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中国香史(一)
日期:2014-01-06 浏览:1549次 
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中国香史(一)

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作者:傅京亮 来源:中国香文化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 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博山炉”(模拟仙境博山)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年间一直广为流行。


  (图:错金博山炉,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通高26cm,炉盖铸成山峦状,炉座饰卷云纹,座把透雕三条欲腾出海面的蛟龙,龙头承托炉盘,炉盘上是挺拔峻峭的山峦,象征道家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山间有神兽出没,虎豹奔走,灵猴戏耍,还有猎人追逐逃窜的野猪,另有小树点缀山色。)

    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 

    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熏炉(包括博山炉)、薰笼等香具也是汉代王墓中常见的随葬品。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汉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银制薰炉,或许他也喜爱薰香。

 


Tags: 香文化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中..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傣族民俗与普洱茶文化
思茅地区的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谷、孟连、澜沧、江城、墨江、普洱、思茅、西盟、景东、镇沅等县,1990年...
明代茶画的文化特色画
 品茗图茶画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盛唐时期。茶画发展到明代,已...
茶文化电影《回头是远方》首映
首部全方位反映闽台茶文化主题的数字电影《回头是远方》,11月12日在福建安溪影剧院举行首映式,县领导...
茶文化经典|品茶要录|古代茶事
作者:黄儒,约1075年 序  说者常怪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晶,盖前此茶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
茶书典籍|《茶谱》全文|中国茶文化
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  眉州洪雅、昌阖、丹...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