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中西合璧体现在一块绸上

团窠联珠猪头纹锦
丝绸博物馆《锦上胡风》展览展现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唐时期的中国是个纯粹输出文化的“天朝大国”,凭借一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向“胡人”展示我们的博大精深。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从昨日起举行的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就要告诉大家,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丝绸之路上,西方文化就已经在影响中国丝绸艺术了。那时候中国的丝绸就仿佛今天美国的肯德基一样,在打入异国市场之后被成功地“本土化”了,最终甚至反过来影响“原版”文明。
《锦上胡风——丝绸之路魏唐纺织品上的西方影响》共展出近60件魏唐时期的丝绸织物和服饰,这些展品很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的丝绸在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如何被“胡化”的历程。
整个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宛如一部起承转合的完整交响曲。
“西锦初成”单元说明中国丝绸刚进入西方时拉动了当地的丝绸生产技术。在“胡风渐炽”单元里,展品上开始出现西方的各种织物设计图案。例如北朝时期的一幅“狮象莲花纹锦”上,虽然绣有中国字,但主体却是异域风格浓厚的大象图案。
到了“番锦极盛”单元,隋唐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粟特锦(即波斯锦),其中唐代早期的联珠动物纹锦是出土最多的文物。在这一单元里,来自香港的收藏家贺祈思先生提供了他个人收藏的大量色彩鲜艳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件叫做“团窠联珠猪头纹锦”最为罕见,上面布有多达12个联珠猪头团窠。迄今为止,包括本件在内的已知的猪头纹锦只有6例,其中第一个猪头纹锦被斯坦因盗掘,轰动一时,现藏于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
最后,“大唐新样”单元展示了“中西合璧”之后的最终结果,中原丝绸在西风的影响下形成了全新风格。唐代宝花或卷草纹样与西方的联珠团窠锦纹完美结合,创造了大唐新样,特别是史载的陵阳公样。
本次展览展出时间为4月9日——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