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茶”的关键技术
日期:2011-09-10 浏览:203次 
“退耕还茶”的关键技术

近年来,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态的破坏,土地耕作层逐渐变浅,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入点。茶叶是信阳市农业的资源优势,按当前的种植水平,每亩茶园收益是粮食作物收益的3倍,且收益稳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市场波动的冲击较小。种植茶叶还是增加绿化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当前,结合国家提出的“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环境适宜、市场允许的条件下,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适当发展一批新茶园,将一部分低产田改造为高标准茶园。在改种茶园建设上,要严格把好技术关,确保新茶园的建设质量。关键技术措施如下:

土壤检测 种植常规农作物的土壤普遍施用过农药、化肥,大都已造成土壤污染。因此,应对退耕还茶的土壤进行检测,并根据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改良,力争达到无公害种植的土壤标准。

土壤改造 对于常规耕地,尤其是水稻田,要进行深挖翻晒,风化一个冬天,再进行抽槽,槽深约1米,宽70~80厘米,填足有机肥,表土回沟。同时,园地四周和园内要深挖排水沟,防止园地积水使茶树烂根。

选择良种 农业部提出今后发展新茶园和换种改植,要用无性系良种以逐步实现我国茶园无性系良种化。信阳市茶树良种工作落后,与国内外其他茶区相比差距很大,所以我们要抓住这次退耕还茶的机遇,发展无性系良种园,改善茶树品种结构,提高茶叶品质和单产水平。

合理密植 茶树种植,不但要发挥其个体优势,还要发挥其群体优势。信阳茶区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区域。茶树适当密植和矮化,有利于提高抗性,但要掌握到不影响个体优势的发挥,不能过密和过矮,一般控制在每亩2000~3000丛,每丛2~3株,树高70~80厘米左右。

生态化建设 根据茶树系统发育的特点(即喜阴好湿),人工创造生态环境,使茶树得到适当的遮阴、合理的光照、充足的养分,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茶树的种植按照上―中―下三层结构配置生态位(少量高大树木,每亩8~10棵,适当密植茶树,合理间作中草药、豆类、花生等经济作物),合理利用空间和时间序列,获得高效益。茶园周围种植蜜源性植物,供天敌栖息或作为防风林。由于多成分、多物种的组合,相生相养,相生相克,达到控制病虫害和保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搞好管理 发展茶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一定要重视管理工作,搞好幼龄茶园防旱、防寒、防冻及水肥管理,保证发展一批成园一批,发展一块合格一块,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符合现代要求的良种化、园林化、生态化茶园。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茶技篇茶树栽培技术(十四) 下一篇茶园早采优质高产管理技术措施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台湾茶商山西布道 话两岸“茶”别
...
茶道十德和婚礼的关系
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名优绿茶的保鲜技术与注意事项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名优产品需求的增加,名优绿茶的产量、产值在逐年增加。...
周庄的“阿婆茶”传说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以茶而论,就分'讲...
四川茶博会:普洱茶老字号“千两茶”亮相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