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抵万金”:名人信札收藏渐 “升温”
日期:2010-08-25 浏览:940次 
“一纸抵万金”:名人信札收藏渐 “升温”

和曹世华聊收藏是一种享受,采访者如此,受访者亦如此。他随意拿起一页发黄的信笺,只要有了开头,就会天南海北天文地理地滔滔不绝,且手舞足蹈,声情并茂。在他精彩的讲述下,名人信札——这种历史名人随心所欲创作的 “小品”,展示出了其 “尽精微”而“致广大”的特点。小小信札以其文献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等成为收藏界的新宠,更让人从尺素之间窥视历史风云、人情世态……对具有二十多年收藏经验的世华来说,名人信札的收藏不仅让他成为这个收藏领域的佼佼者,更让他学会了一种感受历史、保护文化的新方式。

名人信札收藏渐 “升温”

聊起名人信札的收藏,世华颇为得意, “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就是这个道理。”他笑言。在记者看来,他能较早地窥视到名人信札的巨大的潜在价值,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名人信札,顾名思义,指党政军、文化界、艺术界、学术界等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人的信件、札记、日记、手稿等,由古代尺牍演变而来。能觉察到名人札记的巨大价值得益于世华多年的书画收藏经历。

从1983年接触书画作品,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他就成功地以书画家与收藏家桥梁的身份,在书画收藏界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不仅书画鉴赏水平有了飞跃,还结交了一大批艺术界的朋友。1989年,在他的邀请下,天津的书画家、作家、诗人等艺术家来到德州,举行了一次成功的笔会,不仅扩大了德州和艺术界的联系,也扩大了他在收藏界的影响力,其足迹也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这种情况下,他淘到了收藏事业的第一桶金。

随着收藏和研究的深入,他敏锐地觉察到,历史文化名人留下的信札、手稿、日记等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市场收藏价值。于是,在以后的收藏中,他特别留意这些历史名人的墨宝,只要能寻觅到,不惜重金也要得到它们。

事实证明,世华的判断非常准确。名人信札收藏热持续升温,人们对历史名人的墨宝出奇地感兴趣。在各大拍卖会上,远至明清人物,近到现当代名人,其信札屡屡突破拍卖纪录。一页发黄的信笺或几行字的纸片动辄成千上万甚至数万,而且人们大有 “趋之若鹜”之势。

名人信札 “一纸抵万金”

世华坦言,名人信札收藏热的背后是巨大的潜在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文献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上,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其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上。

据媒体报道,进入21世纪以来,名人信札价位成倍增长。2000年中国嘉德周末拍卖会上钱钟书的5通信札底价为0.5万至0.7万元,成交价则为1.7万元。在2002年中国书店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郑振铎致董康的3页信札以0.3万至0.5万元的底价起拍,最终以2.75万元成交。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4通,以111.1万元成交。2004年,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 “婚变”事件中的两封书信,5万元起拍,最后以23万元成交,而 《郁达夫致王映霞信札》以37.4万元成交。2008年年底,上海拍卖一封老舍致章士钊的信,0.2万元起拍,最后以5万多元成交。钱钟书致吴祖光信札,一张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便笺,不到10行字,2008年12月在上海以1.1万元拍出,2009年5月又在北京以2.3万元成交。2009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上,近代文化名人陈独秀、梁启超和徐志摩写给胡适的信札以744.8万元的高价成交,更是激起了大批藏家对名人信札的狂热收藏。

名人信札由此被人认为 “一纸抵万金”。世华认为,名人信札是人们随心所欲创作的 “小品”,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个人独特的风格,因而信札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名人信札将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越来越显露出其价值。因为,名人信札在史料、文献、文学、书法、文物等多方面的优势明显,加上仅此一件的唯一性特点,适用于 “真、精、稀”的收藏原则。

现在,近现代名人信札的收藏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其收藏价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然而就是在近现代名人信札的收藏上,世华走在了同行的前列。他不仅藏品丰富,更是对所藏的名人信札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历史名人的一封信或一段札记,在他眼里就是一段风云历史和人情世故的极大浓缩。

细微之处浓缩 “大历史”

世华收藏着^***和章士钊之间这样一封通信:

