,我会做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 
  1、 资金准备;
  2、 操作策略;
  3、 政策配套;
  那么,我就从财政操盘的角度,看看制定什么样的策略,实施什么样的措施: 
  
  1、 资金准备:
   
  首先,2010年的资金使用量要明显高于2009年。 为什么呢? 全国一盘棋。 这是我上次在房价是什么市中没有讲到的,今天剖析一下。 
  
  我们知道,土地是无成本的。 所以,实际供给永远大于需求。 当然,有人说土地稀缺,成本很高,那就不是这里的假设了,也就用看我的帖子了。 所以,一旦土地价格高涨,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土地供应。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就跟股市一样,只有在牛市中搞增发,人们才原因花高价,当“冤大头”购买,如果股市下跌的时候,股票根本发行不出去。 土地也是一个道理,如果土地价格下降的话,地方就不是土地少卖钱的问题,而是根本卖不掉的问题。 所以,地方必须控制,不是没有土地,而是不敢卖的太快。 如果卖的太快,一下子把买家都吓跑了。 所以,必须小刀子割肉”,一次一点点,最后割的反而比一口吞掉的大。 相信股市里亏过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地方是更缺钱的。大家都知道地方上的资金缺口,我在“城市居民收入”中,已经系统阐述过了。 而且,我们知道,加工经济和其它各方面经济并没有回暖,很多企业更加困难,人们的收入也没有提高,有的还下降了。因此,实际上地方的税收应该在2010年是减少的。 同时,地方在2009年又搞了不少工程,贷了不少款子,明年又得有多余的钱支付工程款,继续推进工程,利息也要还。 而且,今年贷了不少款的地方,明年是否能够继续贷款,能贷多少,那都是很难说的。 所以,地方需要更多的土地资金,弥补现在的缺口。 那就要卖更多的地,而且卖价不能低了,低了也是不行的。 
  
  楼市资金量也需要更大。 这也好理解。 2010年的最低房价必须不明显低于2009年十月份的房价,那也就意味着,2010年的最低房价最少要高于2009年房价的30%-50%。 也就是说,同样的市场销售量,都需要最少准备出去年130%的资金量来。 而且,去年上半年的成交比较清淡,下半年才开始火爆起来。 那么,2010年的预期成交量也要平与或者高于2009年的成交量。 就算按照最少的资金量来说,资金准备最少要达到09年的150%。 这是基本的操作资金,如果中间出现可能的变故,数额可能要准备加50%。 比如说,今年预期信贷不到5万亿,但是实际10万亿。 而且,10月份之后的信贷量就非常蹊跷。 股市打上来了,房市打上来了,汽车销售更加火爆,但是好像银行信贷是减少的,而且减少的比较多,这是与过去的情况不相符的。 很多数字可以骗人,但是资金支持的股市表现应该骗不了人。 而且,通货膨胀开始加速了。 这都是统计数字跟我们实际生活感受不同的地方,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2、 操作策略:
  
  专业的操盘思考,从最坏的考虑出发,朝着最好的方向操作。 而且,遇到比最坏还坏的情况,那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华山一条路,不顾一切往上打。 这就是我在前面说的,好消息是好消息,坏消息是更好的好消息。 实在不行,“水漫金山”。但是,不能打破的底线,就是保房价,保住房价就保住了现有的经济系统。   
  
  操作策略包括:
  A, 保守策略:房价稍低于今年年底的价格,且保持相对稳定;
  B,积极策略:房价高于今年的价格,然后保持相对稳定;
  C,激进策略:房价明显高于今年的价格,然后继续往上打。
  
  A策略,最理想的策略。看到这个策略,大家可能就会意识到,其实如果不用很多资金,然后实现保守策略,那么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我个人相信,今年房价的启动,并非完全出于本意。 如果不启动房价,而房价能够保持稳定,那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因为,谁都知道,启动价格是在“打鸡血”,难以持久。 但是,房价就是这样,不是上就是下,尤其越到高位的时候,波幅就越剧烈。 那么,不允许下也就意味着,只能上,而且还需要快速地上,才能给人们震撼,扭转人们对房价下跌的预期。 所以,2010年,这个策略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小。
  
