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光器《一粒珠》的设计造型艺术
日期:2014-01-21 浏览:413次 
紫砂光器《一粒珠》的设计造型艺术 摘要:《一粒珠》属于紫砂壶光素器的范畴,它充分运用几何形态按不同的大小比例组合而成,虚实结合,阴阳相衬,既保证了使用的舒适方便,叉收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历代传承的“一粒珠”造型体积较大,整体布局细腻划一,要求较为严格,造型古朴,古韵盎然,也是紫砂壶壶光素器中的代表作品。 紫砂壶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批批能工巧匠、文人雅士将丰富的造型、金石篆刻、书画等艺术融合在紫砂壶壶的设计制作之中,使其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紫砂壶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沏饮泡茶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生活艺术化的体现,在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其根深蒂固,经历干百年而不衰。也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融合多种文化内涵和艺术的造型,而成为器中的佼佼者。 紫砂壶壶因坯体独有的双重气孔结构,比起其他材质的壶具有香持久,且盛夏不馊,长时间不变质的特点。其次造型上千变万化,壶的内涵层次丰富,其追求的意境,与文化,与中国的儒释道的传统思想相互融合,都很好地表达了“天地人和”的思想境界。 紫砂壶壶的许多经典造型都历经百年传承,且被历代艺人重复制作、演示出不同气韵的壶型和艺术生命,其中有一款壶钮与壶身均为圆润饱满的球形,同时又区别于掇球的壶形,称为“一粒珠”。一粒珠壶式晶润温婉。气韵大方。典雅端庄的体形不失阳刚,饱满浑厚的空间感不乏新意,造型十分惹人喜爱。笔者做的这款《一粒珠》。肥硕的壶流与浑圆饱满的壶身气势更为憨厚。两者形体相互呼应,浑然天成,充分显示壶中蕴含的智慧,也昭示了笔者致力砂壶造型工艺的用心程度。 《一粒珠》属于紫砂壶光素器的范畴,它充分运用几何形态按不同的大小比例组合而成,虚实陶刻:壶、铭文、字画、镌刻融为一体结合,阴阳相衬,既保证了使用的舒适方便,叉收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历代传承的“一粒珠”造型体积较大,整体布局细腻划一,要求较为严格,造型古朴,古韵盎然,也是紫砂壶壶光素器中的代表作品。 “一粒沉沙万斛珠”,《一粒珠》壶就好似珍珠般,集砂而成。以“珠”为主题创作的[顺德]紫砂名家陈村“亮壶”。老壶黯淡 润泽人生。壶式必然如珠玉般润泽圆滑。此壶以老式一粒珠为原型,加入自己的创作,在壶体上以宽厚墩实的形体塑造,器身饱满有力,柔和的线条更显隽美秀丽,灵气十足。截盖设计,壶盖与壶身融为一体,盖与肩线连成一片,更显示出壶身的圆润感,刚劲有力。在布局和比例上,壶嘴显示浑厚饱满,弯流造型粗大气势陡然,嘴头明显收缩,弧曲得当,形成憨厚可爱的气韵;壶把浑圆粗壮,上粗下细,比例均衡,与壶嘴相互呼应。 壶体、壶盖和壶钮之间,运用相似的曲线,流畅自然,突出珠圆玉润之感。整体布局细腻划一,弯流浑厚饱满,与壶嘴相对应,壶柄上下细腻,中间浑圆粗壮,不仅比例均衡,而且拿捏有力。壶钮圆润就如一粒饱满的小圆珠,壶身为大圆珠,突出主题,并且通身呼应,钮、身、嘴、把表现出圆顺的美感来。前人将珍珠幻化为紫砂壶壶的造型,以此来展现紫砂壶壶之美,同样也是对紫砂壶魅力的深度诠释,温文尔雅.气质折人,融圆运通。一捺底稳稳挺立,平添几分稳重端庄的气质,观之和蔼可亲。 此外,对于壶身的大片留白,笔者运用陶刻对壶体作绘画装饰,以刀代笔,以水墨为基调,塑造气象萧疏、烟云清旷的山水奇景。笔力苍劲,把江南的水色,清幽之感,连绵的山峦,草木泽生,水天一色,描绘地仿佛世间另一番天地般。以诗为画,禅意澄明,给人一种洒脱自然,意象远逸画外之感,颇为耐人寻味。 《一粒珠》的造型,在笔者看来通身圆润饱满,好似一个人的胸怀宽广包容,壶身处的陶刻装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就好似天地心宽。《一粒珠》的光素表象,一方面表现出壶的纯朴敦厚,另一方面也是器型独特,有宽仁厚爱之感。
Tags: 紫砂 《一粒珠》 设计 造型艺术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鲁迅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艺术品拍卖市场企稳回升 下一篇紫砂陶艺术与装饰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紫砂收藏谨防陷入误区
  紫砂壶是民间收藏的大项,其收藏与投资古已有之,但明清时期主要以收藏为主。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期...
紫砂史话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
清乾隆宜兴紫砂六方诗句茶壶
清乾隆宜兴紫砂六方诗句茶壶高16口径4.7足径5.7...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金彩篆书诗文茶壶
壶腹与盖面以金彩书有精美的篆书诗文和卷草纹样。清乾隆宜兴紫砂胎金彩篆书诗文茶壶壶高12口径5.5足径7...
清乾隆蓝地珐琅彩紫砂茶壶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金彩篆书诗文茶壶...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