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越窑瓷器的釉面
越窑瓷器的主要助熔剂是氧化钙,属于石灰釉。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釉层薄的特点。其釉的厚度仅为0.2毫米~0.4毫米。虽然越窑瓷釉以青釉为主,但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瓷釉的色泽也有不同。唐代早期,釉色有青灰、青黄、淡青几种,釉层较薄,施釉不均匀,光泽度不高。唐代中期,以青色釉,釉层均匀,不见以前的淡青色釉,釉层均匀,光泽度较高。唐代晚期釉色以青黄、青灰、青泛黄为主,还有少量的青、青绿色釉。此时的釉色极佳,已有“千峰翠色”的效果,如冰似玉。五代的釉色与晚唐相类。
北宋早期,青瓷的釉色以青灰、青黄釉多见,另见有少量的青釉和青绿釉。釉面薄而透明,由于此时多为纤细的刻、划花装饰,故使釉色看起来更加透明。北宋晚期,随着越窑烧造的退步,其釉色也普遍呈现出灰暗,无光泽的特点。由于釉的烧成不仅受当时烧造水平的限制,同时也受当时瓷坯摆放在窑炉的位置以及具体的烧成气氛的影响,要达到光亮滋润的青绿色调,还是很难的,所以,真正精美的越窑精品无论何时都是不易得到的。

唐越窑五瓣葵口龙纹盘
尺寸:直径20cm
盘敞口,口沿作五出葵口,斜腹,近底处折收,圈足包釉,足内有泥点垫烧痕,可以清晰看到浅灰色胎骨,细腻致密。盘内壁划饰五组朵云,朵云呈品字状三蝌蚪形,内底一圈凹痕,中间刻划龙纹,龙作蛇形,细颈,昂首飞腾,张口吐舌,龙须飘逸,四足蹬开,呈三爪,爪形遒劲有力,全身鳞甲细密匀称,整条龙显得矫健有力,气势威武。釉色青中泛黄,釉面光洁发亮,局部有开片。
此收藏品造型之规整优美,胎骨之细薄正如唐人皮日休所咏的“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如结合其里足垫烧等工艺特征更可判断此盘属“秘色瓷”一类精品。而有如此品相完好之盘在传世唐秘色瓷中亦属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