  B 策略: 把价格打高之后,进行波段操作,等价格清淡之后,用少量资金往上打,托住价格。然后可以挺一阵。 等交投再清淡下来,再把价格打高,再托住价格。 这样的操作策略也是可以考虑的。 但是,这种在股票上可以实施策略,并不非常适合楼市。 因为,楼市的单位资金更大,信息反映更慢,但是波动更加剧烈。 时间稍长一些,会导致投资客失去耐心。而因为房价与房租比例已经极为不相匹配,因此很有可能清货立场。 那样的话,可能与操作意图就背道而驰了。 因此,如何操控买房人的心理,让买房人保持对持有房地产的兴趣,仍然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C策略: 房价高于今年,然后如果出现人们的情绪不稳的,那就得一直往上打。 如果要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那就意味着至少需要比今年多50%的资金。 今年信贷是10万亿,加上中央4万亿,就是14万亿,还不算地方借款和发债。 那么,明年就意味着要接近或达到20万亿。如果今年房屋总交易额为6万亿的话,明年需要达到10万亿,才能够保持价格走高后的稳定。而一直往上打,就不知道需要多少交易额了。 就行2009年一样,这个交易额是人们难以想像的。 而明年,可能还需要一个新的难以想像的交易额,来保持房价的上涨和人们的情绪稳定。 当然,可能C策略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没有办法,如果明年的形势走到哪里,就得采取相应的措施了。 而“水漫金山”就是,通过更多地发现钞票,拉高其它产品的价格,让房价显得的不是那么太高。 其实,即使这样的情况短期不发生,中长期也必然要发生的。
  
  3、 政策配套:
  
  其实,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在前面关于城市居民收入的部分已经说过了,只要能够增加收入,就是卖户口也是可以的。
  
  而现在看来,增加居民的消费,农村人口城镇化,都是要让城市成本和各种建设成本有个出路,房价有更多的群众基础所实施的必然政策,因为似乎除了把已经退出经济循环圈的农民再弄出来,似乎也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了。
  
  2010年经济思考: 
  
  需要明确,2010年已经不是1978年前,可以完全掌控住人们的行为。 现在,政策是有限实施。 政策系统只能通过操作某些具有关键特征的行业,来实现对经济的操控。 而现有的核心操作系统主要是楼市,也就是金融财政操作领域。 其它方面,是很难再回到从前了。 同时,通过上述房价分析,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像专业人士那样思考问题,从最坏结果着手,朝着最好方向努力的话,那么就要做好明年继续大量发行货币的思想准备。 当然,如果房价能够实现“软着陆”,那就最好了。 关于这个部分的详细分析,我会在后续的帖子中继续。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3)
  
  B、 白酒 (续)
  
  接上面的内容,从白酒消费开始谈起,说说生产导向型经济与需求导向型经济的差异及特征。 前面说过,生产导向型主要以规模取胜,保护既得利益;需求导向型主要靠人才取胜,创造未来价值。 那么下面继续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
  
  两者之间的差异,从价值观开始。 价值观就是一个人认为什么东西最重要,对不同的价值进行重要性排序。 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神要求我们专一敬拜祂,单事奉他,我们不能既事奉神,又事奉玛门(财利),爱主又爱世界的。” 在经济中,人们也同样是要进行选择的。 而选择的关键在于,是认为物重要,还是认为人重要。 生产导向型经济认为物更重要,因此不关心人,人只是为物质服务的,或者说人是物质的奴隶。 而需求导向型关心的是人,只要有了人,物质可以相应而来,所以认为物不重要。 那么,支持生产导向型运转的价值观,又可以叫做唯物主义,也就是物质崇拜,或者说既得利益崇拜、权力崇拜,把人放在次要地位;同时,支持需求导向型的价值观,又被称为唯心主义,主要是关心人的内在精神,物质是其次,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我思故我在”。
  
  当核心价值观确定后,组织制度和组织模式也就基本上确定了。举个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皇帝做皇帝。 一次次农民反抗带来了一次次的毁灭性破坏,农民反抗往往起源于吃不上饭,为了口粮的争夺而牺牲人的性命。 因为物质导向的价值观不变,所以制度上也没有改变。 结果,反抗就是一次次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轮回。 其实,不仅仅是毫无意义,而是每次反抗之后,都是物质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可以得到的物质更少,上层对物质的垄断更加严重。 然后,人们越来越被固化在物质上,权力崇拜越来越严重,因此权力越来越集中,民众越来越愚昧。 而每次农民起义带来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又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形成恶性循环。 可以说,到了20世纪初,清政府统/治下的**,人们的文化与精神面貌已经被总结为“东/亚病/夫”。 再看看先秦时期,各国之间激烈竞争,民风淳朴但彪悍,很多人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更重要的是新思想层出不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以下是我对两者差异的初步总结:
   生产导向型 需求导向型
  价值观 物质更重要,人为物质服务 人更重要,物质为人服务
  理论基础 唯物主义,也就是物质崇拜 “唯心主义”,精神追求第一
  核心口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思故我在;
  组织原则 人是奴隶,为了物质牺牲人 人是目的,更有效地利用物质
  组织模式 金字塔等级制度 组织扁平化,**竞争
  政策导向 为上层服务,给下层“**” 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弱者正当权益
  组织表现 上层奢侈、底层贫困羸弱 贤者做领袖,普通人富足
  组织冲突 组织垄断,阶级斗争 群体竞争:企业竞争为主
  建筑特点 高楼大厦,形式大于功能,人被忽略 人性化主导,形式服从功能
  宣传特点 关注上层,歌舞升平 关注民生,暴露问题
  **保障 资源集中为上策服务,底层得到既贵又差、或者什么都没有的系统 **不同利益群体,通过相互争吵和妥协,达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效果
  
