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空白期?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而且中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各个年代所出产的物品也不尽相同,但是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算作是陶瓷历史上的“空白”期,为什么是空白呢?难道真的当时就没有烧纸么?伴随着种种谜团,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

图:丁华汉青花瓷作品福寿钱花瓶
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英年而崩,年仅8岁的英宗朱祁镇承袭大统,越明年立国号“正统”(1436——1449)。幼帝登基的宿命便是受制于人,大权旁落。尽管有张太后和“三杨”辅政,但朝中大权还是落入太监王振之手。“土木之灾”朱祁镇为蒙古人所掳,“国不可一日无君”,英宗之弟朱祁钰继承了皇位,是为景泰朝(1450——1456)。景泰立朝仅七年,在“夺门之变”中,英宗又从其弟手中夺回皇权,改号“天顺”(1457——1464)。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历时短暂(三朝共历28年),传世、出土的瓷器数量甚少,有关三朝窑事的历史文献也极为有限,学术研究比较薄弱,故古陶瓷学术界将这三个朝代称为“空白期”;又因三朝国事倾颓,内忧外患,民生凋敝,导致景德镇瓷业生产与前朝永乐、宣德比较有所下滑,烧瓷情况难以洞明,故也称此三朝为明代窑业的“黑暗期”。
明代窑业的黑暗期乃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而学术研究的空白正在成为历史,“空白期”其实已不是一片空白。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藤冈了一对空白期作了初步探讨;已故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对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三朝瓷片进行了研究,在揭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民窑青花的基本特征方面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使学术界对三朝民窑青花瓷有了一个基本认识。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三朝纪年墓出土了一批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正统地层、景德镇窑里、湖田窑址中也发现一批三朝官民窑青花残器、瓷片,在国内外公私收藏中还发现有三朝款铭的青花瓷器及一批无款铭而带三朝独有特征的传世青花瓷器。
上述出土、传世青花瓷的发现,使我们对正统、景泰、天顺三朝青花瓷的认识和研究再往前推进了一步。可以说“空白期”已不再空白。(编辑: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