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银釉”瓷器
釉陶器,作为汉代陶器中的新品种,它上承商周瓷器的施釉技术,下启唐宋三彩器瑰丽多姿、变幻莫测的装饰风格,在中国古代陶瓷群芳谱中独树一帜,是古代低温铅釉技术发展的硕果。
汉代釉陶器一般在700至900摄氏度烧成,属于低温釉。汉代陶釉的釉色比较复杂,从墓葬出土和各博物馆的馆藏实物来看,主要有绿釉和黄釉两种。战国至汉代早期以或深或浅的黄褐釉为主,其呈色剂为铁的氧化物;汉宣帝到王莽时期就有了黄色、赭色、绿色、褐色的复色釉;大约从汉成帝时期开始,陶器多了起来,到了东汉时期绿釉陶器则始终占多数,绿色釉的呈色剂为铅的氧化物。也就是说,汉代绿釉陶器是以铅的氧化物为呈色剂,以700至900摄氏度的温度,在还原焰的焙烧下烧制而成。
在墓葬中出土的铅绿釉陶器里,有极少数的器物表面,呈现出一种银白色的覆盖物,古玩行称之为“银釉”或“银裹”。据资料显示,我国著名瓷器收藏品鉴赏家马广颜先生,在他的陶瓷图录中就有一件汉代绿釉“银裹”壶;著名古陶瓷鉴赏与酒具收藏家王念石先生,也藏有一件汉绿釉“银裹”罐 。此外,四川江津出土的绿陶“摇钱树”的底座上,也有“银釉”现象。
据考古工作者科学研究发现,“银裹”器表面的“银釉”,并不是以银作为釉陶的呈色剂所致。所谓“银釉,实际上是附着在铅绿釉表面的一种非晶态均质体。当铅绿釉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釉面受到轻微溶蚀,溶蚀了的物质连同水中原有的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从釉层中不断析出,久而久之,当这些析出的沉积物达到一定厚度时,便形成了“银釉”。之所以把这种绿釉表面的沉积物叫做“银釉”,其一是,这种沉积物的颜色呈银白色;其二是,这种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会发出银色的光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