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银锭受币友关注 收藏把脉仔细鉴别真伪
日期:2013-03-09 浏览:524次 
明清银锭受币友关注 收藏把脉仔细鉴别真伪

前些年,钱币收藏者较为关注的都是“袁大头”、“龙洋”等我国传统机制银币,对明清银锭的投资收藏则不太重视。可近几年来峰回路转,明清银锭开始受到了广大钱币收藏者的关注。明清银锭因材质珍贵等原因,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保值升值功能,加之其悠久的历史和较少的存世量更是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尤其是2007年春季以来,明清银锭升值速度加快,在收藏市场里,六七年前只卖二三千元的浙江、四川或山西等地的清代私铸十两银锭如今涨到了一二万元,原先只卖二三万元的清代私铸五十两银锭如今涨到了六七万元,若是品相好的则涨到了十万元以上,特殊的官铸五十两银锭精品如今更是涨到了数十万甚至百万元以上的高价。 从近年来明清银锭拍卖行情看,该板块已加快了启动步伐,尤其是为数不多的官铸银锭精品更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以2007年中国嘉德公司秋季拍卖会“古钱、金银锭专场”为例,这次上拍成交的金银锭共299件,成交额665.6万元。其中银锭上拍共成交243件,成交额为489.6万元。成交价最高的是该专场的压轴拍品——一件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锭,铭文详细,制作规范,保存完好,品相极佳。该银锭是专为国库铸造的银两,极为珍贵。明代银作局花银五十两国内发现很少,有记载的仅有考古发掘袁炜墓出土的一件,因而受到了买家热烈的追捧,最终以156.8万元成交;明代“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锭通长142毫米,重935克,也以56万元成交价位居第二;一件清代山东“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青城县匠王”五十两银锭,重1873克,以29.12万元成交;一件金代“明昌三年盐税”五十两银锭,通长143毫米,重1999克,因这种早期关税银锭存世极少,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从而以28万元的高价成交。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2009年11月北京中拍国际钱币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一百两”银锭,在众多买家的热烈追捧下,最终竟破天荒地以39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并一举创下了中国银锭拍卖的最高世界纪录。该银锭系明代官银的典型形制,刻有“征完万历二十七年都水司正银直百两正万历二十七年月日武冈州应祯史何渠记”铭文,武冈州即今湖南武冈县。该锭为明代税银的重要实物,对明代税制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在2011年5月中国嘉德春季邮品钱币铜镜拍卖会“金银锭”专场上,一件品相很好的元代“兴国路”五十两银锭又以310.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由此可见,明清银锭板块的市场热潮已逐步显现,虽说不少银锭价格在近几年里已出现翻番走势,但明清银锭的投资价值尚未被完全挖掘,其未来的升值潜力依然十分可观。 专家把脉 伪劣赝品频现,仔细鉴别真伪 有关专家张国柱坦言,近年来明清银锭在拍卖场上大放异彩,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银锭赝品。由于明清银锭本身属于贵重金属,一般售价都很高,收藏者一旦上当,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明清银锭看似不那么复杂,其实它的门道绝对不亚于瓷器、铜器等收藏门类。因此收藏爱好者在决定投资明清银锭前应多看、多学习、多交流。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银锭赝品有以下几种:有在假银锭中掺铅锡,这种赝品表面呈青黑色,比较容易辨认;有在真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后灌入铅,再封焊洞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底部洞口留有封焊痕迹;还有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这种假银锭虽体大而分量轻,手掂也可以辨别;较难识别的是用新白银铸老银锭,这种赝品的重量和体积虽和老银锭相似,但细细观察会发现这种新银锭的包浆、蜂窝和铸文款识等都没有老银锭的风韵。主要鉴定方法有:从银锭的颜色和蜂窝进行辨认,新银锭的颜色泛白而生硬,老银锭表面有自然的银锈和包浆,呈现灰白色或灰褐色,蜂窝排列自然,孔中有金黄色的多色彩光。老银锭的形制和铭文内容,历朝历代不尽相同。因此收藏者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银锭形制和铭文的特点,以便发现破绽,避免上当受骗。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天津艺术品交易所变法求生引争议 下一篇仿古木雕工艺品受藏家青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关注安全用水,福清耀华“石竹山仙谷”成北京茶博会亮点
东南网4月26日讯经过组委会严格筛选,福清耀华“石竹山仙谷”终于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喝花茶有几点 你应该关注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咽干喉痛、嘴唇干裂、皮肤紧绷……一夜秋风让不少人深陷'...
喝花茶有几点 你应该关注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咽干喉痛、嘴唇干裂、皮肤紧绷……一夜秋风让不少人深陷'...
海南白马岭茶走俏市场引港媒关注
白马岭茶走俏市场引发香港媒体关注。近日,香港健康卫星电视台一行5人在乌石、加钗农场场长蔡锦源的带...
明清茶馆:茶馆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的繁荣,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人信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焚书...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