  价值观不同,世界也就随之不同。 不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变革,还是技术**的推动,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带来的是思想的解放。 在西方**,文艺复兴和从马丁路德开始的宗教改革合流,开始解放人们的思想,打破罗马教廷对宗教的垄断,推动了**的重大变革。 重商主义从新教占据主导的地区开始发源,推动了贸易的增长,实现了早期的经济优化与变革。 之后,工业**从一个被偶然踢到的织布机开始发源,推动**的发展和变革,而每个时期的**发展与变革,都是与相匹配的经济理论互为因果,共同实现思想的变革、知识技术的普及、以及经济形态的进步,进而影响到国家竞争和产业竞争的此消彼长。 而国际竞争与产业竞争的变化,又决定了投资、外汇、商品价格等等浅表层的变动。
  
  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最近一次的“互联网**”。 从经济理论来说,互联网建设的起点,是每个节点都“平等”的价值观念。 平等的方式连接,网络化沟通,分布式计算等思想从最初就被深深地嵌入互联网的灵魂中。在这个网络之中,你不用担心你在现实世界中只是一个无人理睬的“underdog(丧家之犬)”。 只要你的精神足够强大,你的思想足够新颖与合理,你会马上得到他人的认同。而所谓现实中的权力、物质和**都开始变得无效。 人们在这个网络之中,不知不觉地就增强了平等、**、互助的思想,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人们的精神,都是网络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渗透,虚拟世界有时候甚至比现实的物质世界的作用更加强大,因为虚拟世界关注人们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它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任何想通过物质上的权力控制它的行为,都要遭到强烈的反弹,然后被人们通过技术得到化解。 所以说,价值观理论和技术**创造了互联网为核心的****,而互联网反过来又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好,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现实**。 根据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生产导向型的经济中,资源主要向既得利益者倾斜,为既得利益者服务。 那么,谁能够成为既得利益的核心,谁就拥有了最大的资源,免费享受到了最大的服务。 经济资源如此,所以高楼大厦、便捷交通、名车豪宅、飞机游艇、锦衣玉食、医疗保健等等;**资源如此,新鲜空气、洁净水源、山清水秀、媒体关注、人们羡慕等等。 于是,人们为了利益而争夺,只要能够抓到“耗子”,怎么都行。 所以,人们都“向上看”,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不需要太大的功夫,就能获得超额的利益。 可以说,在这样的经济中,人们越往上就越生活轻松、经济富有、物质享受,而越在底层就越工作劳累、物质贫乏、精神痛苦。 那么,谁不愿意过上层生活呢? 所以,**就教导人们要读书,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唯物主义的意思是,即使读书这样的精神活动,目的也是为了物质。
  
  与之相对比,在需求导向型经济中,人们的状况就完全不同了。 人们必须通过为他人创造价值,然后通过价值交换,获得个人的价值回报。 那么,越富有的人就需要越大的付出。 比如说,比尔 盖茨必须是个战略思想家,贡献战略价值,才能够获得微软员工的认可;他必须是个超级销售员,把产品以最低的成本,换一种方式卖出最大的价值,才能够获得收益的增长;他必须奉行节俭之道,才能够让销售比成本增长的更快,获得更多的利润;他无时无刻地必须关心他的企业,经过长期痛苦的思考,才能够让他的企业保持正确的方向;他必须依靠他的员工,以集体的智慧共同对待外部的竞争。也就是说,他必须持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够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深邃,才能够领导越来越大的微软,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这是个艰苦的过程,而且是担惊受怕的过程,只有到了完全退休的时候,这个担子才能够放下。
  
  在需求导向型的**中,要想创造财富,或者有效地管理财富,必须要付出更多。甚至可以说,只有工作狂才能富有。 而且,经常不仅仅财富创始人是工作狂,他们经常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工作狂。 洛克菲勒创造了富可敌国的收入,但是他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严格,甚至可以说得上严厉。 这样严厉的结果,就是其后代仍然保持着他当时的工作状态。 有一次,洛克菲勒的孙子说,他工作几十年,每周平均60个小时以上。 他最大的愧疚就是跟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短。 随着他的年纪增长,他逐渐开始减少工作量,多跟自己的家庭在一起,跟自己的孙子们在一起。 所以,当这些人拼命工作的时候,普通人就可以通过比较轻松的工作方式,获得不错的收入。 于是,很多人看到这些富人工作这么辛苦,必须承担非常沉重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活,这样做并不值得。 于是,人们就减少了工作强度。 虽然收入有所减少,但是能够充分享受生活,享受与家人一起的快乐。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