1966年8月28日夜,一群红卫兵闯入章士钊寓所,勒令章在院子里罚站,辱骂和嘲讽他,并抄走许多文稿、书信和典籍。章满腔怒火,毅然上书^***。^***亲笔写了回信: “来信收到,甚为系念,已请总理予以布置,勿念为盼!”周恩来接到^***批转的章士钊信件,立即责令红卫兵送回被抄物品,并布置解放军301医院接收章士钊等一批^***人士,实施“住院”保护。就是因为这封信使一些文化名人免遭 “^***”的迫害。章士钊和^***的关系可见一斑。原来,1920年春,^***在上海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筹备旅费,向章士钊求援。章即向沪工商界名流募捐了一笔巨款相助。这些钱一部分用于了留法费用,另一部分被^***带回了湖南搞了秋收起义。用^***的话说这是 “借债”,后来^***果然 “还债”还了十多年……

就着这封信,他能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述当年名人之间恩恩怨怨以及时代的风云变幻,一封这样的信札所能引出的历史足够千言万言来书写。鲁迅曾说: “日记或书信,是向来有些读者的。”这句话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和将来都不会过时,对于信札收藏者来说更是如此。名人信札的真实性、唯一性,就注定让研究者可以通过书信对历史做些研究举证,就仿佛聆听先贤名人的教诲,也可以窥视到那个年代的一些逸闻趣事,收藏信札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事情,更不用说其所蕴涵的经济价值了。

黄兴、章太炎、董必武、谢觉哉、胡适、茅盾、郁达夫、章士钊、康生等等,一大批影响中国社会历史的人物的信札都被他珍藏着,每每翻阅这些发黄的信札,他就有一种触摸历史的感觉。这些藏品构成了他的收藏方向,即以 “乡邦文化”为中心、以 “民国——五四”为主线,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和历史。

在他那里,哪怕是一封极其简短的信函,他都能给你讲出背后蕴含的复杂而丰富的历史故事,讲者沉醉,听者入迷,感慨之后,重温了历史,收获了知识

信札收藏考验藏家素养

盛世收藏。眼下,收藏热一浪高过一浪,甚至有人不惜一掷千金,尤其是在名人信札的收藏上。在世华看来,这有太多盲目、投机的成分。他说: “财力和收藏是两码事儿,你可以而且应该在收藏中获利,但以获利为目的则背离了收藏的真正意义,也很难达到目的。只有把收藏的乐趣和目的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你才可能获得回报,这种回报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同时更有益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他说,就名人信札而言,你首先要有辨别真伪的能力,赝品或他人代笔本人签名盖章的信札现实中并不少见。所以藏家必须要花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和研究信札原件,从形式到内容作全方位的研究,比如作者的生平简历、文笔特征、书法特点等都要谙熟于心。这是基本的 “眼力”问题。此外,世华还特别注重名人信札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情世态、风土人情等等,这是对藏家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珍藏名人信札不足为贵,更重要的是藏家要能透过名人信札看到一个丰富的世界。这是一个人综合文化素养的问题。

世华的日常生活很简单,大部分的时间是用来读书,^***的、经济的、哲学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各个领域、各种门类,无所不涉。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是收藏的需要,另外更是通过对藏品的分析研究,感悟和梳理历史,挖掘和延续传统,从中解读出被编制在藏品中的历史文化和世态人情密码。这个过程,无疑是幸福而充实的。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蒋中正信札现身拍场 名人手迹受青.. 下一篇几十美元淘到孙中山信札 捡了一次..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古俗“新娘茶”:代代相袭 流传不息
如今中国人吃饭也讲究个'行为艺术',内地乡下才有的新娘茶真是让都市美食色、香、味俱全了一把。饮食文...
“名人论文”茶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
文:普汉民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我国可谓举国之饮,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茶文化有长久的历史渊源和不断兴...
“名人论文”芳村茶叶市场面临二次创业挑战
文:吴操文芳村,历史上以花闻名于世。唐代就有“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的诗句。花,是芳村一个传统...
中国名人和茶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我国饮茶,素有喝茶和品茶之分。所谓品茶...
名人茶画用纸的选择
纸与书画互为依存,可譬之皮与毛,然若细究纸对于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了。且...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