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珐琅彩龙凤纹茶盏

清乾隆 珐琅彩龙凤纹茶盏
年代:清乾隆 这件乾隆珐琅彩龙凤纹茶盏,高2.3厘米,口径19.4x13.5厘米,底径17.7厘米x12.7厘米。盘做四瓣海棠花形,敛口,平底,有四弧形矮足。盘内外在泛红色的白釉上描绘珐琅彩纹饰。内外壁绘相间的紫红彩蝙蝠和蓝彩云纹,内壁和底间三弦纹,内底以紫红色彩绘相向的龙凤纹,衬以青料画的云纹。口沿描金。底书青料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方款。 珐琅彩是瓷器装饰技法的一种。又称“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使用外来颜料,色种多,色彩控制准确,画面有立体感,工巧精细、富丽堂皇。盛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专充“内廷秘玩”。康熙时多在素烧过的瓷胎上,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做地用双勾法仿铜胎珐琅形式描绘花纹;雍正时和五彩技法结合,多在白瓷器上彩绘;乾隆时仿西洋油画作画,画面人物题材增多。

广彩开光人物瓶
年代: 清雍正 这件雍正广彩瓶高36.3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4厘米。盘口,束颈,弧形腹,圈足稍外撇。口沿饰锦带纹,颈部两菱形开光,内绘山水;肩部和足下部各画锦带纹一周,腹部连弧菱形开光,内画生动的清装人物小景。开光配以白地,而不是满地,使画面较疏朗。金彩甚少,只在口沿锦带中配以五瓣金花,是初期广彩瓷画的特征。 广彩,创自清代中叶,当时将景德镇所烧白瓷运至广州,雇工匠设厂加工彩绘,开炉烘烧,制成彩瓷出口。这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它是由五彩和粉彩发展而来,使用新彩颜料,在瓷胎上彩绘,入炉烘烧后,重金描画一道,再入炉二次烧成。沿用民间传统的瓜果花鸟图案,并仿照织锦图案,以金色作锦地,行话称“织金”,多为线描与平涂相结合,花纹布满器体,绚采华丽,辉煌夺目。品种以盘、碗等日用瓷为主,陈设瓷次之,以出口为大宗。

汪友棠浅绛彩山水狮耳瓶
年代:清晚期 这件清晚期浅绛彩狮耳瓶,方口,束颈,折肩,直壁腹,是清末浅绛彩之典型器皿,胎釉好,品相佳。一面画策驴访友山水图,山石依势布行,气脉融通,林木点厾娴熟,笔法严谨磊落。另一面画梅花,一枝挺立,笔意古拙遒劲。颈部题诗,篆行兼具,格调有别,表现出诗、书、画、印的文人气韵。此图画于戊申年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属汪氏之精品。 题识:诗书敦夙好,山水含清晖 落款:戊申春立杰仁兄大人雅玩,汪友棠作。 汪友棠,字汪棣,斋名“修竹草舍”,安徽黟县碧山人,程门之弟子。工山水、花鸟、人物。传世作品较多,活跃于光绪至民国初年,为浅绛彩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