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年制青花观音尊辨伪记
几日前,到一朋友家中坐客,朋友拿出一件青花观音尊给笔者欣赏。此尊约40多厘米高,广口微撇,溜肩长腹,圈足外撇,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款。一看此物就觉得青花有点发暗,不对劲,细看圈足,圈足的胎质看起来较白,干干净净,似乎比较好,只是圈足有两道小窑缝,似乎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底足釉面上有些棕眼,此棕眼看后也感觉有些不对劲,排列的较有规律,和自然形成的不同。把瓶放倒,察看器身,器身以青花绘松树,两高士在山石上端坐,天边还用青花勾勒了几笔,意指云朵。只是底足的胎质那么白,可器身从釉面上显现出来的胎质却发暗,而釉色无光泽,这种光泽并不明显,须仔细看才看得出来。再看青花,画工还行,挺有康熙时的特色,可是青花的成色却浑浊得很,全然没有康熙 青花的那种成色明快亮丽、层次清晰的感觉,如那几丝云,画得就没有力度。

图:钧瓷天赐尊
众所周知,成化年是明代青花发展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成化青花以“平等青”料制成,一改前朝永乐、宣德时期青花浓艳淋漓的特色,成化朝青花色泽柔和淡雅,后世多有仿制,清代如康、雍、乾三朝就仿制颇多,仿品多数“大明成化年制”或“成化年制”款等,此观音瓶同样如此。细看此瓶以康熙时的特色为多,如此种观音瓶的造型就是康熙时期才出现的。但此瓶虽然康熙时的特色多,却仍有各种漏洞,如青花成色不对,再有底足胎质虽白净,但回想康熙时的胎土,淘洗精细,非常干净,过火后非常硬实,此瓶显然达不到此点,所以才会在圈足上形成两道裂缝,即窑缝,而康熙时的器物是不会出现此种现象的。
再往后推断,是否为雍乾时期的呢?则其器表的青花图案风格又不可能了是了。若再往后推断,是否为光绪时期所仿呢?则一是款识不对,光绪是以仿康熙器物为多见,器底多数“大清康熙年制”,不太可能为成化朝的款识来仿康熙时的器物;二则同样是青花成色不对,光绪时青花虽然没有康熙时深沉,但却不会如此瓶这样,有的地方成色浑浊,而且有些光绪所仿康熙器,仿制水平非常到位,让人难以辨别;再就是釉面,光绪时瓷器上虽然稀薄,但依然有层釉光存在,而此瓶是没有釉光的。
回家后再细想一番,不由得慨叹,如吾等对古董常识有些了解的人,一般的仿品自是能轻易看出来,但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仿品层出不穷,且技术越来越高超,因此就得不断学习,并多结合实践,方能不断进步。学海无涯,不可止于一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