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生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现身嘉德秋拍

袁云生正在进行《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笔画线描稿的绘制
随着国内藏家学术水准的不断提高,中国现当代油画市场渐趋理性,重要艺术家经典作品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并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一定地位的绘画创作越来越备受重视。从关注价格到注重学术,国内收藏拍卖市场逐渐成熟。
此次将现身嘉德2010年秋季拍卖的袁云生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等大线描稿无疑将得到藏家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白描”的创作体现着袁云生的艺术成就,而这件为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所作的线描稿,则是其高超艺术水准的集中体现。 这位醉心于白描的美院油画学生曾一度受到张仃的关注,并惊叹他在白描上的造诣。基于彼此艺术上相知的亲切感,当时负责机场壁画创作任务的张仃邀请袁运生一同加入。随着壁画的完成,也由此奠定了袁云生的艺术地位。
1979年10月,建国以来中国美术工作者第一次大规模壁画创作--首都机场壁画创作圆满结束,成为粉碎“四人帮”之后美术界的一个重大成就。袁运生参与其间的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因大胆画入了3个沐浴的傣家^***,刚一面世便激动四方。
这件曾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并称为建国后最重要的美术创作成果,也曾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的作品,随后遭遇波折不仅影响到艺术家本人,也影响到国内整个艺术创作,折射出转型期艺术的处境与观念的变革。在整个新中国美术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可以说,1979年首都机场^***女子壁画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莫名冲动与1979年美术馆外小花园中“星星美展”的人头攒动、1981年全国青年美展中《父亲》的逼人之势、1988年底人体大展时售票处门口排起的长龙的事件一并,成为出新中国艺术创作变革中一股对于美的重新解读和对于艺术创作自由的追求的不懈努力的巨大力量。

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局部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戏剧性的遭遇,使得原作不同程度的遭到损坏。(2002年,机场航站楼装修,该壁画虽然侥幸被保存下来,但因为吊顶的缘故,壁画顶部被盖住了50公分。前面巨大S型的隔间,挡住近三分之一的画面。壁画成了一次装修的牺牲品。)而该作品的线描稿经藏家精心保管得以完整呈现。这件作品不仅纪录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历程和对美术的执着追求,也是建国后美术发展的一个缩影。此次《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等大线描稿的出现不仅将成为进行新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而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也将不断被重新挖掘和重视。
据嘉德油画雕塑部负责人孟禄新介绍,袁云生作品很少在市场上露面,而作为其艺术成就代表的线描更是难得一见。此次嘉德推出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原作等大线描稿无疑将受到众多藏家追捧。

1979年创作《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时期的袁云生
相关链接:
关于作者
袁云生,1937年生,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1979年创作《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后任教于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院壁画系。1982年起应邀访美并任教于哈佛大学等几所大学,1988年起在纽约当职业艺术家。1996年9月返国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主任、教授。
机场壁画《泼水节》创作渊源
在云南的写生恰好为袁运生创作机场壁画提供了素材。袁运生选择了傣族最具代表性的“泼水节”。“泼水节”的传说很有趣: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个恶魔统治着傣族人的地方,可以随意抓走年轻漂亮的傣族姑娘作妾。没有人能制服它。恶魔只有一个弱点,只有用它自己的头发才能割下它的头,他最小的妾十分勇敢,灌醉恶魔,割下了他的脑袋。但是,恶魔的脑袋不能乱扔。否则,还会长成一个新的恶魔。于是,与小姑娘一同杀死恶魔的姐妹们一天天轮流把恶魔的头颅抱在怀中看守。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傣族人每年用水清洗她们被魔鬼肮脏的头颅玷污的身体。这就是泼水节。袁运生的画作就是表现这个传说。